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川地震赈灾的慈善捐款究竟去向何处,最近再次引起关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一支团队经半年调研后发现,来自无数公众个人或企业腰包的捐款,极可能有80%左右流入了政(和谐)的财政专户,变成了政(和谐)的“额外税收”,由政(和谐)部门统筹使用。
《中国青年报》昨天在报道中引述清华大学NGO研究所的发现:截至去年11月,全国收到的地震捐赠资金为652亿5000万元(人民币,下同,约138亿1755万新元),其中约58%由政(和谐)直接受捐,政(和谐)部门使用。
另外31%是捐给了各地红十字会、慈善会以及地方公募基金会。按照中国国(和谐)务(和谐)院下达的文件,这笔钱可以由地方性公益组织自行安排使用。但是,清华团队对七个省市进行的抽样调查发现,这些捐款中的大多数,仍然交由政(和谐)部门使用。
除了少数必须按照捐赠者意愿进行使用的定向资金外,非定向资金大多转入当地政(和谐)的财政专户。
《中青报》的文章也显示,在操作上,有些省份要求非定向资金必须转入政(和谐)财政账户;在另外一些省份,公益组织可以对受捐资金留有一些使用权,但通常需要和地方政(和谐)一起到灾区开展援建项目。
在有的省份,民间组织与地方公墓基金收到的捐款,即使不用转入政(和谐)财政专户,但仍然由政(和谐)统筹使用,然后从民间组织报账。
有的省份甚至将公益组织募集来的定向资金,都强行转入政(和谐)财政账户,由政(和谐)按照捐赠人的意愿来使用。
此外,在少数承担了灾区援建任务的省份,当地政府用于对口援建的资金中,竟然一半以上来自社会捐款,只有不到一半来自政(和谐)府财政。
文章引述清华大学NGO研究所教授邓国胜的意见说,中国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小政(和谐),大社会”,在实现了经济开放之后,中国应该进入社会开放的阶段。政(和谐)在公共服务的提供方面有着自身的局限,所以才需要改革,要在经济领域引入市场机制,在社会领域引入民间组织。
《中国青年报》昨天在报道中引述清华大学NGO研究所的发现:截至去年11月,全国收到的地震捐赠资金为652亿5000万元(人民币,下同,约138亿1755万新元),其中约58%由政(和谐)直接受捐,政(和谐)部门使用。
另外31%是捐给了各地红十字会、慈善会以及地方公募基金会。按照中国国(和谐)务(和谐)院下达的文件,这笔钱可以由地方性公益组织自行安排使用。但是,清华团队对七个省市进行的抽样调查发现,这些捐款中的大多数,仍然交由政(和谐)部门使用。
除了少数必须按照捐赠者意愿进行使用的定向资金外,非定向资金大多转入当地政(和谐)的财政专户。
《中青报》的文章也显示,在操作上,有些省份要求非定向资金必须转入政(和谐)财政账户;在另外一些省份,公益组织可以对受捐资金留有一些使用权,但通常需要和地方政(和谐)一起到灾区开展援建项目。
在有的省份,民间组织与地方公墓基金收到的捐款,即使不用转入政(和谐)财政专户,但仍然由政(和谐)统筹使用,然后从民间组织报账。
有的省份甚至将公益组织募集来的定向资金,都强行转入政(和谐)财政账户,由政(和谐)按照捐赠人的意愿来使用。
此外,在少数承担了灾区援建任务的省份,当地政府用于对口援建的资金中,竟然一半以上来自社会捐款,只有不到一半来自政(和谐)府财政。
文章引述清华大学NGO研究所教授邓国胜的意见说,中国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小政(和谐),大社会”,在实现了经济开放之后,中国应该进入社会开放的阶段。政(和谐)在公共服务的提供方面有着自身的局限,所以才需要改革,要在经济领域引入市场机制,在社会领域引入民间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