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理探源吧 关注:75贴子:649
  • 2回复贴,共1

六经与三焦辨证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六经辨证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首先创用六经辨证,主要用于伤寒,亦即外感热病,但其原则和方药也用于内科杂病。这种辨证方法汉以后流传甚广,对祖国医学影响很大。
  所谓六经,前人认为主要是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但是足经受病,手经也往往会波及,所以实际是从整个经络脏腑病理进行辨证的一种方法。大体说来:风寒客于肌表,营卫失和,为太阳病;外邪由表入里,阳气亢盛,胃腑里实就是阳明病;正邪交争于半表半里则为少阳病。三阴经病主要见于寒邪入里、正虚阳衰的情况,脾胃虚寒为太阴病;心肾阳衰为少阴病;疾病末期,阳气未复,正邪交争而出现的寒热错杂、厥热胜复证为厥阴病。总之,三阳病主热、主实,三阴病主寒、主虚。
  临床上,六经病证既可单独出现,又可同时累及两经、三经。凡二经三经证候同时出现,不由传变而成的,谓之“合病”;经病证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病证,两经证候交并,由传变而成者,谓之“并病”;由一经转变为另一经病者,谓之“传经”。合病、并病、传经,主要取决于正气的强弱、邪气的多少,治疗的当否。
  下面,把六经病的主要证治作一简要介绍。
  (一)太阳病
  太阳主一身之表,外感风寒,出现恶寒、发热、头痛、颈强、脉浮等证,谓之太阳病。又分为经证、腑证两类。
  1.太阳经证是病邪束于肌表的阶段,又分“中风”与“伤寒”两种。
  (1)太阳病“中风”:主证为发热恶风、汗出、头颈强痛、脉浮缓。即八纲中的表虚证。治疗用解肌发表之法,以桂枝汤为主方。
  (2)太阳病“伤寒”:主证恶寒发热、无汗、骨节疼痛、脉浮紧。即八纲中的表实证。治疗用发汗解表之法,以麻黄汤为主方。
  2.太阳腑证是因表邪不解,循经入腑(膀胱)所引起。又分“蓄水证”与“蓄血证”两种。
  (1)蓄水证:表邪入腑,阻遏膀胱气化,致水热蓄结膀胱。主证为:烦渴饮水,小便不利,或渴欲饮水,水入即吐,或兼有发热恶风,脉浮数等。治疗以五苓散为主方。
  (2)蓄血证:表邪随经入里,热与血结于下焦少腹部位。主证为:少腹急结或硬满;精神如狂或发狂、小便自利、脉沉涩。治疗以桃仁承气汤或抵当汤为主方。
  (二)阳明病
  阳明病多是太阳病入里化热所致,亦有因误治致津伤而引起者。临床多表现为里实热证。也可分经、腑证两个类型。
  1.阳明经证邪传入里,邪热炽盛,但肠中尚无燥屎阻结。主证为壮热、大渴、大汗、烦躁、不恶寒反恶热、舌苔黄燥、脉洪大。治疗用清里热法,以白虎汤为主方。
  2.阳明腑证邪热内结,与肠中糟粕搏结而成燥屎。主证为:潮热、出汗、腹满而硬,大便秘结、神昏谵语,或循衣摸床、脉沉实。治疗用通腑泻热法,以大承气汤为主方。
  (三)少阳病
  少阳病是病邪介于太阳、阳明之间的阶段,习称半表半里证。本病可以从太阳病发展而来,也可以从本经起病。主证为:“寒热往来、胸胁满闷,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食、口苦咽干、目眩、舌苔白、脉弦。”治疗用和解表里法,以小柴胡汤为主方。
  (四)太阴病
  太阴病可由三阳病失治误治传变而来,或外邪直中太阴所致。临床多表现为脾阳虚而有寒湿之证。主证为:四肢倦怠、肌肉烦疼、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大便溏泻、口不渴、舌淡苔自、脉缓。治疗用温中散寒法,以理中汤为主方。
  (五)少阴病
