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逸芜茵吧 关注:139贴子:21,883

【枫灵流韵】原创-所谓的学术论文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这文章叫《说穆伯》,是本人短篇《穆伯三归》的历史背景~~


IP属地:广东1楼2009-10-10 20:47回复
    一部《左传》,文史兼长。
    古老的中文串起春殿酒暖与郊野兵寒,优美而凝炼。荡气回肠的诗句是它浪漫的注脚,贤者的三言两语是它精髓的绾结。无数次举谏,无数次谋略,无数次使臣持节来来往往,无数次宣战以及不宣而战,近三百年无数大人物小人物渲染勾描的画卷在左丘明的笔下被点燃,燃尽南山竹,小人化骨扬灰,君子浩气长存。
    春秋的月光冷,或许那样年轻的史官才能压下满腔沟壑,甘心情愿向简帛探寻先师的微言大义。
    齐鲁的酒气洌,只有如此卑微的小吏才敢一口气把历史的真实,编进一年一年……
    或许由文入史,是我阅读《左传》最好的方法。从那群人第一次激起心中的波澜,到向所有能有他们的记载的典籍中寻根究底,勾勒他们一生的脉络,让心情随着他们的命运起伏,一部《左传》读下来,只有三个人:僖公十五年的公孙敖,成公十一年的施氏妇,昭公元年的徐吾犯女。他们不比文韬武略,叱咤风云的子产、赵盾等,也不比翻云覆雨,权倾朝野的公子庆父,公子遂,更无关于君王废立,霸业归属。他们在无义战的春秋里,很难得的,只做他们自己。


    IP属地:广东2楼2009-10-10 20:47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因为时间的有限,他们三人中我只能选其一。选择公孙敖,最初的理由纯粹就是眼缘。二则他的一生在《左传》里算是比较完整,将零落在几十年间的段落收集起来,篇幅也比较长。三则此人的性格、做派前后差异很大,也与鲁国民风颇有出入。最主要的,透过他的一生,能捉摸到人性。他出身公卿,却是罪臣之子,晚节尽毁,两个幼子却是有情有义。他的行为明明为众人所不齿,却还是赢得了一个不带贬义的谥号。他的挣扎,他的矛盾,他晚年作出一干荒唐事的心路历程,就是笔者所想要探讨的东西。
      但是此人实在太渺小了,前人著书多将他忽略,能找到的资料十分有限,不得已很多地方需要以推测来补充。笔者也是第一次以考证的方式描述一个人的一生,所以肯定有很多地方考证不够翔实或不符合规范。万事开头难,不对之处,还请老师斧正。


