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贞老师的意思大概是“道”是不可复制给别人的,也可以理解为不可以传授给别人的,但这个理论的前提是“道”并不是无处不在的,他只在圣人的身边,而且人就是个没有思想和没有灵魂和智慧的物件“铁”。所以我认为他用磁铁和铁做例子就会出现很大问题,铁本身是没有思维能力的,也没有存储消化的能力,而人是具备这种能力的,所以没有谁能真的说的清“道”是不是真的可以传授的,难道“道德经”本身不是一种老子对后人的传授吗?难道没有人可以从道德经里得“道”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铁和铁的原子组成都是差不多的,而人和人的差异就差太多了,用铁来比作人本身就不合适,每块铁都可以做物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得“道”,也不是每个人都得不了“道”,这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差异,当然得道还是需要机缘的,这就是人与时空关系的范畴了。还有一个问题是“道”难道真的不是无处不在吗?当然不是,其实“道”就在我们身边,只是当你发现它你就能得到它,你发现不了就不会得到,当然大多数人都是不会发现的,从这个角度看用磁力比作“道”合适吗?所以我觉得这种复制的说法有些牵强。在我看来“道可道,非常道”不能过于简单的理解为道如果可以表达出来就不是永恒的道(当然这个说法本身并不错,只是没必要叙述),也不能过于理想化“道”能否复制的问题。我认为第一个道是形而上的“道”是一种无法言说的符号,而第二个“道”是形而下的规则,经验,道路,或是有形的路,或是无形的规则经验,总之是属于形而下的范畴,简单的说就是“道”(形而上)如果像道路像经验规则那样可以加以理解或运用或是套用,那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形而上)了。其实无非就是想说明形而上和形而下的两种哲学范畴之间的关系和差异。我看“道德经”的时间并不长,对其的理解更是非常有限,之所以这么自不量力就是想在探讨和板砖中加快成长,如有冒犯请诸位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