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文弄墨』 [评论]我为林黛玉小性一辩
作者:爱如空气005 提交日期:2009-9-12 14:13:00 访问:28 回复:0
很多人因了湘云的那句说给宝玉的话:“给那些小性儿,行动爱恼人,会辖治你的人说去!”于是就和湘云一样的觉的黛玉小性了。我们先来看看说别人小性的湘云,别人都不说,只有湘云口快的说出那个戏子像黛玉,在公众场合下,随便说人像戏子,暂且不说对与错,就因为宝玉使了一个眼神阻止她不要说,就立即包包袱走人,焉知她自己不是小性?
先说说黛玉与各人的关系。首先对长辈。贾母带着刘姥姥进大观园逛的时侯端茶亲奉,大礼上一点都不差。南安太妃北静王妃来和贾母祝寿时,南安太妃极夸了一回宝钗和探春,才又夸的她和宝琴,即使当时不好说出什么话,事后也没有见在任何言语里带出不忿。其次对姐妹。喝茶那一节中,对妙玉自相矛盾的话语,黛玉不置可否,对你是个“大俗人”的嘲讽,竟也没有反唇相讥,而是拉着宝钗离开了,这说明黛玉给予了身处尼庵里的妙玉最大的理解。芦雪庵赏雪那一节,当黛玉情不自禁的说,“今儿芦雪庵遭劫,我为芦雪庵一大哭。这句话最能体现黛玉的诗人气质了,如果换成宝钗或者探春都不能够说出这样的话,不想湘云却说,“是真名士自风流,你们都是假清高,最可厌的。”虽说说的是“你们”,可是大家都知道这是回敬黛玉的,黛玉就此止口,若果真小性,那么后面的争联诗恐怕就变成两人吵架的内容了。迎春乳母被查出是头家之后,也邀着众姐妹一起去求情,对李纨的每次评论名次也都是欣然接受,这些那里可见出了黛玉的小性?第三,对丫头。先说对袭人,袭人作为一个大丫头,竟然同湘云说起了以前宝钗劝告宝玉时也被燥了的事,末了又说如果是林姑娘,不知道闹的又怎样呢?如果真的是小性的话,黛玉就会冲进屋子,斥责一番,当众给袭人没脸她也没办法,不会忘了探春斥责迎春房里的住儿媳妇的事吧,黛玉是可以这么做的。但是黛玉只是为宝玉认同她这个知己而可叹可喜,并没有把她的话放在心上,后来还赶着叫她好嫂子。对晴雯使小性不开门,只是自己哭泣神伤,想到“如今认真淘气,也觉没趣”,如果真要闹起来,吃亏的未尝不是晴雯,要知道在宝玉的心里,谁轻谁重,不是很明显的事情吗?对香菱,认真的教她做诗,听她讲做诗的心得;和紫娟亲如姐妹,两人之间的对话竟多是嘲笑;即使对宝玉屋里的一个三等的小丫头坠儿也会抓两把钱给她。第四,对婆子。对李麽麽不让宝玉吃酒,也只是拿言说住,并不是小性的乱训一顿。对雨夜来送燕窝的宝钗处的婆子,温言相对,表现出的是极大的理解;另外有一个细节,薛姨妈在提到四角俱全时,婆子们的话,婆子们说,姨太太竟做媒保成这门亲事是千妥万妥的。可见潇湘馆内的婆子都是很疼惜黛玉的,如果善使小性,不体恤下人的话,婆子那来的这话?要知道婆子可是贾府中最难缠的一类人。
黛玉的小性让人只觉的她可疼,在可疼中又有丝丝的同情,必竟没有人为她做主。虽有老太太的疼爱,但老太太的疼爱又分成了很多份,对黛玉和宝玉的未来安排随着时间的推移显的越来越模糊,“心事终虚化”的结果几乎可以预见,但这些又怎能说出口?再说宝玉又是众人眼中的凤凰,他的婚姻可能会有很多人想着,大观园外,张道士不就要说一个姑娘给宝玉吗?那傅试不是还想把自己的妹妹嫁给宝玉吗?大观园内,宝钗就是一个极有力的对手,何况还有那传说已久的“金玉之说”?由不得黛玉心里懊恼和焦虑,她只能一而再再而三的试探宝玉,宝玉说重了,会恼,否则怕他觉的轻俘;说轻了,“管他呢,一会子就好了”原是宝玉说给宝钗等听的表面话,会恼,因为没有把她放在心上。我常想,黛玉的眼光应该是时时盯着宝玉的,问他打哪里来,偷听他和湘云的对话,情绪也随着或悲伤或欢喜,在悲伤和欢喜中流露自己的真性情。等到后面宝玉表白了一片心,就再也看不到黛玉的小性了。
最后想说一下周瑞家送宫花的那一节和在席上黛玉说宝钗专爱在小物事上留心的那一节,因为这两处地方也常常被人认为成是黛玉的小性。周瑞家去送花,在各处地方都受到了接待。独黛玉冷笑到,“我就知道么,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呀。”说的周瑞家的一声不敢言语。周瑞家的或许确实无心小瞧黛玉,但黛玉那时只是做客贾府,林如海尚在,周瑞家的就该先给客再给主的,我想这件事周瑞家的做法确实尚欠考虑。说宝钗那一节中,是唯一一次不忿发泻,我觉的在那样的场合下,黛玉确不该说的,不过后文给我们的提示是,这时的黛玉以为宝钗是藏奸的,对于藏奸的人,有时就是忍不住要说几句,难道不是吗?
已成定论的小性说,我觉的放在黛玉身上是很不公平的。不知道大家怎么看?
