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一流的唱腔设计
有了好的剧本,即便有了好的唱词,对于京剧的创作来说,只是完成了一半,虽然京剧的唱腔,看上去好象都大同小异,存有许多固定的格式和规范,但是,真要把这些格式和规范灵活运用于各类不同的戏,绝非易事.况且,京剧的唱腔还要许多流派之别,尤其作为京剧的现代戏,能遵循的格式和规范本身就不多.对于这一点,直到今天,还往往是京剧新戏创作中的一大缺陷.为什么有好多的京剧新戏流传不下来呢?很多老戏迷深有感触地说,如果一出京剧大戏,没有一两段优美的唱腔流传于世,这个戏必然很快就会被人们忘却.而真正要让戏中的唱段流行起来,一方面不能完全墨守成规,老腔老调,否则别人会误以为是老调重弹,老戏翻新了,如果演员唱得又不如老戏,人们又何必去听你那个新戏呢?另一方面,完全异想天开,另起炉灶,甚至把那种慌腔走板,不伦不类的东西,也塞进来,那就更让人无法接受了.当然,要真正做到这一点,也确实不容易,这需要唱腔的设计者和演员之间的反复磨合,推敲和努力.其实这种情况,也不仅反映在京剧上,过去很多的电影主题歌和插曲也同样如此,有些电影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变迁,早已淡忘,但是,其中的歌曲却依然流行,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义勇军进行曲>,它还是我们响当当的国歌,而我们的国歌和其它国家的优秀国歌相比毫不逊色,某种程度上还略胜一筹呢!这就是人类音乐的魅力,如果忽略了这一点,我觉得京剧的新戏还不如不搞,更不要说是去谈振兴京剧了.而当年的京剧<红灯记>,正是凝聚了几位天才级的音乐创作和唱腔设计者的心血.其中,包括李金泉,刘吉典,尤其是李少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