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偏重临床探索时期(1065-1144):因社会历史因素的影响,伤寒学研究以继承整理为基础,自然渐转为较有系统地运用六经辨证方法治疗外感热病的临床探索时期,并莫定了其后理论与临床并重、学科研究兴旺发达的基础
(4)理论与临床并重时期(114-1894):成无己首注《伤寒论》,标志着伤寒研究进入理论与临床并重之全面发展阶段。六经理论研究、临床运用探索、《伤寒论》著作整理,构成了此期研究的主要特色。
(5)综合研究时期(1894-):西学东渐,必然导致伤寒学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的变革。唐容川医书的付梓,开中西汇通义释伤寒之先河,表明伤寒学研究进入一个新时期。此期除继承前期特点外,最具特征性者,在于研究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大范围、多途径、新方法,普及与提高结合,继承与创新并重,成为此期显著特点。其所谓综合研究者,实指多元立体化研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上述两种分期观点同中有异,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伤寒学发展的历史规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参考文献
1]符友丰.“伤寒”名义考[.黑龙江中医药,1987,(2):68
[2]谈运良.《伤寒论》六经提纲的确立、评价及其他[].河南中医,1988,(1):7-10[3]傅延龄.伤塞论研究大辞典[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4]薛凝嵩.张仲景生平事迹考证].新中医药,1953,(7):16[5]宋向元张仲景生平问题讨论[们.新中医药,1953,8(18):10,18
[6]杜雨茂.关于张仲景生平一些问题的探讨[.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82,(2):38廖国玉.张仲景故里涅阳考].中医杂志,1982,(2):65[8]吴润秋.《伤寒论》三阳三阴之我见[].中医杂志,1981,(6):4.[9]赵锡庠.我对伤塞论的认识[].中医杂志,1955,(4):10.[10]叶发正.伤寒学术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11]万晓刚.试论伤寒学研究之历史分期[.中华医史杂志,1995,(2):28.
(万晓刚)
(4)理论与临床并重时期(114-1894):成无己首注《伤寒论》,标志着伤寒研究进入理论与临床并重之全面发展阶段。六经理论研究、临床运用探索、《伤寒论》著作整理,构成了此期研究的主要特色。
(5)综合研究时期(1894-):西学东渐,必然导致伤寒学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的变革。唐容川医书的付梓,开中西汇通义释伤寒之先河,表明伤寒学研究进入一个新时期。此期除继承前期特点外,最具特征性者,在于研究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大范围、多途径、新方法,普及与提高结合,继承与创新并重,成为此期显著特点。其所谓综合研究者,实指多元立体化研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上述两种分期观点同中有异,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伤寒学发展的历史规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参考文献
1]符友丰.“伤寒”名义考[.黑龙江中医药,1987,(2):68
[2]谈运良.《伤寒论》六经提纲的确立、评价及其他[].河南中医,1988,(1):7-10[3]傅延龄.伤塞论研究大辞典[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4]薛凝嵩.张仲景生平事迹考证].新中医药,1953,(7):16[5]宋向元张仲景生平问题讨论[们.新中医药,1953,8(18):10,18
[6]杜雨茂.关于张仲景生平一些问题的探讨[.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82,(2):38廖国玉.张仲景故里涅阳考].中医杂志,1982,(2):65[8]吴润秋.《伤寒论》三阳三阴之我见[].中医杂志,1981,(6):4.[9]赵锡庠.我对伤塞论的认识[].中医杂志,1955,(4):10.[10]叶发正.伤寒学术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11]万晓刚.试论伤寒学研究之历史分期[.中华医史杂志,1995,(2):28.
(万晓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