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骑兵
建州已经吞并除叶赫之外的所有女真部落,而且蒙古也多有归附。麾下牛录已有百倍于起兵之初的规模,努尔哈赤的军队已不下五六万人。
因此,努尔哈赤于该年将红白黑三旗及所领牛录析设为八个旗:原红旗分为正黄、镶黄二旗;原白旗分为正白、镶白、正蓝三旗;原黑旗分为正红、镶红、镶蓝三旗。正四旗旗帜为纯色四方形,龙首朝后;镶四旗旗帜为五边形,黄、白、蓝三旗镶红边,红旗镶白边,龙首朝前。
当时各旗的旗主分别是:正黄旗主和镶黄旗主努尔哈赤、正红旗主和镶红旗主代善、正白旗主皇太极、镶白旗主杜度、正蓝旗主莽古尔泰、镶蓝旗主阿敏。八旗建立自此始,亦即为满洲八旗的源起。
满洲社会实行八旗制度,丁壮战时皆兵,平时皆民,使其军队具有极强的战斗力,早期后金的八旗兵战斗力绝对的强,明朝军队中,几乎没有哪支军队敢和八旗骑兵野战硬抗,即便是关宁铁骑,也有突袭和兵法的成分在里面,其中装备是关键,但关宁铁骑人数实在太少,而且补充困难,打长期战的话,压根不是八旗骑兵的对手。
曾经称雄世界的蒙古骑兵,后来也被后金的八旗骑兵打服,终生成为后金的附庸;经过改组,成了满蒙八旗;虽然八旗兵战斗力的确彪悍,堪称兽人部队也毫不为过。
但是八旗军也是战斗力衰弱最快的精锐部队,从顺治、康熙年间起,八旗官兵便已出现追求享受、战斗意志衰退的倾向。在前线指挥战斗的亲王、郡王和贝勒们"逗留观望。不思振旅遄进,竟尔营私适己,希图安便,或逶兵甲之不全,或托舟楫之不具,借端引日,坐失事机"。
在平定三藩之乱的战争中,八旗军以往的主力地位已被绿营兵所取代。雍正、乾隆年间的一些重要战争,如柴达木之战、平定大小和卓之战、大小金川之战中,尽管参战的八旗官兵数量有限,其中一些号称精锐的八旗部队的表现却不如绿营兵,昔日敢打敢冲的作风已不复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