      IP属地:广东3楼2009-10-10 20:48
      回复
        二、殷勤卜问,父爱拳拳
        再次出现,他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
        公元前627年,僖公去世,次年,子兴即位,是为文公。文公元年春天,鲁国举行僖公的葬礼,周襄王派遣内史叔服前来会葬。公孙敖听说他能相面,就把两个儿子叫出来,引见给叔服。那么,这位内史是否真能相面呢?叔服在《左传》中仅出现了两次。此为第一次,第二次在成公元年,也充当了一位预言家的角色。不过依据的不是人的相貌,而是形势,并且后来事情的发展也应验了他的预言。所以,这位内史应是《左传》中着墨甚少的一位智者,掩盖在无数贤者达人的光芒之下。而公孙敖在此,则是一个关心儿子前途,殷殷垂询的父亲的形象。
        “谷也食子,难也收子。谷也丰下,必有后于鲁国。”叔服做出了如是回答,公孙敖本想卜问儿子的命运,却不料得到了自己的下场。那么,叔服的话到底包含了什么呢?谷,为公孙敖的长子,正室戴己所生,谥号为“文”,传中称“文伯”,后世文献称“孟文子”。根据周代之谥法,“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曰文。”谷之“文”,应该应在“慈惠爱民”和“愍民惠礼”上。文伯在《左传》中不见于经,应该是因为他英年早逝的缘故。在传中,他的闪光点在于自己将死而长子尚幼,故而请求襄仲,也即公子遂,让弟弟惠叔继承爵位,体现了顾全大局的眼光。《国语》中记载了另一则他的故事为《文公欲驰孟文子之宅》篇。文公想要拆毁他的住宅来扩建公室。他以维护先王建政之制为由,决心守护祖先的职守,拒绝搬迁。甚至声称,除非自己有罪,才“纳禄与车服而违署”,否则“不敢闻命”。义正词严,掷地有声,态度强硬,锋芒毕露,而又不失仪礼。臧文仲评价说:“孟孙善守也,其可以盖穆伯而守其后于鲁乎!”可见,即便英年早逝,文伯在政治上也已有一番作为。文伯先于穆伯而逝,并以一番言辞捍卫孟氏的利益,可能就是叔服“谷也食子”的含义。在叔服的描述中,文伯颐颔丰满,是后世有福禄之相。后来孟氏一族的发展也证实了叔服的预言,孟氏继惠叔之后的当家人,就是文伯的儿子仲孙蔑,又称“孟献子”、“孟孙”、“献子”等。成公十六年,叔孙宣伯有言曰“鲁之有季、孟,犹晋之有栾、范也,政令于是乎成。”季,为季文子;孟,就是孟献子仲孙蔑。可见,仲孙蔑不仅是鲁国掌握军政大权的重要人物,而且识礼、知事。仲孙蔑对当时诸国形势有着清醒的认识,所提建议多正确,深得成公信任;出使外邦有礼有节,所到之处受到广泛的赞扬。他知人善任,求才若渴。《国语》、《孟子》载孟文子有“斗臣”乐正裘、牧仲等五人,开后世“养士”之先河。此外,他还以简朴出名,担任执政时,“食不兼味,坐不重席,居不粟马,出不从车”,反对与民争利,认为治理国家不能以捞取财富为利益,应该以倡导仁义为利益。不仅立功,而且立言,堪称鲁国一代贤臣。
        难,为公孙敖次子,戴己的妹妹声己所生,谥号为“惠”,传中称“惠叔”。按当时谥法,“柔质慈民曰惠,爱民好与曰惠”。谓知民之性,乐善好施也。在《左传》中,他给笔者留下的印象就是孝顺。他为父亲的遗体最后回归故国所做出的努力,将在后文述及。
        可见,自文伯开始,孟氏一族的颓势已彻底扭转。其中,固然有季友已逝,季孙氏大权旁落的缘由在,但肯定倾注了公孙敖很多的心血。稍加比较即可知,孟献子为罪臣之后,同时期的季文子则是功臣之后,鲁国虽有“尊尊亲亲”的原则,但要想全国人完全不注意一位权臣的家族的过去,恐怕是不太可能的。而要扭转这种看法,没有几十年,也难以办到。可孟献子却做到了,他和季文子一样,都成为了名留青史的贤大夫。孟献子的成功,固然有他个人的才干,但也需父亲乃至祖父数十年的铺垫,鲁国上下才能重新恢复对孟氏一族的信心和支持。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公孙敖蛰伏的那十八年中,他一面努力搞好孟氏一族与国内其他公族的关系,洗刷父亲犯下的罪孽,一面抓紧对两个儿子的教育。他清楚的明白,自己稍稍一点逾矩的行为就有可能让孟氏再次成为众矢之的,所以,他选择重头开始,一点一滴积累孟氏的声誉,扮演了一个极类似于叔父叔牙的角色,牺牲个人的志向,成全家族的未来。他将孟氏的未来全都寄托在了两个儿子身上,所以,当有相面本事的叔服来到鲁国时,他才会迫不及待的叫出两个儿子,卜问他们的前程,也是卜问着自己的牺牲的价值。
        众所周知,父亲对子女的影响,是深远而难以比拟的,甚至有时会超过他们所受的教育。公孙敖虽然仕途暂时失意,但在儿子们眼中,他应该是守礼谦和,勤于政事的。
        公孙敖十八年的苦心孤诣,惨淡经营,在刚刚有了一点成效之后,命运却在一次相遇中急转直下……


        IP属地:广东5楼2009-10-10 20:50
        回复
          姐姐,还没完吧。。。
          我加你做小吧吧,这样以后你想删贴也方便~


