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茅山吧 关注:98贴子:442
  • 0回复贴,共1

寒衣节:一个被忽视的“温暖”节日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明天是十月初一寒衣节,又称十月朝、祭祖节,这一天意味着严冬的到来。人们要祭奠祖先为他们“送寒衣”,用温暖为心爱的人遮挡这世界的寒凉风霜。
据考证,早在周朝时,农历十月初一是腊祭日,这天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礼记•月令》中描述了周代腊祭的情形:以猎物为祭品,天子在社坛上祭祀日月星辰众神,在门闾内祭祀五代祖先,同时慰劳农人,颁布新的作息制度。《诗经•豳风•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说从九月开始天逐渐要冷了。人们该添置御寒的衣裳了,因此十月初一又俗称授衣节。寒衣节与春季的清明节、秋季的中元节,还有下元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四大“鬼节”。四大鬼节各有意义,并不应该因为科学昌明而遭到遗忘。荀子曾言:“君子以为文,小人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君子把鬼神之说当成文化,只有小人才当成是迷信,当成文化是好事,当成迷信就是坏事。对中国人来讲,“举头三尺有神明”,鬼神是敬畏。心头有敬畏,就不会肆意妄为,无恶不作。懂得敬畏,我们才能善待别人,约束自己。另一方面,祭祀先人,缅怀祖先。让我们知道自己的历史,知道自己的来处。在祭祀的仪式中,重拾祖先的荣耀,不忘祖先的恩泽。在祭祀追思中,自勉自强,传承家风,不堕家声。不忘历史,保持敬畏,这才是现代“鬼节”的意义所在。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天气渐渐寒冷,人们担心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作"送寒衣"。后来,有的地方,“烧寒衣”的习俗,就有了一些变迁,不再烧寒衣,而是“烧包袱”人们把许多冥纸封在一个纸袋之中,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应称呼,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无寒衣之实。人们认为冥间和阳间一样,有钱就可以买到许多东西。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9-10-28 09:48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