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文化报
中国文化报、搜狐网等单位联合开展七夕情侣节大型网络调查
七夕节复兴:绕不过的尴尬和期待
马子雷
流传了2000多年的牛郎织女七夕鹊桥相会的传说,已被中国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千百年来,诗人更是创作出大量与此相关的脍炙人口的作品。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每当读起唐人杜牧的这首《七夕》,浪漫诗句将人们带入遥远的古代。农历七月初七 的“七夕节”,因牛郎织女爱情故事而演绎成为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
传至今日,“七夕节”主题一直存有争议,有人认为是“乞巧节”,有人认为是“女儿节”,还有人认为是“情侣节”、“夫妻节”,更有很多人受西方情人节影响,直接把“七夕节”叫做“中国的情人节”。另外,受西方文化影响,洋节全面盛行,我国传统节日文化不断遭受冷落,“七夕节”更是叫好不叫座,虽然各界都积极呼吁应大力弘扬和保护传统节日,像牛郎织女故乡沂源积极策划推出每年一度的“七夕情侣节”,通过举办集体婚礼、相亲大会、情歌对唱、工艺品展、七夕庙会等传统文化活动对七夕文化进行弘扬和传承,但是七夕节期间很多地方仍然是冷冷清清,。
“七夕节”在大众心目中认知、接受、重视程度如何?“七夕节”应该定位什么主题?“七夕节”应该如何过度过?用什么方式振兴“七夕节”?“七夕节”是否应该列为法定节假日?围绕这些问题,在2009年七夕节来临之际,中国文化报特别联合搜狐新闻中心、中国网以及牛郎织女故乡山东沂源共同推出“七夕情侣节”大型网络调查,对“七夕节”进行了一次全面的系统调查。
调查显示,爱情主题深入人心
专家认为,七夕内涵失去太多
调查结果显示,88.99%的被调查者知道七夕节来历,几乎所有人听说过牛郎织女的传说。“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这一节日源于汉代,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即使在全球化背景之下,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冲击,但这一节日的源起已经深入人心。可见,七夕节的传统和牛郎织女传说在国内影响依旧广泛。对于七夕节的定位,超过36%的网友认为,七夕节就是“情人节”,可见西方情人节对我国传统节日的影响程度之深。专家认为,七夕节历史比情人节提前数百年产生,但却被唤作“中国情人节”,由此可见西方节日侵袭严重,中国传统节日备受冷落。现在年轻人和商家把七夕作为“中国情人节”的说法越传越广。
深度策划:
第二届中国(沂源)七夕情侣节
“七夕情侣节”大型网络调查
“中国的典籍没有记载过有关情人节的内容,说七夕是情人节,纯粹是商家和媒体炒作的结果,官方从来没有正式认可过,老百姓也未必认同。
”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叶春生对中国情人节说法予以坚决抵制。“情人”在古代中国是指不正当男女关系,中国没有专门的情人节,七夕只是带有恋爱意思在里面。民间节日的形成都有自己的规律,要有信仰支撑,不是凭空而来。
广东民俗学会会长刘志文正好持相反观点。他认为,中国有3个情人节,元宵、三月初三(‘上巳日’,旧时男女踏青的日子)和七月初七。七夕从产生起就纯粹是个爱情节日,仕女向河汉祈祷找个好郎君,夫妻祈祷过上好生活。他指出,2000年前的《诗经》中,就有关于七夕的爱情诗歌。其实西方2月14日情人节的故事并不美满,按照中国的说法甚至“不吉利”,只是很多中国人不知道,把它当好日子来过,反而忽视了中国真正的情人节。虽然在情人节问题上存在分歧,但两位专家一致认为保护和传承传统的文化内涵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