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因树而软
怀着一种无言的感动列下这个标题,这篇博文向诗人阿羊致敬。
这其实是源自一首诗,西胁顺三郎的《世界开辟说》。原文是:“因桑树而变软的山/流入了我们的瞳孔。”身在奶奶老家屏山,一切总无可玩。无聊透顶之时忽然想起带了孔庆东的书,于是翻出来看。当读到阿羊译出的这一句诗,真是心境为之一荡!急切间竟然找不出一个人可以和自己共享这份喜悦,于是发了个短信给Q家狗党,自己一路小跑到山上去俯瞰金沙江滔滔远去。站在山腰,只见天空一如海水冲洗过般的纯净,映衬得远山如眉;脚下远远的是泛着金子色泽的江水,流向不知名无尽头的远方……忽然之间就涌动出一种莫名的情怀,而我与它真真是久违了。
阿羊另几首自写的诗也是极好。其中一首《半岛》:“图谋出走的土地/怎么也游不出浅海/它的鲁莽/被定格成半岛的形状。”孔庆东说得真有道理,当你不熟悉一个诗人,不熟悉一首诗的创作背景时,也许反而更能读出诗意。这时候诗就单纯是诗,失却了年代环境社会的束缚,诗才能回归最初最美好的本原。更何况阿羊的诗,干净得是那样纤尘不染。
阿羊认为纯诗是无法被朗读的。读到这个观点时,我的心情真如张爱玲读到红楼梦后续的某一部“旧时真本”,真是石破天惊、云垂海立!我自小看诗不爱朗读,只在心里一次次地反复吟咏。诗的抑扬顿挫最怕就是朗读,尤其是全班齐读那种,真把格律韵致破坏了个干净。中国诗的特质恰如阿羊的看法,中国诗没有开山裂石的猛力,只有山高水长的一分气度,借钱钟书先生言,正是所谓“文明人的谈话”——毋须大喊大叫,有良心的人自会听得见。中国诗贵在省净流畅,身无彩凤、心有灵犀,是中国诗宜乎的意境。阿羊自己的诗即如此,我看孔庆东老儿批阿羊的诗集,落了两个字:素净。
诗的音律。诗之所以为诗,音韵和谐占了很大分量。阿羊与孔庆东都爱强调诗的音乐性,这对极了!优秀的作家作文章诗词就是要有音乐美,孔庆东老儿说得好啊,会享受这种音乐美的人,就会把自己逼上汉字音律所能达到的纯美地界——尽管我认为那根本无边无界。看阿羊形容肖邦的钢琴曲落了“玻璃”二字,先不论这两字本身的音律韵致,仅仅由它们引开的联想就庞大得叹为观止了!——玻璃碎裂时的清越与钢琴琴音的清越,岂非有异曲同工之妙吗?沈从文一部《边城》洋洋洒洒七万余字,直若一套二十四开一气呵成的册页,又如一首抑扬顿挫情致动人的长诗。“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有人家处必可沽酒。”“这个人也许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你能说那不是诗吗?而这样的句子读起来,是多么有一种无可言说的音质美感啊!
下午从屏山出发,到相距不远的龙华探亲,那也是奶奶的一个老家。沿途山林风光清俊秀美,一弯流水清如美玉,恍然竟似是四月江南了。期间有一段路,车行山间正迎向落日,碧色双山夹一道金子般的麦田,不知何处升起薄薄的一层雾……恰便是流入双瞳的大山!一时间不能言语,定定地看着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雾,竟不知道那是云外人家煮饭的消息,还是这古老大山里的仙人桑烟。
END
怀着一种无言的感动列下这个标题,这篇博文向诗人阿羊致敬。
这其实是源自一首诗,西胁顺三郎的《世界开辟说》。原文是:“因桑树而变软的山/流入了我们的瞳孔。”身在奶奶老家屏山,一切总无可玩。无聊透顶之时忽然想起带了孔庆东的书,于是翻出来看。当读到阿羊译出的这一句诗,真是心境为之一荡!急切间竟然找不出一个人可以和自己共享这份喜悦,于是发了个短信给Q家狗党,自己一路小跑到山上去俯瞰金沙江滔滔远去。站在山腰,只见天空一如海水冲洗过般的纯净,映衬得远山如眉;脚下远远的是泛着金子色泽的江水,流向不知名无尽头的远方……忽然之间就涌动出一种莫名的情怀,而我与它真真是久违了。
阿羊另几首自写的诗也是极好。其中一首《半岛》:“图谋出走的土地/怎么也游不出浅海/它的鲁莽/被定格成半岛的形状。”孔庆东说得真有道理,当你不熟悉一个诗人,不熟悉一首诗的创作背景时,也许反而更能读出诗意。这时候诗就单纯是诗,失却了年代环境社会的束缚,诗才能回归最初最美好的本原。更何况阿羊的诗,干净得是那样纤尘不染。
阿羊认为纯诗是无法被朗读的。读到这个观点时,我的心情真如张爱玲读到红楼梦后续的某一部“旧时真本”,真是石破天惊、云垂海立!我自小看诗不爱朗读,只在心里一次次地反复吟咏。诗的抑扬顿挫最怕就是朗读,尤其是全班齐读那种,真把格律韵致破坏了个干净。中国诗的特质恰如阿羊的看法,中国诗没有开山裂石的猛力,只有山高水长的一分气度,借钱钟书先生言,正是所谓“文明人的谈话”——毋须大喊大叫,有良心的人自会听得见。中国诗贵在省净流畅,身无彩凤、心有灵犀,是中国诗宜乎的意境。阿羊自己的诗即如此,我看孔庆东老儿批阿羊的诗集,落了两个字:素净。
诗的音律。诗之所以为诗,音韵和谐占了很大分量。阿羊与孔庆东都爱强调诗的音乐性,这对极了!优秀的作家作文章诗词就是要有音乐美,孔庆东老儿说得好啊,会享受这种音乐美的人,就会把自己逼上汉字音律所能达到的纯美地界——尽管我认为那根本无边无界。看阿羊形容肖邦的钢琴曲落了“玻璃”二字,先不论这两字本身的音律韵致,仅仅由它们引开的联想就庞大得叹为观止了!——玻璃碎裂时的清越与钢琴琴音的清越,岂非有异曲同工之妙吗?沈从文一部《边城》洋洋洒洒七万余字,直若一套二十四开一气呵成的册页,又如一首抑扬顿挫情致动人的长诗。“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有人家处必可沽酒。”“这个人也许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你能说那不是诗吗?而这样的句子读起来,是多么有一种无可言说的音质美感啊!
下午从屏山出发,到相距不远的龙华探亲,那也是奶奶的一个老家。沿途山林风光清俊秀美,一弯流水清如美玉,恍然竟似是四月江南了。期间有一段路,车行山间正迎向落日,碧色双山夹一道金子般的麦田,不知何处升起薄薄的一层雾……恰便是流入双瞳的大山!一时间不能言语,定定地看着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雾,竟不知道那是云外人家煮饭的消息,还是这古老大山里的仙人桑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