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PART学校和专业哪个更该优先考虑?
这也是很多人在考研报名的时候存在的问题。其实,考研专业院校选择的方法和角度有很多,根据每个人的实际需求不同,各有侧重。
从优先级的层面上,建议先考虑选择专业,而不是学校。因为专业和你之后所以从事的职业方向相关性更大,在专业领域的学习给你的积累也更多。在选专业和选学校之间,还是要先选好专业,才能更全面地评估各个院校的报考价值。
那到底应该怎么选择专业呢?
首先要考虑的是你个人的兴趣。选择一个专业,就会投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未来从事相关行业的可能性也比较大。所以,如果你不喜欢这个领域,那么要持续地自我突破是比较难的。
其次要考虑个人的优势和能力。有些专业,比如经济、计算机等,虽然很热门,但是对数学的要求比较高。如果你数学比较差,我也不建议你勉强去选择这些专业。
考研的真正目的应该是什么?
02PART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直到大学毕业之前,对于自己未来想要从事什么样的职业、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往往都是比较懵懂的。很多同学都是在高考中,在很茫然的情况下选择了现在的学校和专业。所以,考研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人生中第一次严肃地思考自己的未来,规划自己的人生。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通过考研来更深地认识自我、切换赛道,这是非常有意义和价值的。考研的过程对于一个人的能力来说,也是一个非常好的训练。考研备考的过程非常漫长而艰苦,和高考比起来,考研的难度可能更大。因为高考的时候,有学校和老师全方位的指导和监督。而考研的时候,从确定学习目标、到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到最终的落实都需要考生自己来完成,这对考生的时间管理能力、自我约束、控制和调节能力是全方位的考验。所以,考研的另一个价值就在于,帮助考生提升自己的规划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
曾经有一个三本院校毕业的考生,她对于考研特别不自信。因为她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自制力也很差,并且不会制定计划,需要老师反复叮嘱才能完成学习任务。但是,经过一年的备考之后,她在学习上有了更加清楚的目标和计划,也形成了良好的自我管理和控制能力,能够坚持不懈地朝着目标努力。她的考研其实考得并不成功,但是第二年,她再接再厉去考了公务员,凭借自己的努力,竟然以岗位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了。我相信,这个过程对于她的价值还不仅仅是帮她找到了新的人生方向,更大的价值在于,她提升、验证了自己的能力,获得了新的自信。所以,跟考研的结果相比,我觉得,考研经历本身就能带给你人生的历练。
对于是否要考研,我从三点来说一说我对考研的态度:
第一点,从学问的角度,值得鼓励。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有些学校、有些专业,从做学问的角度来看,必须一路读到博士。而有的人热爱做研究,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职业读书人”,求学之路,也就是就业之路。
第二点,从门票的角度,可以考虑,但要计算成本。
也就是说,如果有一劳永逸的门票,谁都想要。关键要看这个门票的使用周期有多久,什么时候会失效,这是个算账的问题。毕竟一个人的工作生涯长达几十年,必须拉长了来计算。短期看,这里面还有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
先说时间成本。比方说,考研作为门票的价值是,让你有更大机会进入较好的公司,拿到较高的工资。而这其中的一部分原因是你学到了更多东西,一部分原因仅仅是因为你有了一张证书。所以,你要算一下账,付出两三年时间以及学费到底买到的是什么?是否值得?过几年会不会因为考研的人太多了,证书会贬值呢?
再说机会成本。机会成本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你不去考研而是去找工作,没准儿这两三年你遇到的好机会,比你硕士毕业后的机会还要好。还有一个机会成本是,假如你工作了一阵子,这个时候再考一个硕士学位,不管是在职读还是脱产读,都能够有更明晰的学习目的,而且会给你带来更有价值的社交圈。这远远好过本科毕业还没下过水,就懵懵懂懂地选一个将来也许永远用不上的专业。那样的话,真是拿青春,去换一张纸了。这就是为什么说考研从门票的角度可以考虑,但是你要算清楚成本。
第三点,从逃避的角度,必须要打击。
在考研的考生中,不乏有这么一类人,那就是以逃避为主要的目标。也许因为找不到工作,或者不知道自己到底热爱什么,所以干脆读一个研究生,给自己两年时间去思考一下人生。有很多人考研,都是漫无目的的。所以,不管考上研究生有多难,仅仅从战略的角度来说,考研就是相对容易的。因为它能够让你逃避思考人生的难题。
假如一个人不知道自己要什么,那再努力也是自欺欺人。有不少专业,例如管理、商科等等,如果没有实践经验,读再多书也没用,“百战归来再读书”才有意义。还有像计算机、互联网等等专业,最好的学校其实应该是科技公司,而不是在校园。鸭子要学会游泳,必须下水,在岸上学习再多也没有用。人生就是一场战争,并没有逃避的地方。
这也是很多人在考研报名的时候存在的问题。其实,考研专业院校选择的方法和角度有很多,根据每个人的实际需求不同,各有侧重。
从优先级的层面上,建议先考虑选择专业,而不是学校。因为专业和你之后所以从事的职业方向相关性更大,在专业领域的学习给你的积累也更多。在选专业和选学校之间,还是要先选好专业,才能更全面地评估各个院校的报考价值。
那到底应该怎么选择专业呢?
