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来吧 关注:829,221贴子:19,531,720
  • 5回复贴,共1

好斗之心不可涨,尚武精神岂能忘。做人凭七分善良,存三分血性向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好斗之心不可涨,尚武精神岂能忘。
做人凭七分善良,存三分血性向虎狼。
弓马强汉诗书盛唐,留取丹心过零丁洋。
纵五胡入华崖山跳江岂能断我好儿郎。
自古皇帝斩英雄,英雄何曾负炎黄。
笑奸贼冷骨,遥忆良忠诚悍将。
匹夫血溅五步,青史断断残香。
千年风云激浪,多少豪情遂浪。
但愿世界大同万古兵销再无战场。
天涯妻女共明月,且将歌舞伴西凉。
与五洲风流人士,
看春光,醉斜阳。
要有那种豪气才行
那种人这一生总要干一件自己得意的事,才好闭眼的气魄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9-11-07 18:12回复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为平叛,安西军精锐尽数前往中原,只留下万余兵士镇守。
    安史之乱后,唐朝实力大减,再也无力控制西域。
    766年,吐蕃趁机攻占河西走廊,切断西域同大唐的联系,至此安西孤悬西域。
    驻守西域的安西军,甚至连唐朝改元都不知道。上世纪吐鲁番出土的文物有“广德四年”的字样,而真实的广德只有两年。768年,安西军小队突破重围到达长安,所有人都以为西域早已丢失,他们却告之,安西将士依旧在苦苦坚守,为国尽忠!满朝文武皆怅然落泪。
    又过了十三年,安西军使者借道回纥,长途跋涉再次来到长安,震惊不已的唐德宗,口述一道封赏:所有官兵将帅,连升七级!
    然而,感动虽感动,大唐却没有派出一个援军。远在安西的将士也无法享受这份殊荣,留给他们的,只有等不到援军的浴血奋战。
    787年,安西北庭都护府遭吐蕃攻袭,大都护李元忠竭力死战,没于阵中,都护府7千唐军全部战死,自此西域只剩下安西都护府。808年,安西四镇最后一处根据地,龟兹。城外,是满天黄沙,和望不到尽头的胡骑。
    此时,距安史之乱已过去42年,从前威震西域的安西铁军早已白发苍苍。
    最后一任大都护郭昕,率领一群须发皆白的将士,战至最后一兵一卒,全军壮烈殉国。也许,安西将士坚守西域42年的信念,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再看一眼长安。
    “头儿,你说长安远,还是太阳远?”
    “废话,当然太阳远。只听过有人从长安来,没听过有人从太阳来”
    “那为什么,举目见日,不见长安?”转自知乎
    为自古以来为了保卫国家边境主权的英雄们致敬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9-11-07 18:13
    回复
      2025-08-22 23:00:3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中国自古就有这样悲壮的故事,最厉害的就数钓鱼城,可是到了满清,为什么洋人打到皇宫,百姓还给搬梯子,官方解释百姓愚昧,我看不是,满人入关,虽然皇帝还算勤奋,但是满清根本不是和中华一条心,入关后铁杆的庄稼,那是为了更好的看着汉人,所有的一切不是为了国家,而且怕汉人造反,清2百年,和元一样的心理,只不过是做的没有元那残酷,宁亡中国不亡大清,宁给洋人不给汉人的统治者,根本不会得到汉人的帮助,国家认同首先是民族认同,有了共同的荣辱,才有同样的热血,自古如此,如今一样,血的教训都是相同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9-11-07 18:15
      回复
        汉——“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隋——“四方胡虏,凡有敢犯者,必亡其国,灭其种,绝其苗裔”
        唐——“内外诸夷,凡敢称兵者皆斩”,对于唐朝,真的是太感慨了,历史的转折点啊!
        明——“不和亲,不纳贡,不割地,不赔款,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对于明朝,真的只能用“民族脊梁”形容,可惜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9-11-07 18:15
        回复
          ……数月,食尽穷困,乃煮铠弩,食其筋革。恭与士推诚同死生,故皆无二心,而稍稍死亡,余数十人。单于知恭已困,欲必降之。复遣使招恭曰:“若降者,当封为白屋王,妻以女子。”恭乃诱其使上城,手击杀之,炙诸城上。虏官属望见,号哭而去。单于大怒,更益兵围恭,不能下。……
          耿恭以单兵守孤城,当匈奴之冲,对数万之众,连月逾年,心力困尽。凿山为井,煮弩为粮,出于万死无一生之望。前后杀伤丑虏数千百计,卒全忠勇,不为大汉耻。恭之节义,古今未有。
          初读《苏武传》,感其茹毛穷海,不为大汉羞。……后览耿恭疏勒之事,喟然不觉涕之无从。嗟哉,义重于生,以至是乎!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9-11-07 18:19
          回复
            听wo姐说


            来自手机贴吧7楼2020-01-04 12: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