作者:爱如空气005 提交日期:2009-9-12 14:13:00 访问:28 回复:0
很多人因了湘云的那句说给宝玉的话:“给那些小性儿,行动爱恼人,会辖治你的人说去!”于是就和湘云一样的觉的黛玉小性了。我们先来看看说别人小性的湘云,别人都不说,只有湘云口快的说出那个戏子像黛玉,在公众场合下,随便说人像戏子,暂且不说对与错,就因为宝玉使了一个眼神阻止她不要说,就立即包包袱走人,焉知她自己不是小性?
先说说黛玉与各人的关系。首先对长辈。贾母带着刘姥姥进大观园逛的时侯端茶亲奉,大礼上一点都不差。南安太妃北静王妃来和贾母祝寿时,南安太妃极夸了一回宝钗和探春,才又夸的她和宝琴,即使当时不好说出什么话,事后也没有见在任何言语里带出不忿。其次对姐妹。喝茶那一节中,对妙玉自相矛盾的话语,黛玉不置可否,对你是个“大俗人”的嘲讽,竟也没有反唇相讥,而是拉着宝钗离开了,这说明黛玉给予了身处尼庵里的妙玉最大的理解。芦雪庵赏雪那一节,当黛玉情不自禁的说,“今儿芦雪庵遭劫,我为芦雪庵一大哭。这句话最能体现黛玉的诗人气质了,如果换成宝钗或者探春都不能够说出这样的话,不想湘云却说,“是真名士自风流,你们都是假清高,最可厌的。”虽说说的是“你们”,可是大家都知道这是回敬黛玉的,黛玉就此止口,若果真小性,那么后面的争联诗恐怕就变成两人吵架的内容了。迎春乳母被查出是头家之后,也邀着众姐妹一起去求情,对李纨的每次评论名次也都是欣然接受,这些那里可见出了黛玉的小性?第三,对丫头。先说对袭人,袭人作为一个大丫头,竟然同湘云说起了以前宝钗劝告宝玉时也被燥了的事,末了又说如果是林姑娘,不知道闹的又怎样呢?如果真的是小性的话,黛玉就会冲进屋子,斥责一番,当众给袭人没脸她也没办法,不会忘了探春斥责迎春房里的住儿媳妇的事吧,黛玉是可以这么做的。但是黛玉只是为宝玉认同她这个知己而可叹可喜,并没有把她的话放在心上,后来还赶着叫她好嫂子。对晴雯使小性不开门,只是自己哭泣神伤,想到“如今认真淘气,也觉没趣”,如果真要闹起来,吃亏的未尝不是晴雯,要知道在宝玉的心里,谁轻谁重,不是很明显的事情吗?对香菱,认真的教她做诗,听她讲做诗的心得;和紫娟亲如姐妹,两人之间的对话竟多是嘲笑;即使对宝玉屋里的一个三等的小丫头坠儿也会抓两把钱给她。第四,对婆子。对李麽麽不让宝玉吃酒,也只是拿言说住,并不是小性的乱训一顿。对雨夜来送燕窝的宝钗处的婆子,温言相对,表现出的是极大的理解;另外有一个细节,薛姨妈在提到四角俱全时,婆子们的话,婆子们说,姨太太竟做媒保成这门亲事是千妥万妥的。可见潇湘馆内的婆子都是很疼惜黛玉的,如果善使小性,不体恤下人的话,婆子那来的这话?要知道婆子可是贾府中最难缠的一类人。
黛玉的小性让人只觉的她可疼,在可疼中又有丝丝的同情,必竟没有人为她做主。虽有老太太的疼爱,但老太太的疼爱又分成了很多份,对黛玉和宝玉的未来安排随着时间的推移显的越来越模糊,“心事终虚化”的结果几乎可以预见,但这些又怎能说出口?再说宝玉又是众人眼中的凤凰,他的婚姻可能会有很多人想着,大观园外,张道士不就要说一个姑娘给宝玉吗?那傅试不是还想把自己的妹妹嫁给宝玉吗?大观园内,宝钗就是一个极有力的对手,何况还有那传说已久的“金玉之说”?由不得黛玉心里懊恼和焦虑,她只能一而再再而三的试探宝玉,宝玉说重了,会恼,否则怕他觉的轻俘;说轻了,“管他呢,一会子就好了”原是宝玉说给宝钗等听的表面话,会恼,因为没有把她放在心上。我常想,黛玉的眼光应该是时时盯着宝玉的,问他打哪里来,偷听他和湘云的对话,情绪也随着或悲伤或欢喜,在悲伤和欢喜中流露自己的真性情。等到后面宝玉表白了一片心,就再也看不到黛玉的小性了。
最后想说一下周瑞家送宫花的那一节和在席上黛玉说宝钗专爱在小物事上留心的那一节,因为这两处地方也常常被人认为成是黛玉的小性。周瑞家去送花,在各处地方都受到了接待。独黛玉冷笑到,“我就知道么,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呀。”说的周瑞家的一声不敢言语。周瑞家的或许确实无心小瞧黛玉,但黛玉那时只是做客贾府,林如海尚在,周瑞家的就该先给客再给主的,我想这件事周瑞家的做法确实尚欠考虑。说宝钗那一节中,是唯一一次不忿发泻,我觉的在那样的场合下,黛玉确不该说的,不过后文给我们的提示是,这时的黛玉以为宝钗是藏奸的,对于藏奸的人,有时就是忍不住要说几句,难道不是吗?
已成定论的小性说,我觉的放在黛玉身上是很不公平的。不知道大家怎么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