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这是周学章校友在60多年前写的文章,原文题目为《六年中学生活的回忆和临别赠言》,发表在《秀州钟》(第14期,1935年)。从文章可以看出,当时秀州母校的教育概况,也可以领略出“秀州精神”之所在。文章夹叙夹议,朴实流畅,言辞亲切而具有说服力,可以看出当时秀州学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和写作水平,其中所谈“读书方法”和“对母校的希望”仍可供今日的同学和办学者们借鉴。今特选出转载,以加深对母校历史的了解。
吾自从民国十八年(1929年)在嘉兴县立第一小学毕业后,就在本校肆业,至今已实足六年,总算完成高中的教育。在此六年之中我没有离开本校一步.所以可以说是民廿四级的纯粹分子。六年来的秀州中学的一切都是我所亲眼目睹。 我个人知识思想、生理等多方面的改变,当然尤其显明,虽然我不是伟人杰士,用不到做什么《自传》。可是把六年来生活作一个检讨,对于吾自己自然很有帮助,对于各位同学或许可作一个借鉴。所以就引起我作此篇的动机。
六年来生活鸟瞰
回忆在初中年级的时候,真是一个“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的儿童。我不知道“为什么读书?”“怎样去读书?”在130余人之中我是比较幼小一点;尤其初换一个新环境,对于高大的洋房,气概十足的大同学,与外国大学里的Freshman有同样之感。我们分甲乙丙三组;每组约40余人,即现在初一的教室。 当时的教师除俞沧泉先生外现在均已离校。使我印象最深的是童金耀先生,他教我们的动物学。在那时他很尊严没有笑容每到退班的几分钟把英文学名读遍.这种极长的学名,我们真是莫名其妙。当时体育班由高三年级指导:点了名,跑了一圈就算完毕。现在回想起来很觉遗憾,在少年时代身体没有很好的训练,没有养成运动兴趣不能成为一个健全国民。一半当然要归答没有理想的家庭教育,和自己的不早觉悟,但是学校也应当负一部分的责任。
吾自从民国十八年(1929年)在嘉兴县立第一小学毕业后,就在本校肆业,至今已实足六年,总算完成高中的教育。在此六年之中我没有离开本校一步.所以可以说是民廿四级的纯粹分子。六年来的秀州中学的一切都是我所亲眼目睹。 我个人知识思想、生理等多方面的改变,当然尤其显明,虽然我不是伟人杰士,用不到做什么《自传》。可是把六年来生活作一个检讨,对于吾自己自然很有帮助,对于各位同学或许可作一个借鉴。所以就引起我作此篇的动机。
六年来生活鸟瞰
回忆在初中年级的时候,真是一个“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的儿童。我不知道“为什么读书?”“怎样去读书?”在130余人之中我是比较幼小一点;尤其初换一个新环境,对于高大的洋房,气概十足的大同学,与外国大学里的Freshman有同样之感。我们分甲乙丙三组;每组约40余人,即现在初一的教室。 当时的教师除俞沧泉先生外现在均已离校。使我印象最深的是童金耀先生,他教我们的动物学。在那时他很尊严没有笑容每到退班的几分钟把英文学名读遍.这种极长的学名,我们真是莫名其妙。当时体育班由高三年级指导:点了名,跑了一圈就算完毕。现在回想起来很觉遗憾,在少年时代身体没有很好的训练,没有养成运动兴趣不能成为一个健全国民。一半当然要归答没有理想的家庭教育,和自己的不早觉悟,但是学校也应当负一部分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