  少阴病可由他经病变失治误治传来,也可因外邪直中而成。为心肾虚衰严重阶段。其主证为:脉微细,但欲寐(似睡非睡、欲睡不得)。又分为以下二型。
  1.虚寒证除主证外,尚有无热恶寒、手足逆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脉象沉微等证。治疗用回阳救逆法,以四逆汤为主方。
  2.虚热证除主证外,兼见心烦不得眠、口燥咽干、小便黄、舌红绛、脉沉细数。治疗用清热、救阴法,以黄连阿胶汤为主方。
  (六)厥阴病
  为六经病证的后期阶段,病情较为复杂而危重。临床多呈寒热错杂的证候。
  其主证为:四肢厥冷或与发热交错出现,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利不止。治疗要温清并用,如属蛔厥者,可用乌梅丸之类治疗。
  二、三焦辨证
  三焦辨证是温热病辨证的又一方法,弥补了卫气营血辨证的不足。它既代表人体上、中、下三部病变的所在,也代表温病的一般发展过程(初、中、末三个阶段)。
  (一)上焦证候
  包括肺和心包两个部分的病证。
  1.肺病发热、微恶寒、咳嗽,气喘,脉浮数(可见于温病卫分证)。
  2.心包病高热夜重、躁扰不安或神昏谵语、口不甚渴,舌质渐现红绛(可见于温病逆传营分之证)。
  (二)中焦证候
  包括胃、大肠、脾病的证候,可分为燥热和湿热两个类型。
  1.胃肠燥热发热、不恶寒反恶热、面红目赤、腹满硬痛而拒按、便秘、尿短赤,或热结旁流(大便燥结不通,有时泄出黄臭粪水,不见燥屎泄出),下利灼肛。苔黄干糙,甚则色黑而起芒刺,脉洪大或沉数有力(可见于气分证)。
  2.中焦湿热发热不高,午后较甚,胸脘痞闷、恶心、头重身倦、渴不多饮、便溏、苔黄腻、脉缓或濡数(可见于温病的湿温证)。
  (三)下焦证候
  包括肝与肾两个部分的证候。如邪热耗伤肾阴可见手足心热、咽干、心烦不寐等症状。肾阴亏损导致肝阴不足,肝风内动,可见手足抽动;头晕目眩,甚则突然昏倒等症状(可见于温热病的末期)。
  三、小结
  1.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是外感热性病的三种辨证方法。六经辨证最早,是各种辨证的先导,但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对外感热病的认识还不够完全,随着医学的发展,这种辨证方法已远远不能满足多种热病辨证的需要,于是又创立了卫气营血、三焦辨证,从而补充了六经辨证的不足,这样就形成了祖国医学对外感热病进行辨证论治的较为完整的理论。
  2.外感热病可分为“伤寒”与“温病”两大类。一般说来,六经辨证主要是用于外感风寒之邪所致的病证,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主要是用于外感温热之邪所致的病证。
  3.六经病证可以概括为三阳病(即太阳、少阳、阳明)、三阴病(即太阴、少阴、厥阴)两大类。三阳病的特点是:发病之始,其病程较短,正邪激烈抗争,症状的表现多呈亢奋性,在八纲辨证中属表实热。三阴病的特点是:正气已趋于衰微,症状的表现多呈衰退性的,在八纲辨证中属里虚寒。
  临床上,六经病证既可发于阳,也可发于阴。它的一般传变规律是:阳经多从太阳经开始,然后传入阳明或少阳;如正气不足,也可传入阴经。阴经多从太阴开始,然后传入少阴、厥阴。这是顺经传。也有越经而传的,如太阳病可传入太阴病。
  4.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虽然都用于温病,但前者主要是由表入里、从“横”的方面来认识疾病的,而后者是由上到下、从“纵”的方面来认识疾病的,它补充了前者的不足。临床上,多以前者为主。
  三焦病证的一般传变规律是,温热病首先侵犯上焦,并由上焦传向中焦、下焦。


1楼2019-09-02 10:01回复
    卫气营血辨证
