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地道草根_1h8
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生在农村的朋友们对砖井都不陌生,一个村落总有三四眼砖井解决群众的饮水问题,这几眼砖井分布在东西南北四个方位,每一眼井辐射附近居民,砖井就像温情的母亲,用她们甘甜的乳汁养育着小村一代又一代人民。
那时候雨水勤,地下水位较高,砖井也就六七米深,为了防止井壁坍塌,用方砖咬着一圈一圈砌上来,因此得名砖井。方砖挡住了淤土却堵不住泉眼,汩汩的清水就从砖缝里渗到水井中。
在砖井取水要用扁担,扁担有木头的,还有竹子的,一般两米多长,两头各挂有一根半米来长的铁钩。每天晨光熹微或者暮色降临时是挑水的高峰。
记得爸爸提水时,先把一只水桶放在井边,然后马步站牢,弯腰顺下挂着一只水桶的扁担,水桶碰到水面时,猛抖手腕,水桶就趴下喝一肚子水,接着爸爸深吸一口气,两臂交替用力向上提水,一鼓作气将满满一桶水提上井来,然后再提另两桶。接下来就是挑水回家,我家离水井一百五十米左右,爸爸挑着两桶水,拎着一桶水,一口气走回家中,我在后面小跑跟随。由于水太满,水随着步子的节奏溢出一些,淅淅沥沥地滴在地上,留下两行湿漉漉的印迹。
当时不光男的能提水挑水,只不过男人们早晨挑水,女人在家生火做饭,约定俗成分工不同罢了。倘若男人不舒服或者是有别的要紧事,女人就得自己上阵。我记忆犹新的是二嫂挑水,二哥在村办厂子里管事,外出跑业务的时候多,生活逼二嫂练成了一手提水挑水的好功夫。二嫂家离井二百米远,空桶去的时候,她一手提扁担,一手拎两只桶,脚步轻快,挑水回来的时候,二嫂一手扶在扁担上,一手随着步子的节奏来回摆动,脚步铿锵。挑水的二嫂是当年小村早晨的一道别样风景。
砖井里的水冬暖夏凉,夏天想吃面条了,需要过汤,挑上水桶到砖井,将桶沉到水面下半米,连着墩上几墩,挑到家往刚出锅的面条上一浇,面条变得又脆又筋道,浇上卤子,十分可口。冬天早晨,砖井里升腾起袅袅“炊烟”,刚汲上来的水冒着热气,饮牲口正好下口,一些家庭主妇还端着大盆在井台上洗衣服,嘻嘻哈哈中表扬自己的孩子,奚落别人的老公,在那个文化娱乐项目极度匮乏的年代,井台文化也算的是小村里一个生别样风景吧。
日子长了,砖井还是有淤积了,淤积的泥土堵塞了泉眼,水位持续下降,这时候就需要淘井。淘井的任务一般分给壮小伙子,下井前小伙子先喝半瓶子白酒,喝得身上热乎乎,才拿起工具坐在柳条筐里被下到井底,把淤泥装到筐里,然后被上面的人一筐筐提出井外。堵塞的泉眼被掏开了,清凉的井水马上汩汩地流出来,水位很快上升,壮小伙子赶紧发出信号,坐在柳条筐里被拉上井来,尽管喝了酒,还是被冻得上牙打下牙。
砖井虽然养育了一代代人民,但毕竟张着个大嘴,淘气的顽童不能在它旁边玩耍,所以真空井问世后,马上以其省力和安全结束了砖井时代。砖井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她的历史功绩永远存在,砖井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她走不出永恒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