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柏文艺吧 关注:6贴子:86
  • 2回复贴,共1

音乐是一种力量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音乐是一种力量。心情烦闷需要发泄的时候,喜欢听ROCK风格的音乐,感觉那音乐是从自己身体里涌出的一种能量。能量耗尽了,心里也舒坦了……
    音乐是一种力量。感觉生活平淡无味的时候,喜欢听BLUE一点的音乐,让我觉得平淡是一种平静,难得的惬意……
    音乐是一种力量。清晨醒来的时候,懒懒的躺在床上听音乐,感觉音符渗透进了身体里面,沉睡的细胞也突然活跃了……;晚上睡觉的时候更觉得应该有音乐帮助催眠……
 



1楼2009-10-25 07:32回复
    音乐的力量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更象一个在音乐中自得其乐的孩子,音乐让我安静,同时在宠爱着我,让我可以调皮的跳跃着思维,甚至跑出它的视野,而它仅仅是慈祥的微笑。我不知道在缺失专业背景的情况下,是否会影响对于音乐的欣赏,是否干脆就没有谈论的资格,或者反过来说,是不是象石破天不识字而学会侠客岛上的绝世武功一样,用毫无芥蒂的孩子般的心灵去聆听反倒更容易体会音符背后的魅力。  
    我被感动了,那是音乐的力量,更是生命的力量. 
            音乐具有什么样的力量?我想那力量来源于听众们音符和情感的共鸣,同样来源于演奏者们旋律节奏的掌握和情感的投入。音乐是语言,我能听懂它....... 
            经常是一个人戴上耳机,躺在床上,听着音乐在黑暗中慢慢地入睡。那时候的音乐或许已经不是某种神圣的东西,而是成了一种工具。  
      我把音乐叫做神圣的东西,神圣不在于它的高雅,而在于给予人的震撼。那种从心底蹦出来的不可名状的感觉,那种似是而非的欲悲忽喜的冲动,那种蕴涵着大自然阳刚与阴柔的完美结合,那种让叛逆不道在瞬间归于平静的伟大力量。  
      弘一法师将人生分为三种境界,他把这三种境界用一个比喻形象地解释了出来,说人生就像三层的楼房,从最底层到第三层是一个不断攀升的过程,你可以在底层住得很舒适,你也可以通过努力住到第二层去享受到更上一层楼的乐趣和风景。平庸的人往往流连往返而止步,只有那些志于远大的人才会不留恋于一时的快乐而继续上到第三层。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上得第三层的人就相当少了。上得去的无疑都是有着某种眼光水准的心灵。  
      我试着把音乐分为三种境界:第一种是工具,这是最低的层次。你可以用它作广告,作催眠曲,你还可以用它作为闲时解闷的玩意儿;第二种是欣赏,不同与工具的是,这种层次下,你开始注意音乐的表演模式,音乐的富于变化,音乐的曲调结构。在某些人的眼里,你已经是音乐的行家了;第三种是感同身受。音乐是来源于生活的复制品,它的身上带着生活的辛酸舔辣,带着音乐家的经历与情感。能否从中体验到这种不同寻常的意识,是音乐最高层次的体现。  
      音乐之于人心灵的震撼,该当属于第三境界的意识。  
      音乐首先是一种给予。一种共享的给予。一份快乐,让两个人知道,就成了两份快乐;一种悲伤,让两个人知道,每个人就只承担半份悲伤。当沉浸在音乐的洗礼中时,我们所感受到的更多的是音乐家们的风风雨雨的人生。那种将人生的曲折谱写出来的曲子分明就是希望后来的我们可以与他们一起分享分担那一个人的幸福与凄惨。这是一种无私的给予。如果你曾置身惊涛拍案的海边,如果你曾亲临千山鸟飞绝的空谷,如果你曾目睹落霞与孤鹜齐飞的壮丽,那么,这种给予是可以被完全接受的。给予的目的和意义在于有人接受,否则一切都只是一相情愿。大师们的给予是一种博大的胸怀,也许你还没有走过而立、不惑、知天命的年龄,但你可以倾听大师们给你讲一个古老的故事。也许你已是花甲、古稀、耄耋之年的老人,那你可以和大师们一起回忆那些走过的日子。总之,这种给予造就的是一个时代对另一个时代的特殊的礼物。  
      音乐其次是一种放纵。看过老僧入定的那份禅静,也看过冰冻雪飘的那份逸美。但是音乐天生不是平缓的老人。音乐是充满了放纵的野孩子。“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的豪放是音乐的旷达,“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凄凉是一种音乐的凄婉。放纵的不是生活意义中的不羁,而是心灵的信马由僵。你可以穿越时空的界限去到中世纪与大师们对话,你也可以在冥冥之中聆听上帝传来的教诲。驰骋天地间的心灵是不会受到任何的牵绊的。音乐的放纵正是这一种自由的象征。一个人坐在没有旁人的小屋里,但是却遨游在每一寸思维可以飞翔的天空,放纵自己的思想和心灵,去到那没有人知的地方与年代,做自己可以幻想的事情,只要你在音乐的召唤中还可以听得见那一丝来自心底深处的叛逆,你就可以不顾一切的阻力,放纵在自己的天地间。