    中医的卫气营血辨证,是六经辨证的发展,也是外感热病常用的一种辨证方法,它代表病证浅深的四个不同的层次或阶段,用以说明某些温热病发展过程中的病情轻重、病变部位、各阶段病例变化和疾病的变化规律。这就是中医常说的,“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的道理。温病的发展,一般是按卫、气、营、血这四个阶段传变的。病在卫分或气分为病浅,病在营分或血分则为病深。   卫气营血辨证常与三焦辨证参合进行。上焦包括心肺,肺的证候相当于“卫分”的证候,肺卫的病邪深入,则传至心包而出现“营分”的证候。中焦包括脾胃,中焦温热或湿温,常表现为“气分”证候。下焦包括肝肾,多见“血分”证候。如再结合六经辨证,则太阳表证,相当于“上焦”和“卫分”证候;阳明、少阳、太阴证候,相当于“中焦”和“气分”证候;少阴与厥阴证候,相当于“上焦”、“营分”和“下焦”、“血分”证候。   中医把感染性热性病统称为温热病。温病的发病特点是,起病急,发展快、变化多、如常见的感冒、流感、麻疹,肺炎、流脑、乙脑、伤寒、流行性出血热等许多传染病、流行病多属温热病范畴,中医多按卫气营血来进行辨证论治。   (1)卫分证候:发热、恶风寒、头痛身痛,体倦,咳嗽,鼻塞、无汗或汗少,口渴或不渴,舌边尖红,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浮紧。此类证候多见于感冒、流感或其它感染性疾病的早期。   (2)气分证候:高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多、气粗,口渴喜冷饮,脉洪数或滑数,舌红,舌苔由白转黄或黄而干燥;病重可有大便燥结,腹痛或压痛,甚至胡言乱语,狂躁不安。此可见于感染性疾病的高热期。但由于气分证涉及的范围较广,病情较复杂,故辨证时还须注意分清以下几点: ①热伤于肺:发热,咳喘,痰粘稠,口渴,甚至呼吸迫促,鼻翼扇动,舌红,苔黄,脉数。可见于大叶性大叶性肺炎,麻疹合并肺炎等病。   ②热犯胸膈:发热,心烦,胸闷,坐卧不安,失眠,舌红,苔黄,脉数。   ③热结肠胃:午后潮热,腹满硬痛,便秘,烦躁或胡言乱语,舌红、苔黄厚干燥,甚或干黑起刺,脉沉有力。常见于热病、便秘难解、单纯性肠梗阻等病。   ④热郁肝胆:寒热往来如患疟疾,热多寒少,口苦,胁痛,腹闷,恶心,舌红,苔黄微腻,脉弦数。可见于急性胆囊炎、疟疾等病。   ⑤脾有湿热:发热但体温不太高,或午后发烧,腹闷,恶心呕吐,身重,肢倦,口渴不欲饮,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或缓。多见于肠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等病。治疗时还应根据湿热的轻重而分别对待。   (3)营分证候:发热以夜晚较盛,心烦,不思睡,神志恍惚,口不太渴,有时可有昏睡或胡言乱语,皮肤可见隐隐斑疹,舌红绛,苔少,脉细数。此类证候可见于感染性疾病的严重阶段。但治疗时还需分清以下几点:      ①气营(血)均受热伤:高热、烦渴,皮疹隐现,舌质深红,舌苔干黄,脉洪大数。可见于斑疹伤寒、流行性出血热等病时。   ②热传心包:神志恍惚、不清,甚或昏迷,胡言乱语,或手常抓空摸床等。此常见于高热病人的昏迷期。   (4)血分证候:持续发热,夜晚为甚,班疹显露,可有出血(如吐血、鼻血、便血等),有的可神志昏糊,胡言乱语,狂躁;手足抽筋,舌质深红或紫晦干燥,苔少或无,脉细数。可见于感染性热病的严重阶段或晚期,或有毒血症时。 由上可知,卫气营血辨证有如下特点:   其一是,卫气营血证候各有其特征。卫分以恶寒发热为特点;气分发热,不恶寒,反恶热;营分为心烦,不眠,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质红绛;血分则以班疹透露,出血,神昏谵妄,抽搐,舌质深绛或紫晦而干为特征。   