          6楼2009-10-10 21:02
          回复
            好吧,发不上去,待会再发吧~~


            IP属地:广东7楼2009-10-10 21:03
            回复
              三、 横刀夺爱,兄弟反目
              从文公元年起,公孙敖开始在一些诸侯的会盟和军事活动中露面。这一年秋天,也即公孙敖得到叔服的预言后不久,他的生命里终于照进了一缕曙光。文公元年经载“公孙敖会晋侯于戚。”戚,是为卫邑,而且是晋、郑、吴、楚的交通要道。晋襄公占取了戚地的农田,正其疆界,是类似于侵略的行径。鲁国一向于卫国通好,所以站出来主持公道。《汇纂》云:“此大夫专会诸侯之始。”随后,他开始了在齐国的聘问。传评为“礼也”,当时的齐鲁为敌国,传以此次聘问为切入点,大费周章的评述了春秋时的聘问制度。可见孟氏一族在国中的回暖。
              文公二年夏,公孙敖代表鲁君参与了垂陇的诸侯会盟。五年夏,出使晋国。七年冬,出使莒国,订立盟约。变故就发生在这一次外交行动上。
              公孙敖的两个配偶,都是莒国人。莒,国都在今山东省莒县,春秋时位于鲁国东面,与夷接近。今人视之为诸夏一族,而当时人则以蛮夷视之。莒国国姓为己,可见,公孙敖所娶的两个女子,都是莒君同族之人,应为莒国的贵族。公孙敖的正室妻子,前文已经提过,即为戴己。“戴”为她的谥号,按谥法:“典礼不愆曰戴,爱民好治曰戴。”戴己之“戴”,应该应在“典礼不愆”上,也就是没有过错。这个评价,对于女子来说,还算是不错的。但戴己的性格在此就很单薄,行事中规中矩,从不犯过错,并且早逝。戴己死后,公孙敖想向莒国再行聘娶,但莒国以声己可以做继室为由拒绝了,公孙敖于是为堂弟公子遂下聘。声己,命名法也是谥号加上母姓,按谥法:“不生其国曰声。”也就是说,声己生在外家,可能为私生女之属,就像成公十一年的声伯。戴己和声己与公孙敖的婚姻,属于春秋时常见的侄娣随嫁的卿大夫的媵嫁婚。
              春秋时期,实行一夫一妻制,也即一个男人只有一位妻子,其余的配偶只能算作妾。因为媵嫁婚相当普遍,正室死后,还有侧室,家事也还有人主持,非到万不得已,是不提倡再娶的。即便再娶,新妻子也只能被称为“继室”,而不能成为“元配”。《公羊传》有言曰:“诸侯一娶九女,诸侯不再娶。”更何况是卿大夫。宋儒程子也有言曰:“如大夫以上自有嫔妃可以供祀礼,所以不许再娶也。”而且,此时的公孙敖已经五十多岁了。所以,莒国拒绝的理由是相当充分的。公孙敖此时的行为似乎非常欠考虑,还有点失礼,与他以前的隐忍完全不同。盖他在二十多年间可能也积累了一定的声望,他才敢向莒君提出这有些过分的请求。可能他也很快意识到自己的失礼,于是顺水推舟,把好事让给了堂弟公子遂。


              IP属地:广东8楼2009-10-10 22:05
              回复
                五、客死异乡,叶落归根
                文公十四年经载:“九月甲申,公孙敖卒于齐。”
                出奔的大夫,《春秋》是不会记载他们的死期的。公孙敖的父亲庆父和臧孙纥就是如此。何以公孙敖又被记下了呢?因为依《谷梁传》所解:“为受其丧,不可不卒也。”——因为后来由鲁国办理了他的丧事,不得不先记下他的死期。杜注亦云,“既许复之,故从大夫例书卒。”
                公孙敖已然成功逃走,为什么一年不到又请求回国了呢?请不要忘了,此时的公孙敖,已经是一个七十岁上下的垂暮老人了。“人生七十古来稀”,他可能已经觉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而且,就在他刚刚逃离鲁国之后,长子谷,那个叔服的预言中会供养他的人,去世了。根据预言的含义,供养人已死,他也就活不长了。死了正当壮年的儿子,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打击,也不是一个近七十岁的老人可以承受的。作为文伯的父亲,他没能亲临儿子的葬礼,没能给孤儿寡母以抚慰,肯定相当遗憾。所以,他完全不理会国内会有怎样的阻挠,《左传》载,他“重赂以求复”。
                那么,他所赂者为谁呢?据文义推断是他的次子难,也就是惠叔。但根据后文,惠叔不像是一个会收受父亲的贿赂,才肯为他办事的冷血之人。所以,后来接受了他的礼物的,一定不是孟氏。而这一次,鲁国同样答应的很爽快,也就是说当政的公子遂并没有横加阻挠。如若说上次公孙敖请复时,还会对公子遂有一定的威胁,他要借公孙敖自投罗网之际将他斩草除根;或者说,逼公孙敖叛逃还没有使公子遂尝到报复的快感,所以他上次大开国门让公孙敖进来继续给他玩弄。那么这一次,垂垂老矣的公孙敖已经完全激不起他的兴趣了,他所觊觎的,可能就只有公孙敖辛辛苦苦运走的财产,好让公孙敖白费力气。可见,公孙敖用以“重赂求复”的钱财,大多数都流进了公子遂的腰包。
                  
