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练功的一点心得,写出来与同好交流,望批评指正.
化三态即走架时的每一势[有时甚至是每一动]都要由无极态起,经太极态,再开始动作而分两仪[阴阳].一式结束后,全身合住,返回太极[合太极]最后松回无极状态.拳路各姿势于一动一静之间,阳变阴合,动之则分,静之则合,由静而起,生动而练,归静而养,修炼在其中.这种动静结合,养练结合,最宜于养生.中医认为,养不足,发易伤,而动静合宜,气血和畅,百病不生.这是习练者应该明确的.
打四点.腰腹部是太极拳动作的发动机关,腰不动手不发,内不动外不发.腰腹部的四个穴位是极其重要的.即丹田穴[中]及与之相对的命门穴,及左右两肾.每个动作要丹田带动,大小圈,平斜圈,丹田内转与动作同.手臂向前伸出时,命门后撑与之平衡.即[前去之中,必有后撑]两臂左右掤出时要想到前肾拉后肾推.例如:当两臂由左向右侧掤出时,裆部先由左,走下弧向右运,然后带动两臂右掤.此时右肾拉,左肾推.[阴带阳动]动作过半后,阴阳转换,裆走下弧由右向左移动.而成左肾拉右肾推.腰与两臂平衡,所谓右发左塌.上述动作多在单式中反复练习,就会成为习惯,运用自如了.
化三态即走架时的每一势[有时甚至是每一动]都要由无极态起,经太极态,再开始动作而分两仪[阴阳].一式结束后,全身合住,返回太极[合太极]最后松回无极状态.拳路各姿势于一动一静之间,阳变阴合,动之则分,静之则合,由静而起,生动而练,归静而养,修炼在其中.这种动静结合,养练结合,最宜于养生.中医认为,养不足,发易伤,而动静合宜,气血和畅,百病不生.这是习练者应该明确的.
打四点.腰腹部是太极拳动作的发动机关,腰不动手不发,内不动外不发.腰腹部的四个穴位是极其重要的.即丹田穴[中]及与之相对的命门穴,及左右两肾.每个动作要丹田带动,大小圈,平斜圈,丹田内转与动作同.手臂向前伸出时,命门后撑与之平衡.即[前去之中,必有后撑]两臂左右掤出时要想到前肾拉后肾推.例如:当两臂由左向右侧掤出时,裆部先由左,走下弧向右运,然后带动两臂右掤.此时右肾拉,左肾推.[阴带阳动]动作过半后,阴阳转换,裆走下弧由右向左移动.而成左肾拉右肾推.腰与两臂平衡,所谓右发左塌.上述动作多在单式中反复练习,就会成为习惯,运用自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