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给出一个定义。
不治行检是指对于道德节操问题不予追究或定罪。
以下是得出定义的分析和依据
我先把和行检问题有关的人分为三类:
第一类:无行检,大致翻译就是没有道德
《晋书.卷三三.石苞传》:“崇颖悟有才气,而任侠无行检。在荆州,劫远使商客,致富不赀。”
《新唐书·外戚传·杨国忠》:“嗜饮博,数丐贷于人,无行检,不为姻族齿。”
《五代史平话.周史.卷下》:“又翰林学士王着,乃世宗幕府旧僚,屡欲相之,亦以着嗜酒无行检,遂不果用。”
第二类:不修行检,翻译就是不重视打理自己的行为道德。不修和不修边幅中的不修一个意思
《三国志》:仁少时不脩行检,及长为将,严整奉法令,常置科於左右,案以从事。
第三类:不治行检
《世说新语·自新第十五》:戴渊少时,游侠不治行检,尝在江淮间攻掠商旅。
《三国志》:初,陈群非嘉不治行检,数廷诉嘉,嘉意自若。太祖愈益重之,然以群能持正,亦悦焉。
综上,行检问题就是小到喝酒赌博,中到借钱不还,大到劫掠远使客商。
三类中只有戴渊和郭嘉一样是不治行检。
先看看戴渊的怎么翻译。
直译:戴渊年轻的时候,是一个喜欢结交朋友而又不追究他们道德问题的人,曾经在江淮一带攻击劫掠商人旅客。
意译:戴渊年轻的时候,纠集了一群无赖,曾经在江淮一带抢劫往来客商。
这里注意,游侠本身就褒贬不一,甚至有无赖的意思,在这里就已经对戴渊的人品进行了否定。
例如:《世说新语》魏武少时,尝与袁绍好为游侠。观人新婚,因潜入主人园中,夜叫呼云:“有偷儿贼!”青庐中人皆出观,魏武乃入,抽刃劫新妇。与绍还出,失道,坠枳棘中,绍不能得动。复大叫云:“偷儿在此!”绍遑迫自掷出,遂以俱免。
那么可不可以翻译为:
戴渊年轻的时候,是一个不管理自己道德节操的人,曾经在江淮一带劫掠客商?
答案是不可以。
如果是这样,参考石苞传,会写为无行检,而不是不治行检。另外,后面紧跟曾经在江淮一带劫掠客商,一个人明显办不到,一定是一个群体。
如果硬要写,古文会这样写:
戴渊少时游侠,无行检,尝在江淮间攻掠商旅。
问题来了,同样是攻掠商旅,为什么一个是无行检,一个是不治行检。
答案就是无行检或不修行检当中,行检问题的主体是自己本人,而不治行检当中,行检问题的主体是另一个群体。
比如关于戴渊的行检问题的主体是他纠集的那群人。
关于郭嘉的行检问题的主体是谁?
郭嘉当时是军师祭酒,掌管军中刑狱,很明显,行检问题的主体是军队里的人。古代军队里的人喝酒赌博很正常,借钱不还的事八成也有,但劫掠客商估计是干不出来的,而郭嘉对于他们的道德节操问题没有追究或治罪,导致陈群数廷诉嘉,其实就是说郭嘉没有尽职尽责。
诡异的是后面:嘉意自若。太祖愈益重之,然以群能持正,亦悦焉。
如果是郭嘉品行问题,被数次当廷控诉还面不改色,这就是典型的厚脸皮,这样曹操怎么会愈益重之。
然而最了解曹操的人,郭嘉绝对是其中之一。郭嘉敢这么做,还敢面不改色一点悔改之意没有,明显已经猜到曹操的想法。依据可见建安十九年魏公令:
乙未,令曰:"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又曰:"夫刑,百姓之命也,而军中典狱者或非其人,而任以三军死生之事,吾甚惧之。其选明达法理者,使持典刑。"
说的很清楚明白,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优缺点,不能因为缺点而弃之不用,有关部门明白这个道理就没有遗漏的人才了,然而军法军纪,是关系到百姓生命的大事,如果军中掌管刑狱的人不合适,却把关乎三军性命的大事交给了他,我非常害怕这样的事发生。因此要选择通晓律法并懂得变通的人来掌管军法军纪。
郭嘉知道曹操的想法,所以对于军士的一些道德节操问题睁一眼闭一眼,水至清则无鱼的道理郭嘉曹操都懂,然而道理都知道也不去说破,黑锅自己替曹操全扛了,并且一副陈群你告你的状,我该怎么干还怎么干的样子,因此曹操才对郭嘉愈益重之。
试想,你替你最大的领导背了几次锅,绝对很快就被看重,但至于能不能升职加薪,还是要看你自己的才干。
原创结束,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有错漏,望请指正。
