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一段仇鹿鸣先生的分析吧
“关于司马师与夏侯徽的联姻,也涉及到一些需要辨析的记载:
后雅有识度,帝没有所为,必豫筹划。魏明帝世,宣帝居上将之重,诸子并有雄才大略。后知帝非魏之纯臣,而后既魏氏之甥,帝深忌之。青龙二年,遂以鸩崩,时年二十四,葬峻平陵。武帝登阼,初未追崇,弘训太后每以为言,泰始二年始加谥号。
这一段记载涉及到两个关键性的问题:其一,夏侯徽是因为发觉司马懿父子的谋反计划,而遭到毒杀的;其二,司马懿至迟到青龙二年(234)以前已经开始谋划代魏。为了辨析这两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确定这桩婚姻缔结的时间。夏侯徽死于青龙二年,年仅二十四岁,若以及笄之年出嫁,这桩婚姻当发生于黄初六年,但其父夏侯尚恰好死于是年,黄初七年又遭逢文帝去世的国丧,如果这桩政治联姻不能赶在夏侯尚去世之前完成的话,那么很有可能被拖延到太和元年(227)以后方才完成。这段婚姻大约维持了七至九年的时间,出嫁时的夏侯徽可能只是十五、六岁的少女,是否如本传所言有参与政治筹划的才能颇可怀疑。但由于在现存的诸家旧晋书的佚文中无法找到这条史料的来源,所以我们很难具体估量这条史料的可信度。
但是如果这条史料可信,其惊人之处在于提示我们司马懿早在高平陵之变前十几年就开始谋划代魏之事了,这是一个值得关注并进一步推敲的问题。司马光对此记载表示了强烈的怀疑,认为当时“司马懿方信任于明帝,未有不臣之迹,况其诸子,都非事实,盖甚之之辞”,司马师或以他故鸩之,所以其在《资治通鉴》中未取此史料。司马光的取舍虽未能有其他史料的佐证,但确是颇有见识的。从其他史料我们可知夏侯徽与司马师成婚之后,两族之间保持了颇为密切的关系。当时司马师、司马昭兄弟尚未出仕,而夏侯尚之子夏侯玄与司马氏兄弟成为姻亲,交游甚多,《晋书.景帝纪》言其“少流美誉,与夏侯玄、何晏等名盛于时,司马景王亦预焉。夏侯玄亦言司马懿素以通家年少待他,夏侯玄被杀时,司马昭尚为其求情。可知两族在太和、青龙年间情好甚笃,关系密切。司马师并无鸩杀夏侯徽的理由,况且谋叛鸩妻,所牵涉的人物又是与曹氏有特殊关系的夏侯徽,如此惊人之举,要欺瞒朝野上下十余年,几无可能。至于夏侯徽为何在晋初迟迟未获追崇,恐怕更多地是因为礼制上的争议而非政治原因,《江都集礼》叙其事本末甚祥:
晋景帝即位,夏侯夫人应合追尊。散骑常侍任茂、傅玄等议云:“夏侯夫人初归景帝,未有王基之道,不及景帝统百揆而亡,后妃之化未着远迩,追尊无经义可据。”
任茂、傅玄所议虽未被采纳,但结合当时的政治形势加以考虑,不难发现夏侯徽未获追崇的主要障碍在于景帝羊太后尚在,若追崇夏侯徽,并跗于宗庙,则如何安置羊太后身后的位置,将成为一个礼制上的难题。最终只能由羊太后自示大度,亲自出面上请追崇夏侯徽,方才平息了朝廷中的争论。至于夏侯徽是否因去世过早,而无“后妃之化”则只是一个相对次要的问题。
.... ....
虽然司马氏鸩杀夏侯徽一事当是子虚乌有,但在晋人的记事中,往往喜欢将司马氏取代曹氏的征兆追溯到魏明帝时代,有多条史料指向了这一时间点。青龙中,魏明帝始建陵霄阙,有鹊巢其上,高堂隆对曰:
《诗》曰“维鹊有巢,维鸩居之”。今兴宫室,起陵霄阙,而鹊巢之,此宫室未成身不得居之象也,天意若曰,宫室未成,将有他姓制御之,斯乃上天之戒也。
高堂隆临死之前再次上书,指出:
臣观黄初之际,天兆其戒,异类之鸟,育长燕巢,口爪胸赤,此魏室之大异也,宜防鹰扬之臣于萧墙之内。可选诸王,使君国典兵... ...翼亮帝室。
以上不多引用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