    2楼2009-10-27 07:22
    回复
      2025-08-07 06:16:1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悲愤出诗人,幽怨出音乐。音乐最后才是一种歇歇斯底的声音。  
        任何形式的音乐都是来自心底的呼唤。呼唤自己的自由,呼唤自己的梦想,呼唤自己希望有的一切。将之蕴藏到音乐的符号当中去,以待有缘人去玩味,去欣赏,去感同身受。这是音乐的最深层次的魅力,也是大师们歇歇斯底的声音。每一个不屈的灵魂都在生命的轮回中扭动着自己的身躯,希望借此表达对于生活和梦想的追求。但是,现实的残酷往往让这种期冀成为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童话。这种声音也只好保留在那代代相传的音乐符号中了。成为大师们心中怨怒发泄的工具。对之于我们,在各种情绪爆发的时候,与大师的心灵产生共鸣,听听他们关于生命的解释,则是生活的一种解脱和潇洒。音乐的歇歇斯底也就成为登上第三层楼的人们领悟音乐第三境界的切入口而在今天生生不息。  
        我从来对音乐不是一个奢侈的人,或者说是一个狂热的人。在我的生活里,音乐更多的扮演的是第二种角色。不像许多人一无所知,而只是在睡觉的是听着它才能入睡;也不像很多人把它当作挚爱,稍微有点异样就觉得生命少了激情与过程似的。前者太俗,后者太累。我追求的是一种局外人的清高。  
        其实相比较于音乐的纯粹而言,人的清高都要矮它半截。用佛家的理论来说,当你意识到这种清高的时候或者和是想摆脱这种清高的时候,你已经深陷其中了。很多传世的不朽的音乐都是在无意中谱写出来的。而我欣赏音乐的一种方式竟然就是那种音乐本身当中蕴涵的浪漫传说。就像贝多芬的那首《月光曲》一样,因为学过那么一篇写得绝美的小文章,竟然让我怎么也听不出《英雄》、《田园》之类有什么的感觉可以让那么多人痴迷。在很多时候,音乐的力量并不终显在第三境界,毕竟“西风凋敝树”,站得高了,望得远了,想得多了,人也就更凄独了。  
        现在已经很少人愿意正襟危坐在音乐厅里去听那些庄严、肃穆的不朽作品了,好像只有每年新春时维也纳金色大厅的迎新音乐会才能够有上亿的听众了。但我想这里面不乏有太多的虚荣的人在里面。大街上、小巷里,更多的是流行的音乐,在书面上我们把它叫做通俗音乐。那些音乐琅琅上口,而又很大程度上切合当代人的心理,所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超越用最长时间考验的经典之作的受欢迎程度。在这些时候,音乐的力量更多地体现为流行文化的泛滥。偶尔在发烧友聚集的地方听到一两首《献给爱丽丝》或者是《命运》什么的,已经是难得的享受了。  
        不过当前却有另外一种现象值得关注,那就是手机上的音乐铃声。那世俗得不能世俗的东西居然把数世纪前的许多经典音乐作品当作震动铃声来使用。不知道这是一种古今的融合还是一种轻视。  
        也许按照现存的这种现象来推理的话,再过上几百年,如今的这些音乐也将成为历史而被人们当作玩乐的工具。奇怪的是,历史朝前走,人们对于音乐的理解层次竟然下降到了玩乐的境界。这个世界上本来没有什么东西是不朽的。一位音乐家在按照自己的感受和经历谱写自己的乐章的时候,是不可能去想象自己的作品在后世受到何种的崇拜、如何的流行的。他只是想表达一种情绪、一种感觉和一种无法言语的意义,那种纯粹的东西才是音乐的本质。音乐本身是没有什么意义的,用几个符号串起来的小儿科而已。但将自己的某种人生融合到其中,它就不朽了。  
        这样说起来,音乐也就成为一种声音了。音乐是一种声音,但声音绝对不是音乐。声音是通过口耳相传流传下来的,而音乐却要辅之以曲谱。声音只能是一种形式,而音乐才是心灵的悸动。  
        声音穿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传到我们的耳朵里,无非是想证明它的力量是任何形式的改变与演绎都无法扭曲和阻挡的。音乐的力量正在于它和它蕴藏着的生命的不朽。它的不朽在于历史的改变,但人的心灵却不会改变。时代会变,变得越来越富丽堂皇。但是,潜伏在人心底的对于生命至境的追求是不会改变的。所以,早已作古的大师们遗留下来的这种追求的坚强的足音,让我们在不断变化的时代里仍然会因它的震撼而不安。从而在它的力量的指引下,寻求生命的真谛。  
        生命不可以在时间的延续中延续,但是生命的足音可以。所以,有了音乐。时间可以消磨一切,也可以消磨掉足音。但是,透过时间的重低音却可以不断地延续下来。于是,我们看到了大师们的音容笑貌,我们在聆听着这些不世的声音时,也感受着它们对于时间的永恒。


      3楼2009-10-27 07: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