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吧 关注:11,576贴子:364,835
秦乃与齐、韩、魏共攻楚,杀楚将唐眜,取我重丘而去。二十九年,秦复攻楚,大破楚,楚军死者二万,杀我将军景缺。怀王恐,乃使太子为质於齐以求平。
 ———《史记·楚世家》
主父欲令子主治国,而身胡服将士大夫西北略胡地,而欲从云中、九原直南袭秦,於是诈自为使者入秦。秦昭王不知,已而怪其状甚伟,非人臣之度,使人逐之,而主父驰已脱关矣。审问之,乃主父也。秦人大惊。主父所以入秦者,欲自略地形,因观秦王之为人也。
 ———《史记·赵世家》
人或说秦昭王曰:“孟尝君贤,而又齐族也,今相秦,必先齐而后秦,秦其危矣。”於是秦昭王乃止。囚孟尝君,谋欲杀之。
 ———《史记·孟尝君列传》
魏败楚于陉山,禽唐明,楚王惧,令昭应奉太子以委和于薛公。主父欲败之,乃结秦连楚、宋之交,令仇郝相宋,楼缓相秦。楚王禽赵、宋,魏之和卒败。
 ———《战国策·赵策·魏败楚于陉山》
人或毁孟尝君於齐闵王曰:“孟尝君将为乱。”及田甲劫闵王,闵王意疑孟尝君,孟尝君乃奔。
 ———《史记·孟尝君列传》
公子章死,公子成、李兑谋曰:“以章故围主父,即解兵,吾属夷矣。”乃遂围主父。令宫中人“后出者夷”,宫中人悉出。主父欲出不得,又不得食,探爵鷇而食之,三月馀而饿死沙丘宫。主父定死,乃发丧赴诸侯。
 ———《史记·赵世家》
赵人楼缓来相秦,赵不利,乃使仇液之秦,请以魏冉为秦相。仇液将行,其客宋公谓仇液曰:“秦不听公,楼缓必怨公。公不若谓楼缓曰‘请为公毋急秦’。秦王见赵请相魏冉之不急,且不听公。公言而事不成,以德楼子;事成,魏冉冉故德公矣。”於是仇液从之。而秦果免楼缓而魏冉相秦。
 ———《史记·穰侯列传》
十二年,楼缓免,穰侯魏冉为相。
 ———《史记·秦本纪》
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想当弄潮儿的人,必须到达一个可以施展抱负的位置。不然,再有能力和抱负也不过是一纸空谈。白起无疑是幸运的,因为在他登场前,原来舞台中央的那几个主角都让出了足够的空间让他立足。赵、齐争雄的两大主角赵武灵王与齐孟尝君都因内部离开了自己先前的位置,这也使得赵国(武灵王死后)在背弃秦国的同时,使秦国摆脱了赵国有意似无意的压制。更最重要的是,由于田甲劫往一事,孟尝君发起的合纵宣告解体。齐国的退出给白起提供了一个大展拳脚的舞台(如果在伊阙集结的军队是以齐国为主的三国联军,鄙人不看好仅凭一己之力与之对抗的秦军,哪怕这支秦军的统帅是后来声震天下的白起)。



