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贞吧 关注:1,557贴子:49,834
  • 7回复贴,共1

俗读《道德经》第14章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原文: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1楼2009-08-13 22:25回复
    老几今读:
    视之不见,称之为无影;听之不闻,称之为无声,触之不得,称之为无形。此三者,真令人不可思议、无从追究、难以区分清晰,他们都有相似一致的特性,故归为一体加以认识。往上不见光洁明亮,往下不见阴暗深涩,绵绵不绝,无法辨识,视同无物一般。这真是无状即有状,无形即有形啊,正所谓若有若无也。从正面看不清他的脸面,从背后看不清他的背景,但他却始终遵循自己的规律,从古到今依旧发挥着影响,既知曾经,也晓如今,这便是“道”的所在啊!


    2楼2009-08-13 22:26
    回复
      2025-09-02 03:16:2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1、夷:此处意为色泽平淡得让人无法分辨。视之不见:即客观存在的东西,人们却不能看到他。
      2、希:此处意为声音细小得让人无法听清楚。听之不闻:即事实上是有声音的,只是人们无法听到而已。
      3、微:此处意为外观细小得让人无法感觉到。搏之不得:即事实存在的东西,只是人们无法触摸到。
      4、诘jié:本义追问、询问、质问、反问、追究。
      5、绳绳:绵绵无期、延续漫长之意。
      6、惚恍:意为若有若无。
      7、道纪:意为“道”的规律与轨迹。其意是说,万事万物能够这样无影、无声、无形,但又随时随地存在的样子,正是因为有“道”的存在的缘故。


      3楼2009-08-13 22:27
      回复
        本章为老子的《道德经》第十四章。老子继续在本章讲“道”的特性,以此折射出人性和人类社会中的基本现象:人性品格,犹如万事万物一般,均有其内在的、自身的、本质的规律所在,并非人们看不到、听不到、摸不到他们就不存在。这就好比人的思想、精神、气质一般,并非人们没有说出来就没有某种想法,没有做出来就没有某种欲望,没有写出来就没有某种情感。事实上,左右人们言行举止的因素,有时并非是人们所说的、所做的、所展示的,而是他的内心世界与潜在思维。


        4楼2009-08-13 22:27
        回复
          一是神的使者,如果没有一,神就没有了依赖。


          5楼2009-08-21 15:50
          回复
            我们的经络是道,经络里的气是一。


            6楼2009-10-30 09:45
            回复
              如果我们只从字面上来解释老子的道,结果也只能如此。


              7楼2011-03-23 19:16
              回复
                这种解释通俗易懂,应该学习。


                8楼2011-03-24 23:4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