酩馏酒吧 关注:10贴子:24
  • 0回复贴,共1

虞城县上师府酩馏酒生产工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酩馏酒酩馏酒,属于传统酿制工艺液态发酵白酒,不属于干料发酵的白酒类。酩馏酒也称夹皮缸明馏酒或者双层缸酩流酒:湿料液态发酵,酒精度一般低于30度,性味辛温,具有祛风散瘀,通血脉散湿气之功效,有“入口香满腮,下肚火一片”的感觉,用于加强通调气血,舒筋活络,引药上行,与寒性药物同服,可缓解其寒性。与滞性药物同服,可助其走窜。引药入经直达病所提高疗效,加热后洗关节炎等。中文名酩馏酒外文名mingliujiu也 称夹缸明馏酒或者双层杠酩流酒酒精度一般低于30度,也可酿造到72度特 点性味辛温,具有祛风散瘀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将家乡纶城(今属虞城县)、亳州东(今属永城市)一带产的"九酝春酒"和酿造方法进献给汉献帝刘协。以"色清如水晶、香纯似幽兰、入口甘美醇和、回味经久不息"的独特风格,赢得了海内外的一致赞誉。 曹操在《上九酝酒法奏》中说:"臣县故令南阳郭芝,有九酝春酒。法用曲二十斤,流水五石,腊月二日渍 曲,正月冻解,用好稻米,漉去曲滓,酿……三日一酿,满九斜米止,臣得法,酿之,常善;其上清,滓亦可饮。若以九酝苦难饮,增为十酿,差甘易饮,不病。今谨上献。" 这就是最早的湿料发酵,也就是酩馏酒的前身。"九酝酒法"是对当时纶城、亳州造酒技术的总结,也是纶城、亳州的"九酝春酒''曾作为贡品的最早的也是唯一的文字依据。河南东部地区的商丘、周口、濮阳的农民,有一套很成熟的夏季制曲,冬季用柏山陶缸发酵,柏山夹缸小吊酿制的方法,从隋唐开始已经流传很多年,夏季以小麦、豌豆和麻叶制曲,解放前红薯干、玉米、黍子、高粱、谷子等五谷杂粮为主要原料,2019年十月初一以后河南省虞城县酿酒作坊多用红粘谷或黑粘谷酿制的烧酒,以备农闲时间自娱自乐,招待客人。不同原料出来的酒质也有很大差异,传统的酩馏酒黑粘谷较好,喝时筛一下(用专用酒壶加热)。也用来做药引,或者加热后洗关节炎等,虞城县当地人都称之为酩馏酒。在隋唐上贡宫廷,在虞城县城郊乡隋唐上师府酒坊遗址一带村庄称为“酩馏贡酒”。一般是在三伏制曲,入冬后开始酿造。酒曲采用自然培育的方式,豫东合适的温度和气候形成了这种独特的酒曲微生物,正是这种微生物赋予了酩馏酒独特的麦香风味。酩馏酒气味非常好闻,在酿造时散发酒味飘香可绵延数里,但不是一般酒的香味,而是特有的黑粘谷发酵后的香味,酩馏酒入口非常柔软,即使从来不会喝酒的人也不会觉得的辛辣刺激难以入口。酩馏酒地域性太强,加上要保留那种原始风味就需要纯手工打造,不太适宜工厂化,酩馏酒产量有限。酩馏酒属于小众原浆酒,喝过的人喜欢:绿色、健康、纯粮食、原生态、无添加喝起来入口绵甜爽净。饮用后浑身发暖,神清气爽,酒香荡气回肠。也有很多用酩馏酒作药引的医案。酩馏酒的工艺流程一是粉料。把准备做酒的五谷杂粮——小麦或高粱、豌豆、玉米、红薯等原料碾碎,最好是红粘谷脱皮。二是蒸煮,虞城县上师府叫“插糊涂”。将碾碎的新料,放进锅内,加入达标饮用水,上师府酩馏酒坊使用古财神井的水,新料与水的比例为1:3,利用蒸煮使配料糊化。糊化,就是把配料蒸煮熟透。一般蒸煮20分钟即可,使配料熟而不粘、内心儿不生。上次酿酒剩下的酒糟、辅料,等绝对不可以加进去,以免影响质量。三是装缸冷却。配料蒸煮熟后,装进陶缸,上师府酒坊使用焦作市博爱县的柏山大缸,使其自然降温。若气温在5至10摄氏度之间,品温应降到35至38摄氏度之间;若气温在10至15摄氏度之间,品温应降到28至32摄氏度之间。四是拌曲。在配料降温后,按比例加入提前准备好的农家麻叶酒曲,同时补充水,使醅(醅,意为没有过滤的酒)的水分含量达到60%至70%。五是发酵。入缸发酵,每天搅拌2次。醅料品温应在18至20摄氏度之间,夏季不超过26摄氏度。发酵时间,有的12天,有的30至49 天,一般当缸内液态料搅拌也不产生气泡,液面变清澈,即可结束发酵。六是蒸酒。发酵成熟后的醅料,虞城县叫作“酒糊涂”。酒糊涂倒进锅中蒸馏,锅盖钻孔,酒蒸汽通过中空葵花杆进入柏山夹皮缸内冷却,即可得到我们需要的酩馏酒,酒色如羊脂玉磨下来的玉液,入口绝对不刺激,不会喝酒的人也喜欢,用锡酒壶温了喝最美。酩——据《邺中注》:“寒食为醴酩,又,煮粳米及麦为酩。”(见《康熙字典》酩字注)。馏——。《玉篇》饭气蒸也。《广韵》馏饭。《尔雅·释言》饙馏稔也。《注》饙熟曰馏。《疏》孙炎曰:烝之曰饙,均之曰馏。郭云:今呼离饭为饙,饙熟为馏。《说文》云饙,一蒸米也。馏,饭气流也。然则蒸米谓之饙,饙必馏而熟之,故言馏。——顾名思义:酩馏即为经过发酵以后的谷类再蒸馏一下而已。“故人具鸡黍”中的“黍”,即为此种蒸馏酒。注意:酩馏酒的原材料在发酵、蒸馏传统酿制工艺过程中绝对不允许接触塑料,以免塑化剂超标,危害身体健康。右图为酿造酩馏酒的柏山夹层缸


1楼2019-12-28 18:09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