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意拳“五星聚太谷”
形意拳始祖李老农(1803——1888)直隶深县(今河北深州)人,1836年不远千里慕名带艺到山西祁县小韩村学习戴家“祖传”心意拳。1849年受聘于与祁县毗邻的太谷任护院拳师。在文武兼长的当地名绅孟綍如先生的协助下,在太谷“吉安堂”里开始了形意拳的创编事业。
李师功夫出众,很快在太谷走红。
1856年,在孟先生的主持下,开门收车毅斋(1833——1914)为徒,形意拳开始在太谷传播。
1861年,李师第二次收徒,贺运亨(1839——1923)、李广亨(1845——1929)双双进入形意拳门。
1866年,直隶人宋世荣(1849——1927)与宋世 德(1857——1921)兄弟俩同时拜在李师门下。
1867年,李老农年迈回归直隶故里。
1893年,二宋兄弟携家眷由直隶大兴到山西太谷定居。至此,李师的五位师兄弟聚齐。
车毅斋作为大师兄,团结师弟,继续高举李师的形意大旗,不断完善、创新,形意拳出现了新的气象。
经过多年实践,车毅斋武功全面,炉火纯青,其“游鼍化险”、“拘马拚”(读bian,四声)成为形意拳的一绝,特别是1888年津门国际击剑擂台大赛,剑降日本超一流剑客板三太郎为国争光,受到清廷嘉奖后,更是名扬北国;贺运亨经过多年修炼,腿功奇特,世人称为贺“铁腿”;李广亨文武全才,他的“乌鸦伏卧”令前来“切磋”的拳师吃尽了苦头;宋世荣将形意拳与清人琅岈南溪子的 “内功四经”相结合,受到武林界的广泛青睐;宋世德凌晨越城墙去南山酎泉寺汲水,三十华里,天明即回,被人称为太谷的“神行太保”。
五位形意拳人各怀绝技,将新兴的形意拳迅速推向了全县、全省,当时被誉为形意“五星聚太谷”。至今仍是一段美好的佳话
腿法步法离不开胯(刮地风)&易筋
刮地风
《刮地风》是心意拳中的杀手锏。式式不离鹰捉,把把不离虎扑,步步不离刮地风。话好说,但想打出来着实不容易,一般还停留在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水平上。那如何能做到步步都是刮地风呢?那首先,您得会紧发条!步法、腿法都在胯上,所以发条自然紧在胯步了。我们入门时,就非常强调开胯,打开胯部的筋骨,练就弹簧胯,如果您的胯可以连续不断弹抖了,那说明具备了步步打人的基础!当然,刮地风跟顶膝之间又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脚上连续了,膝上也就容易多了!
战中,步法的移动在于胯,而不在于脚!胯可以在任何状态下弹抖,但脚一旦进入支撑状态,即是它的死角,用力蹬地,则不能攻击,用于攻击,则不能位移,两者不可兼得!用胯带腿,不但可以快速移动,同时可以完成连续不断的腿部进攻!
易筋
撑筋拔骨”跟“易筋经”之间有着很多的联系,可以认为一个是“快”练,一个是“慢”练。所谓“快”练,是将骨节撑开,拉开缝隙,使“大筋”绷劲,瞬间崩弹的一种方式。所谓“慢”练,则同样是将骨节撑开,但只紧不松,连续“紧”若干下,紧到极致,再松开的一种方式。两种方式都是“筋骨”的训练法,一个是“静态”,一个是“动”态,但功夫的盘练多为前者,产生快速的崩发劲力,用于实战对抗,后者用于养生比较多,可以脱开骨节,增加骨节的绝对力量
[杨少侯系推手!
杨兆熊,字梦祥,晚字少侯。后人呼为大先生。生于同治元年(1862)。七岁时即习太极拳术。性刚强,亦喜发人。擅用散手,有乃伯遗风,功属上乘。拳架小而刚,动作快而沉,处处求紧凑。其教人者亦然。因好出手即攻,学者多不能受,故从学甚少。彼对于借劲、冷劲、截劲、凌空劲,确有深功。惜不愿多传,故知之者稀。卒于民国十八年(1929)。有一子,明振声。
推手:架子盘熟功夫稍进则学推手(或日搭手,又日靠手)。推手者,敌我二人以一手或两手靠搭,用沾、粘、连、随四字功夫,划阴阳两圈。其法有二:①甲划圈乙随之而走,或乙划圈甲随之而走。②甲乙两人各划半圆圈,合成一整圆圈。然无论一整圆圈或两半圆圈.均于此圆圈上研究搠捋挤按四字要诀。应注意者,甲乙二人,各有一重心;甲乙两人靠手时,又于靠手之交叉点自成一重心,此第三重心点由甲乙两人互相争夺,得重心者胜,失重心者败,此一定之理也。
发劲与化劲:推手练习纯熟,然后练习发劲与化劲。初学者,可练手上发劲,所谓合掌或日补手。功夫较深者,练习腰劲或足跟之发劲,所谓发于足根、行于手指是也。发劲宜直,化劲宜圆,化之不尽而发之不远。初学化劲,方向宜斜。上乘功夫,则向自身化之,所谓引进落空是也,或曰“以夫子之道反制夫子”,即借敌人之力以打敌人,借敌人之劲以还制敌人也。然发劲、化劲,必须沾、粘、连、随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合而运用,否则不克生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