1楼2009-08-09 17:29回复
    *****代将因由*****
    推举白起担任主将的人是魏冉,但魏冉的初衷未必是看好白起。从以后的事迹分析,白起的成名战根本是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奇迹(打伊阙前白起还没多大名声),白起这个人知人心,明人性,但是不懂人情(鄙人猜想武安君一生都搞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在战场上明知是错还要错下去)。鄙人认为,魏冉之所以推举白起,一是因时为左庶长的白起较其他同位者年轻,二是因为白起在此之前或多或少的表现出一定在战争方面的才华,三是秦王想保住向寿。前两条不过是起推波助澜的次要因素,主要因素是宣太后集团已经无法再次经受大军失利所造成的压力,必须保住向寿的决定(关于穰侯与武安君相善的前后,会在有可能出现的后续中推测)。
    自季君之乱起,宣太后集团完全是以高压政策压制残留的反对者,而这种方法需要军方的大利支持。自从武灵王敲打了昭襄王以后,秦国就“不遗余力”的“担任”着武灵王谋略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角色——炮灰……虽然“恩情联盟”曾一度让齐魏韩三国联盟陷入困境,但由于赵国突然发生沙丘之乱,导致由武灵王一手建立的“恩情联盟”迅速瓦解。在赵国投向齐国的同时,“恩情联盟”第一个遭到制裁的国家产生了。燕国在第二次权之战“无可挑剔”的完败,向割地称臣,沦为二等国。几乎可以预见齐国的矛头已经再次向西的时候,齐国发生的内乱导致孟尝君失势。就这样武灵王组织的“恩情联盟”与孟尝君发起的三国合纵双双解体,当秦国考虑愚公移山的时候,压在头上的两座大山就这么轻易的……崩了……
    秦国的本意是打算趁着旧联盟已经解体,新联盟尚未出现的间隙,挑个强国中的弱国振一振士气。结果出了兵才发现,几年来跟着齐国喝酒吃肉的魏韩两国和印象中的有些差异(魏冉:这……这两个国家也会主攻了?!)。估计秦国(宣太后集团)在此时推算出的结果是:向寿面对魏韩联军的胜率有限。如果让向寿继续担任主将同联军作战,万一不幸战败,宣太后集团肯定比秦国先完蛋(具体事例请参照秦惠公阴晋惨败后的事例)。之前在秦国国内,由于樗里疾的存在,宣太后集团无力对未参加季君之乱的军功系贵族发难。由于被武灵王那支游弋于北方的车骑军威胁,秦国回归了“恩情联盟”,然而这次回归得到的结果是损兵失地,割土求和。这种结果使宣太后集团的威望遭到了极大的打击,在伊阙之战前,秦国的军功系贵族已经成了宣太后集团勉强操纵的双刃剑。因此宣太后集团急需一场大胜来证明自己,这就是秦国急于发动进攻的主要原因。
    从某种意义上讲,伊阙之战是一场绝对不能由宣太后集团主要人物亲自担任统帅的战役。因为战役失败的可能性和后果都要比战胜的大,由于宣太后集团特有的性质(外来派),如果这场由主要人物担任统帅的战役失利,宣太后集团就将遭到无法挽回的损失。魏冉必然失去相位,向寿即便活着他的政治生涯也就此结束了,更可怕的是同时失去魏冉、向寿的宣太后集团将彻底失去军功系贵族的支持。因此,白起作为一个合适的挡箭牌(白起,男一号,向、魏,二、三号,三号被保住的希望第一),在一个“恰当”的时间出现在历史舞台的聚光灯下。
    **************


    3楼2009-08-09 17:30
    回复
      2025-08-15 22:46:4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厘王三年,使公孙喜率周、魏攻秦。秦败我二十四万,虏喜伊阙。
       ———《史记·韩世家》
      三年,佐韩攻秦,秦将白起败我军伊阙二十四万。
       ———《史记·魏世家》
      伊阙之战,韩孤顾魏,不欲先用其众;魏恃韩之锐,欲推以为锋。二军争便之力不同,是臣得设疑兵以待韩阵,专军并锐,触魏之不意。魏军既败,韩军自溃,乘胜逐北,以是之故能立功。
       ———《战国策·中山策·昭王既息民缮兵》
      孙子曰: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伊阙之战的成功也有很多被称之为运气东西存在,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身为魏韩联军主将的公孙喜协调不利。公孙喜受韩厘王之命,任联军主将集重兵反攻秦国于伊阙。但是这位曾担任三国联军中魏军主将的名人(当时),却在伊阙集结的联军中展现出了与其名声不符的威望(低到镇不住魏军)。当联军与秦军对峙时,秦国急着换人,公孙喜忙着整军。结果是秦国换了人,等(能肯定买了彩票,但不能肯定中不中头彩)。公孙喜没搞定,懵。由于之前进行了激烈的战斗,韩军在伊阙的数量少于作为援军的魏军数量。韩军想让魏军和秦军开打,而魏军认为我的任务是帮你打仗,而不是替你打仗,结果两军在“谁先请”的问题上相互推诿,在对面还有支秦军的情况下在伊阙扯上了羊皮。白起看准时机,稳住韩军打魏军,打死魏军追韩军,伊阙的奇迹就这样诞生了。