                公孙敖去世的地方,靠近堂阜,堂阜这个地方,据庄公十年传和文公十五年传合起来看,可知处于齐鲁交界处而地属于齐国。可见,他是在回国途中,死在了齐国,离鲁境已不远。他还是未能活着再次踏入鲁国。与他一同回国的,可能还有莒女己氏和他的两个幼子。因为后来齐人献计的对象,是为“孟氏”,而当时惠叔应在朝,若只是公孙敖的仆从,必不会如此称呼。她只是没想到,原本不过是与丈夫一同回故国,却变成了为他办丧事。
                公孙敖一死,立刻就有人向鲁国告丧。惠叔请求让公孙敖的遗体归葬鲁国。此时,公子遂已无利可图,于是他立刻改变了嘴脸。《左传》只用了两个强硬而又冰冷的字,“弗许”,就完全刻画出了公子遂当时的态度。
                堂阜的孤儿寡母没了主意,热心的齐国人帮忙策划道:“鲁国,是你们的亲属,把公孙敖的饰棺放在堂阜,鲁国一定会取去的。”孟氏的遗属听从了。堂阜靠近鲁国的卞邑,卞邑的地方官立刻向朝廷汇报。此时,我们看到了《左传》里极为少见的催人泪下的一幕。惠叔继续向公子遂请求归葬,公子遂还是不许。因父丧悲哀过度而形销骨立重病在身的惠叔,竟执拗的站在朝堂上,不得允许,不愿离开。惠叔的悲壮与公子遂的猥琐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时,鲁国朝中其他的臣子,也站到了孟氏的一边。公孙敖这才得以名正言顺的,归葬鲁国。
                鲁国乃儒家文化发祥地,又是礼仪之邦,周礼文化和儒家文化都重视对亲人的丧葬和祭祀,格外讲究“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而讲求孝道的儒家对待已逝的父母双亲,则更是如此。鲁人提倡父母合葬,并坚持一定要死得其所,一定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公孙敖理应与先他而逝的元配戴己合葬,并且葬回孟氏的封邑,才符合礼节。所以,惠叔不顾公子遂权倾朝野,也要为父亲请归。
                虽然鲁人讲究为父母治丧要尽心,要悲痛要缩减饮食,但也要节哀,不能因过度悲痛消瘦而危及生命。因为子女的身体也是父母的遗存,如果因为悲哀而致死,就断绝了后代,是为不孝。《礼记•檀弓下》就告诫人“毁不危身”,《丧服四则》亦云“毁不灭性”。文公十五年夏,惠叔请于朝时,离公孙敖去世已有数月,惠叔之哀不减父亲初死之时,甚至犹有过之。其中,不仅有丧父之痛,更有父亲遗体不得归国的焦急,所以,这一番违背祖训的“哀毁”并非逢场作戏,而是发自内心,也正是这一腔赤诚,打动了鲁国上下。事实上,晚年的公孙敖并没有完全尽到一个丈夫和一个父亲的责任,抛弃糟糠之妻,卷走孟氏之财,一而再,再而三做出荒唐之事,给孟氏一族抹黑。而惠叔还是一如既往的孝顺,不愧后人冠给他的这个谥号:惠字。
                


                IP属地:广东13楼2009-10-10 22:12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天!我以后岂不是也要写那么长的论文。。。


                  17楼2009-10-10 22:31
                  回复
                    不是不是,只不过是我写得比较长而已,你要读中文系吗?一般的都只用两三千字就好啦~~


                    IP属地:广东18楼2009-10-10 22:35
                    回复
                      不要读中文系!!!


                      19楼2009-10-10 22:40
                      回复
                        这样就算学术论文啊?


                        IP属地:北京20楼2009-10-11 00:39
                        回复
                          半袋子而已的啦,因为第一次写,总之是专业课的期末论文,老师说形式上还不太规范,但是推断和总结的方法是没有什么大错滴~~原来还有脚注和附录,贴不上来的,就不贴啦,有了那些可能像一点。


                          IP属地:广东21楼2009-10-11 10:23
                          回复
                            想看真正的学术论文哦,要上中国期刊网啦,那上面什么样的都有,当然正式的论文还要有内容提要和关键词,我那时候懒,就没写啦。
                            还有民国时候大家的学术论文,看起来也不太像的,半文半白,但是在中国历史和文学研究上占的地位是无比重要的啦,可能只是一篇很小的论文,但是里面可能包含了许多影响了近一个世纪的研究方向的论断哦~~~


                            IP属地:广东22楼2009-10-11 10:26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没什么,不需要注脚,我看得懂


                              IP属地:北京23楼2009-10-11 15:0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