不治行检是指对于道德节操问题不予追究或定罪。
以下是得出定义的分析和依据
我先把和行检问题有关的人分为三类:
第一类:无行检,大致翻译就是没有道德
《晋书.卷三三.石苞传》:“崇颖悟有才气,而任侠无行检。在荆州,劫远使商客,致富不赀。”
《新唐书·外戚传·杨国忠》:“嗜饮博,数丐贷于人,无行检,不为姻族齿。”
《五代史平话.周史.卷下》:“又翰林学士王着,乃世宗幕府旧僚,屡欲相之,亦以着嗜酒无行检,遂不果用。”
第二类:不修行检,翻译就是不重视打理自己的行为道德。不修和不修边幅中的不修一个意思
《三国志》:仁少时不脩行检,及长为将,严整奉法令,常置科於左右,案以从事。
第三类:不治行检
《世说新语·自新第十五》:戴渊少时,游侠不治行检,尝在江淮间攻掠商旅。
《三国志》:初,陈群非嘉不治行检,数廷诉嘉,嘉意自若。太祖愈益重之,然以群能持正,亦悦焉。
综上,行检问题就是小到喝酒赌博,中到借钱不还,大到劫掠远使客商。
三类中只有戴渊和郭嘉一样是不治行检。
先看看戴渊的怎么翻译。
直译:戴渊年轻的时候,是一个喜欢结交朋友而又不追究他们道德问题的人,曾经在江淮一带攻击劫掠商人旅客。
意译:戴渊年轻的时候,纠集了一群无赖,曾经在江淮一带抢劫往来客商。
这里注意,游侠本身就褒贬不一,甚至有无赖的意思,在这里就已经对戴渊的人品进行了否定。
例如:《世说新语》魏武少时,尝与袁绍好为游侠。观人新婚,因潜入主人园中,夜叫呼云:“有偷儿贼!”青庐中人皆出观,魏武乃入,抽刃劫新妇。与绍还出,失道,坠枳棘中,绍不能得动。复大叫云:“偷儿在此!”绍遑迫自掷出,遂以俱免。
那么可不可以翻译为:
戴渊年轻的时候,是一个不管理自己道德节操的人,曾经在江淮一带劫掠客商?
答案是不可以。
如果是这样,参考石苞传,会写为无行检,而不是不治行检。另外,后面紧跟曾经在江淮一带劫掠客商,一个人明显办不到,一定是一个群体。
如果硬要写,古文会这样写:
戴渊少时游侠,无行检,尝在江淮间攻掠商旅。
问题来了,同样是攻掠商旅,为什么一个是无行检,一个是不治行检。
答案就是无行检或不修行检当中,行检问题的主体是自己本人,而不治行检当中,行检问题的主体是另一个群体。
比如关于戴渊的行检问题的主体是他纠集的那群人。
关于郭嘉的行检问题的主体是谁?
郭嘉当时是军师祭酒,掌管军中刑狱,很明显,行检问题的主体是军队里的人。古代军队里的人喝酒赌博很正常,借钱不还的事八成也有,但劫掠客商估计是干不出来的,而郭嘉对于他们的道德节操问题没有追究或治罪,导致陈群数廷诉嘉,其实就是说郭嘉没有尽职尽责。
诡异的是后面:嘉意自若。太祖愈益重之,然以群能持正,亦悦焉。
如果是郭嘉品行问题,被数次当廷控诉还面不改色,这就是典型的厚脸皮,这样曹操怎么会愈益重之。
然而最了解曹操的人,郭嘉绝对是其中之一。郭嘉敢这么做,还敢面不改色一点悔改之意没有,明显已经猜到曹操的想法。依据可见建安十九年魏公令:
乙未,令曰:"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又曰:"夫刑,百姓之命也,而军中典狱者或非其人,而任以三军死生之事,吾甚惧之。其选明达法理者,使持典刑。"
说的很清楚明白,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优缺点,不能因为缺点而弃之不用,有关部门明白这个道理就没有遗漏的人才了,然而军法军纪,是关系到百姓生命的大事,如果军中掌管刑狱的人不合适,却把关乎三军性命的大事交给了他,我非常害怕这样的事发生。因此要选择通晓律法并懂得变通的人来掌管军法军纪。
郭嘉知道曹操的想法,所以对于军士的一些道德节操问题睁一眼闭一眼,水至清则无鱼的道理郭嘉曹操都懂,然而道理都知道也不去说破,黑锅自己替曹操全扛了,并且一副陈群你告你的状,我该怎么干还怎么干的样子,因此曹操才对郭嘉愈益重之。
试想,你替你最大的领导背了几次锅,绝对很快就被看重,但至于能不能升职加薪,还是要看你自己的才干。
原创结束,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有错漏,望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