      4楼2009-08-09 17:30
      回复
        先精华,再顶,再仔细看,找北大好


        删除|6楼2009-08-09 17:36
        回复
          (魏冉:这……这两个国家也会主攻了?!)
          额,找北大,乃也被猫猫腐化了,泪目
          武安君的崛起带有很大的政(百毒)治色彩,昭襄王,宣太后,魏冉他们怎么也没想明白,放出来的不是一颗可有可无的弃子,而是一个自商君之后秦国最疯狂的存在(战魔?这称号我喜欢)。


          删除|7楼2009-08-09 17:43
          回复
            秦国高层互相妥协的结果即是白起当时这个尚算可以的将领代替向寿去出下场,赢了最好,输了也各方利益也不会受损,只是,秦国似乎运气过度膨胀了,原以为这次买股票最好的结果是不赚不赔,可是没想到一进去就中了头彩,牛气冲天了。


            删除|8楼2009-08-09 17:47
            回复
              如果回想伊阙之战的缘起,就会发现当时的秦国确实处于一个小小的低潮期。在和齐国联手接连打败秦楚之后,韩魏拓地千里,实力比过去上了一个档次,以至于不用齐国帮忙这两国就足以用实力拼掉秦国——而事实上伊阙之战就是这样发生的。白起生逢其时,说他挽救秦国于危亡也丝毫不夸张。


              9楼2009-08-10 10:06
              回复
                如非宣太后慧眼独具,何来武安白起之名啊,五体伏地跪拜宣太后。


                删除|10楼2009-08-10 12:16
                回复
                  2025-08-15 22:40:4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这……找北兄要写悲文么- -


                  11楼2009-08-21 00:42
                  回复
                    为什么小白总是被算计的那一个。他是真心敬慕感激穰侯,穰侯是他仕途的导师,也是他的政治后盾,他视他如恩师,如父亲。因为与穰侯亲善他被某昭猜疑,被某范忌惮,但他从无怨言。穰侯有令,他一向落力执行,即使在被封为武安君后,依然奉恩相为尊,不辞辛劳地讨伐各个国家,不期待官爵赏赐,功劳全部拱手让人。我相信秦廷的所有人,包括小昭,都会把这看做是一段可以流传后世的佳话(虽然小昭不爽的也正是这一点)。
                    我向来不惮以最坏的居心来揣度当权者,但我从来没想过撕开这层温情的面纱。也许终究是不忍心吧,不希望他某一天醒来,发现此生活在谎言与幻影之中。谎言,是别人说的谎言,幻影,却是自己给自己自己制造的幻影——这比前者更可悲,让这一生看起来像个笑话。这世界还有什么能够相信,还有什么值得守候。伯乐与千里马的童话,美好得不像话,实际不过是羁縻手段的一种。
                    原来在利用之余,竟然一点尊重都不给。


                    12楼2009-08-21 01:33
                    回复
                      佩服猫猫的心肠,我认了!


                      13楼2009-08-21 02:07
                      回复
                        鄙人认为,魏冉之所以推举白起,一是因时为左庶长的白起较其他同位者年轻,二是因为白起在此之前或多或少的表现出一定在战争方面的才华,三是秦王想保住向寿。前两条不过是起推波助澜的次要因素,主要因素是宣太后集团已经无法再次经受大军失利所造成的压力,必须保住向寿的决定(关于穰侯与武安君相善的前后,会在有可能出现的后续中推测)。
                        --------------------------
                        既然 宣太后集团已经无法再次经受大军失利所造成的压力 为何还敢冒如此大的风险启用白起? 魏冉推荐之人就不算是宣后之军?
                        这岂不是等于下了巨注赌白起能赢?
                        。。。。
                        呃。。。某凤还是不太明白 当年魏冉为何要推白起担此重任。。。


                        14楼2010-07-09 12:16
                        回复
                          可惜至今未能会会传说中的找北兄


                          15楼2010-07-09 13:10
                          回复
                            楼主高人,膜拜!


                            17楼2010-11-06 06:3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