首先要考虑的是你个人的兴趣。选择一个专业,就会投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未来从事相关行业的可能性也比较大。所以,如果你不喜欢这个领域,那么要持续地自我突破是比较难的。
其次要考虑个人的优势和能力。有些专业,比如经济、计算机等,虽然很热门,但是对数学的要求比较高。如果你数学比较差,我也不建议你勉强去选择这些专业。
考研的真正目的应该是什么?
02PART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直到大学毕业之前,对于自己未来想要从事什么样的职业、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往往都是比较懵懂的。很多同学都是在高考中,在很茫然的情况下选择了现在的学校和专业。所以,考研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人生中第一次严肃地思考自己的未来,规划自己的人生。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通过考研来更深地认识自我、切换赛道,这是非常有意义和价值的。考研的过程对于一个人的能力来说,也是一个非常好的训练。考研备考的过程非常漫长而艰苦,和高考比起来,考研的难度可能更大。因为高考的时候,有学校和老师全方位的指导和监督。而考研的时候,从确定学习目标、到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到最终的落实都需要考生自己来完成,这对考生的时间管理能力、自我约束、控制和调节能力是全方位的考验。所以,考研的另一个价值就在于,帮助考生提升自己的规划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
曾经有一个三本院校毕业的考生,她对于考研特别不自信。因为她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自制力也很差,并且不会制定计划,需要老师反复叮嘱才能完成学习任务。但是,经过一年的备考之后,她在学习上有了更加清楚的目标和计划,也形成了良好的自我管理和控制能力,能够坚持不懈地朝着目标努力。她的考研其实考得并不成功,但是第二年,她再接再厉去考了公务员,凭借自己的努力,竟然以岗位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了。我相信,这个过程对于她的价值还不仅仅是帮她找到了新的人生方向,更大的价值在于,她提升、验证了自己的能力,获得了新的自信。所以,跟考研的结果相比,我觉得,考研经历本身就能带给你人生的历练。
对于是否要考研,我从三点来说一说我对考研的态度:
第一点,从学问的角度,值得鼓励。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有些学校、有些专业,从做学问的角度来看,必须一路读到博士。而有的人热爱做研究,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职业读书人”,求学之路,也就是就业之路。
第二点,从门票的角度,可以考虑,但要计算成本。
也就是说,如果有一劳永逸的门票,谁都想要。关键要看这个门票的使用周期有多久,什么时候会失效,这是个算账的问题。毕竟一个人的工作生涯长达几十年,必须拉长了来计算。短期看,这里面还有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
先说时间成本。比方说,考研作为门票的价值是,让你有更大机会进入较好的公司,拿到较高的工资。而这其中的一部分原因是你学到了更多东西,一部分原因仅仅是因为你有了一张证书。所以,你要算一下账,付出两三年时间以及学费到底买到的是什么?是否值得?过几年会不会因为考研的人太多了,证书会贬值呢?
再说机会成本。机会成本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你不去考研而是去找工作,没准儿这两三年你遇到的好机会,比你硕士毕业后的机会还要好。还有一个机会成本是,假如你工作了一阵子,这个时候再考一个硕士学位,不管是在职读还是脱产读,都能够有更明晰的学习目的,而且会给你带来更有价值的社交圈。这远远好过本科毕业还没下过水,就懵懵懂懂地选一个将来也许永远用不上的专业。那样的话,真是拿青春,去换一张纸了。这就是为什么说考研从门票的角度可以考虑,但是你要算清楚成本。
第三点,从逃避的角度,必须要打击。
在考研的考生中,不乏有这么一类人,那就是以逃避为主要的目标。也许因为找不到工作,或者不知道自己到底热爱什么,所以干脆读一个研究生,给自己两年时间去思考一下人生。有很多人考研,都是漫无目的的。所以,不管考上研究生有多难,仅仅从战略的角度来说,考研就是相对容易的。因为它能够让你逃避思考人生的难题。
假如一个人不知道自己要什么,那再努力也是自欺欺人。有不少专业,例如管理、商科等等,如果没有实践经验,读再多书也没用,“百战归来再读书”才有意义。还有像计算机、互联网等等专业,最好的学校其实应该是科技公司,而不是在校园。鸭子要学会游泳,必须下水,在岸上学习再多也没有用。人生就是一场战争,并没有逃避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