陈政(616—677年)字一民,号素轩,河南固始人。以良家子从军,青年时随其父陈犊攻克临汾等群,唐太宗任其为左郎将。公元669年(唐高宗总章二年),闽中曾镇府年老乞休,又因泉(治今福州)潮州"蛮僚"啸乱,唐廷遣戎卫归德将军陈政更代,晋升陈政为朝议大夫,统岭南行军总管事,率府兵三千六百人入漳。此时,福建多为狂锋獠之地,百事待兴。入漳伊始,受尽劳累病苦。陈政所率唐军来到柳营江畔(今江东)扎营,并打退少数民族武装,进军盘陀梁山之下。后来,少数民族首领组织更大规模的狙击,陈政以众寡不敌退守九龙山(今九龙岭),且耕且守。同时,奏请增兵,朝命以陈政之兄陈敏、陈敷带领五十八姓军校南下支持。公元670年(唐咸享元年),陈敏兄弟奉母魏箴与年仅十四岁的陈元光同行。至须江县(今浙江省江山市)地,陈敏、陈缚不幸相继病逝。陈政迎其母,葬二位兄长于汉兴(今福建浦城),领众军校入闽会合。陈政采纳军咨祭酒丁儒之策,瓦解柳营江西少数民族武装,教化西北山峒的黎民,围歼少数顽固之敌于蒲葵关下,打通了南进的道路,于是,进屯梁山外的云霄镇。在边事稍有安息时,便建宅于云霄火田村居住。他曾经渡云霄江,指着江水对父老说:"此水如上党之清漳",因改云霄江名?漳江"此即后来,以漳命州名的来由。公元677年(唐仪凤二年)四月,陈政病故于军中,享年六十二岁。公元1150年(南宋绍兴二十年,追封陈政祚昌开佑侯。陈政墓,在福建省漳州市在云霄县城西3公里处的将军山麓。
陈元光(657—711年)唐高宗时,戍卫归德将军陈政之也,今固始陈集乡人。自幼聪明好学,13岁领光州乡荐第一,14岁随伯父陈敏、陈敷入闽,增援其父平息泉、潮间“蛮僚”啸乱。仪凤二年(667年),陈政病逝,陈元光袭左郎将之军职。垂拱二年(686年),陈元光上《请建州县表》,建议在泉潮间设州立县,以便长治久安。武后准奏,命元光兼任刺史,建立漳州。陈元光治理漳州,主张民族团结,建章立制序,保持社会安定;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兴办教育,培养人才;广泛传播中原文化,被后人誉为“开漳圣王”,圣王庙广及闽南和台湾等地。该县陈集乡陈氏将军祠为陈元光孙辈于唐玄宗天宝年间回故里暂居时所建,现已由县、乡投资修复。随陈氏南征者有84姓近9000人。原台湾省地方首长陈水扁即其后裔。
杨行密(852—905年)字化源,史载为庐江合肥淝人,虽其行状相近,但封王之事各书记载不一,仅作参考。但据福建《五宝杨氏家谱》载:“我杨氏入闽始祖,始赠侍郎,谥安公”,“其故家在河南固始传庆乡海下里”,于唐僖宗时,族人“行密僭称王号据吴国,公惧祸及身,固欲避之”,乃“举家南行”。“公仍带把总官军七人,同王审知及诸仕宦等一时同迁,暂寓仙游赵德山麓。”可见,由于当时杨行密“僭称王号据吴国”,其真实籍贯可能另有隐情,族人才因此“惧祸及身”而“举家南行”,固始目前尚有其家庙遗址和其“据吴”时修建的水利工程为证,且列入本籍待考。
王潮(?-898年)表字信臣,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人,唐末任固始县史。僖宗中和元年(881年),寿州(今安徽寿县)变民首领王绪任命王潮为军正。中和五年(885年)随王绪转战福建,因王绪多疑猜忌,遂发动兵变,囚王绪。886年克泉州,福建观察使陈岩任命其为泉州刺史。陈岩死后,王潮命其弟王审知、堂弟王彦复攻福州(今福建福州),昭宗景福二年(893年)攻克。其后渐占福建全境,王潮先后受封为福建观察使、威武军节度使。乾宁四年十二月初六(898年1月2日)王潮去世,被唐政府追赠为司空。弟王审知继立,后称王,开创了闽国。王潮兄弟自中原南下,带来大批族人,所以至今仍被不少福建、台湾王姓家族奉为始祖。王潮死后葬于中国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螺阳镇盘龙村的凤旗山。王潮墓为大型的唐末五代古墓建筑,是保存较完整的一个古代石构墓。1996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陈元光(657—711年)唐高宗时,戍卫归德将军陈政之也,今固始陈集乡人。自幼聪明好学,13岁领光州乡荐第一,14岁随伯父陈敏、陈敷入闽,增援其父平息泉、潮间“蛮僚”啸乱。仪凤二年(667年),陈政病逝,陈元光袭左郎将之军职。垂拱二年(686年),陈元光上《请建州县表》,建议在泉潮间设州立县,以便长治久安。武后准奏,命元光兼任刺史,建立漳州。陈元光治理漳州,主张民族团结,建章立制序,保持社会安定;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兴办教育,培养人才;广泛传播中原文化,被后人誉为“开漳圣王”,圣王庙广及闽南和台湾等地。该县陈集乡陈氏将军祠为陈元光孙辈于唐玄宗天宝年间回故里暂居时所建,现已由县、乡投资修复。随陈氏南征者有84姓近9000人。原台湾省地方首长陈水扁即其后裔。
杨行密(852—905年)字化源,史载为庐江合肥淝人,虽其行状相近,但封王之事各书记载不一,仅作参考。但据福建《五宝杨氏家谱》载:“我杨氏入闽始祖,始赠侍郎,谥安公”,“其故家在河南固始传庆乡海下里”,于唐僖宗时,族人“行密僭称王号据吴国,公惧祸及身,固欲避之”,乃“举家南行”。“公仍带把总官军七人,同王审知及诸仕宦等一时同迁,暂寓仙游赵德山麓。”可见,由于当时杨行密“僭称王号据吴国”,其真实籍贯可能另有隐情,族人才因此“惧祸及身”而“举家南行”,固始目前尚有其家庙遗址和其“据吴”时修建的水利工程为证,且列入本籍待考。
王潮(?-898年)表字信臣,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人,唐末任固始县史。僖宗中和元年(881年),寿州(今安徽寿县)变民首领王绪任命王潮为军正。中和五年(885年)随王绪转战福建,因王绪多疑猜忌,遂发动兵变,囚王绪。886年克泉州,福建观察使陈岩任命其为泉州刺史。陈岩死后,王潮命其弟王审知、堂弟王彦复攻福州(今福建福州),昭宗景福二年(893年)攻克。其后渐占福建全境,王潮先后受封为福建观察使、威武军节度使。乾宁四年十二月初六(898年1月2日)王潮去世,被唐政府追赠为司空。弟王审知继立,后称王,开创了闽国。王潮兄弟自中原南下,带来大批族人,所以至今仍被不少福建、台湾王姓家族奉为始祖。王潮死后葬于中国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螺阳镇盘龙村的凤旗山。王潮墓为大型的唐末五代古墓建筑,是保存较完整的一个古代石构墓。1996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