其二是,卫气营血的四个阶段不是孤立地截然划分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如有的在起病之初,不一定出现卫分证候,就向气、营、血分传变;也有的卫分证候未消除,而气分证候即已出现,或气分证仍在,而营、血分证却迭见等。   中医的卫、气、营、血辨证是否有其科学性呢?国内有人通过临床诊治和实验研究探讨温病的传变规律,认为温病的“卫气营血”各期的证候是有其一定的病理学基础的,其传变规律与某些急性传染病的病情发展有相似之处。   “卫”主一身之表(体表的防卫力),是温热病的初期阶段。虽由于季节和气候的不同,卫分证候的表现可不一样,但都有其共同的主要证候,如风温、暑温、湿温、秋燥等的表证,都有发热恶寒、热重寒轻、苔白、口微渴或不渴、咳嗽,脉浮或濡数等证候。此主要为上呼吸道炎证的体表神经血管出现的反应。   气分病的出现多晚于卫分证,其病理学基础,多以毒血症的症状和由高热所致的体液与电解质代谢紊乱为主。此时,实质脏器可见混浊肿胀的功能紊乱,并可见有关传染病的特异病理变化。   营分病是温病时气分证继续发展的气候,其病理变化以中枢神经系统的组织变性、坏死较为突出,凝血系统紊乱以及血管壁的中毒性损害多有进一步发展。   血分病是温热病的危重阶段,其病变的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心、肺、肝、肾等多种脏器的损害则更为严重,人体反应性和抵抗力明显减弱。   卫气营血本来是人体正常组织和功能的一部份,患温病时,卫气营血可先后发生相应的病理改变,且有其一定的变化规律。故中医借用卫气营血来概括温热病四个不同阶段的证候,用以说明温热病发展过程中病位的深浅、病情的轻重、病势的进退,并为治疗提供依据。所以,温热病的卫气营血辨证,与此四者在生理上的含义是不相同的,它指的是温病由表及里、由轻至重的四个分期,也提示了人患疾病时,病理与生理的错综复杂关系,是现代病理生理学的雏型,也更与现代医学的分病期阶段的诊断法相类似。


    2楼2019-12-06 14:23
    回复
      2025-08-22 10:46:4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卫气营血辨证 中医的卫气营血辨证,是六经辨证的发展,也是外感热病常用的一种辨证方法,它代表病证浅深的四个不同的层次或阶段,用以说明某些温热病发展过程中的病情轻重、病变部位、各阶段病例变化和疾病的变化规律。这就是中医常说的,“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的道理。温病的发展,一般是按卫、气、营、血这四个阶段传变的。病在卫分或气分为病浅,病在营分或血分则为病深。   卫气营血辨证常与三焦辨证参合进行。上焦包括心肺,肺的证候相当于“卫分”的证候,肺卫的病邪深入,则传至心包而出现“营分”的证候。中焦包括脾胃,中焦温热或湿温,常表现为“气分”证候。下焦包括肝肾,多见“血分”证候。如再结合六经辨证,则太阳表证,相当于“上焦”和“卫分”证候;阳明、少阳、太阴证候,相当于“中焦”和“气分”证候;少阴与厥阴证候,相当于“上焦”、“营分”和“下焦”、“血分”证候。   中医把感染性热性病统称为温热病。温病的发病特点是,起病急,发展快、变化多、如常见的感冒、流感、麻疹,肺炎、流脑、乙脑、伤寒、流行性出血热等许多传染病、流行病多属温热病范畴,中医多按卫气营血来进行辨证论治。   (1)卫分证候:发热、恶风寒、头痛身痛,体倦,咳嗽,鼻塞、无汗或汗少,口渴或不渴,舌边尖红,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浮紧。此类证候多见于感冒、流感或其它感染性疾病的早期。   (2)气分证候:高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多、气粗,口渴喜冷饮,脉洪数或滑数,舌红,舌苔由白转黄或黄而干燥;病重可有大便燥结,腹痛或压痛,甚至胡言乱语,狂躁不安。