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寒与热有天壤之别,所以风寒感冒与瘟病在治疗用药上完全不同,按中医常规,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急者治其标,缓者治其本,所以在治疗瘟病早期时,以辛凉解表药为主,清热解毒药为辅,但是,通过我自身治疗体会到普通感冒高热和流感高热,发现用辛温解表药为主,清热解毒药为辅效果很好,而且退热较快,大大缩短了治疗时间,理由是:辛温解表药能温通血脉,鼓舞阳气,增强人体的抵抗力,用少量清热解毒药,不是因为清热而解毒,而是因为清毒才清热,这里指的毒是病毒,而大部分辛温解表药,解表祛邪力较强,加入少量寒凉药如:金银花,板蓝根,此该方子不是太温,也不是太寒,也不会引邪入内,而我理解的病毒不管是传染性而非传染性病毒,初期用辛温解表药祛邪为主效果较好,对干细菌而言,用清热解毒药效果好一些,但西药治疗占优势,因为辛温解表药有发散的作用,加至性温为温,有温通血脉的作用,散寒敢表可引邪外去的作用,根据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紫苏辛温能诱生体干扰素,起到抑制病毒复制的作用,并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力,防风能促进机体的免疫力,能提高吞噬细胞的功能,生姜为温能扩张皮肤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全葱有抗过敏的作用,红糖性温能温通血脉,促进血液循环,并有利尿的作用,还能增加机体能量,这原本是一个治疗风寒感冒的方子,风寒感冒属于现在说的普通感冒,普通感冒的病毒,毒力最小,不易发烧,不易传染,所以用该方子治疗有效,但不能用于重感冒发烧,因为剂量太少,在我一次流感发烧用其它药物没有效果的情况下,我根据中医的真寒假热,异病同治的道理,无赖的情况下,大胆地使用了这个方子,分别加大丁药物的剂量,结果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一副药分两次服用,当服完第一次药后,高烧就退了,当4小时后服了第二次,体温降到丁正常,全身伴随症状全部消失,我考虑到也许是巧合,如果要治疗重感冒发烧或流感还需要加入抗病毒的药物,如:金银花丶板蓝根,在第二年的某一次,我患重感冒发烧的时侯,体温高达39度6没有采取任何降温措式,照用这个方子解决,在以后的日子里给我的亲朋好友治疗感冒或流感发烧,一副药治愈,说到这里肯定有人会质疑,一个治疗风寒感冒的方子怎么能治疗瘟病,我的理解是:退过现象看本质,比如病毒的毒属性寒,寒为阴,喜寒怕热,细菌的属性温,温为阳,喜热怕寒,所以在寒冷的季节,因为风热感冒比较少,病毒感染在反之,比如普通感冒和流感病毒同属一家族,不同成员,它们最大的区别是普通感冒病毒其毒力最小,不易发热,不易传染,而流感等瘟病,其毒力较大,易发热,易传染,而它们共同点都是侵入人体后进行自我复制,所以在治疗用药上可以相同,则通过药物抑制病毒复制和抗病毒达到彻底清除体内病毒的目的。只有加大它们的药物剂量,形成一种量效关系,在临床上用过早或过多的清热解毒药来治疗效果差一些,因为清热解毒药内大部分只有抑制细菌或抗细菌治疗瘟病是没有作用的,如果用抗菌素预防细菌感染也没必要,这是我的体会之一。体会二:在治疗流感和护理过程中,比如麻疹治疗和护理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中医治疗麻疹主要是解表祛邪药不会用寒冷药物,担心引邪入内,并注意避风寒,忌冰敷,忌生冷食物。体会三:在自然界各种致病性和非致病性微生物,它们的生存条件需要适宜的温度丶湿度和环境及宿主,我发现普通病毒的毒为最小,一年四季可发病,每年流感病毒都在秋冬季发生,它在所有癌病中病毒毒力最小,对人体危害不大,象冦状病毒毒力最大,它生存的条件也许要求很高,所以17年未发,而新冦状病毒是冦状病毒变异过来的还是新的病毒产生就不得而知了,但是,新冦病毒低于冦状病毒的毒力,由于它的潜伏期太强,所以传播的范围大,它的生存条件,感染人体需要的温度、湿度等因素也应该是比较高吧,所以不一定每年就会发生此病。体会四:对于每次重大疫情的发生,总是在大城市,这可能与人口数量密度也有关吧,而艾兹病的蔓延则与社会环境和人的不良行为有关,俗话说得好,夜路走多了,总会遇上鬼的,所以了解大自然,散畏大自然是人类必须遵循的自然法则。附:该药方为:紫苏30克,防风15克,生姜20克,全葱20克,金银花15克,板蓝根30克,红糖适量,紫苏后下,水煎服,分两次服用,每4小时一次。从我开始用这个方子治疗重感冒发烧和流感发烧,到后来给亲朋好友治疗十多例,都是当晚服药、当晚退烧,伴随症状全部消失,就在去年年底治愈了两例高热流感患者,今年正月初,治愈了一例重感冒发热伴腹泻、体温39度以上,当晚服药,烧退,泻止,在某一年、某地区甲流流行期间治愈了-例甲流患者,欲知详情,请看我在去牟暑假期间写的一篇文章,关于治疗重感冒和流感发烧的-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