此可见于感染性疾病的高热期。但由于气分证涉及的范围较广,病情较复杂,故辨证时还须注意分清以下几点: ①热伤于肺:发热,咳喘,痰粘稠,口渴,甚至呼吸迫促,鼻翼扇动,舌红,苔黄,脉数。可见于大叶性大叶性肺炎,麻疹合并肺炎等病。   ②热犯胸膈:发热,心烦,胸闷,坐卧不安,失眠,舌红,苔黄,脉数。   ③热结肠胃:午后潮热,腹满硬痛,便秘,烦躁或胡言乱语,舌红、苔黄厚干燥,甚或干黑起刺,脉沉有力。常见于热病、便秘难解、单纯性肠梗阻等病。   ④热郁肝胆:寒热往来如患疟疾,热多寒少,口苦,胁痛,腹闷,恶心,舌红,苔黄微腻,脉弦数。可见于急性胆囊炎、疟疾等病。   ⑤脾有湿热:发热但体温不太高,或午后发烧,腹闷,恶心呕吐,身重,肢倦,口渴不欲饮,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或缓。多见于肠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等病。治疗时还应根据湿热的轻重而分别对待。   (3)营分证候:发热以夜晚较盛,心烦,不思睡,神志恍惚,口不太渴,有时可有昏睡或胡言乱语,皮肤可见隐隐斑疹,舌红绛,苔少,脉细数。此类证候可见于感染性疾病的严重阶段。但治疗时还需分清以下几点:      ①气营(血)均受热伤:高热、烦渴,皮疹隐现,舌质深红,舌苔干黄,脉洪大数。可见于斑疹伤寒、流行性出血热等病时。   ②热传心包:神志恍惚、不清,甚或昏迷,胡言乱语,或手常抓空摸床等。此常见于高热病人的昏迷期。   (4)血分证候:持续发热,夜晚为甚,班疹显露,可有出血(如吐血、鼻血、便血等),有的可神志昏糊,胡言乱语,狂躁;手足抽筋,舌质深红或紫晦干燥,苔少或无,脉细数。可见于感染性热病的严重阶段或晚期,或有毒血症时。 由上可知,卫气营血辨证有如下特点:   其一是,卫气营血证候各有其特征。卫分以恶寒发热为特点;气分发热,不恶寒,反恶热;营分为心烦,不眠,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质红绛;血分则以班疹透露,出血,神昏谵妄,抽搐,舌质深绛或紫晦而干为特征。   其二是,卫气营血的四个阶段不是孤立地截然划分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如有的在起病之初,不一定出现卫分证候,就向气、营、血分传变;也有的卫分证候未消除,而气分证候即已出现,或气分证仍在,而营、血分证却迭见等。   中医的卫、气、营、血辨证是否有其科学性呢?国内有人通过临床诊治和实验研究探讨温病的传变规律,认为温病的“卫气营血”各期的证候是有其一定的病理学基础的,其传变规律与某些急性传染病的病情发展有相似之处。   “卫”主一身之表(体表的防卫力),是温热病的初期阶段。虽由于季节和气候的不同,卫分证候的表现可不一样,但都有其共同的主要证候,如风温、暑温、湿温、秋燥等的表证,都有发热恶寒、热重寒轻、苔白、口微渴或不渴、咳嗽,脉浮或濡数等证候。此主要为上呼吸道炎证的体表神经血管出现的反应。   气分病的出现多晚于卫分证,其病理学基础,多以毒血症的症状和由高热所致的体液与电解质代谢紊乱为主。此时,实质脏器可见混浊肿胀的功能紊乱,并可见有关传染病的特异病理变化。   营分病是温病时气分证继续发展的气候,其病理变化以中枢神经系统的组织变性、坏死较为突出,凝血系统紊乱以及血管壁的中毒性损害多有进一步发展。   血分病是温热病的危重阶段,其病变的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心、肺、肝、肾等多种脏器的损害则更为严重,人体反应性和抵抗力明显减弱。   卫气营血本来是人体正常组织和功能的一部份,患温病时,卫气营血可先后发生相应的病理改变,且有其一定的变化规律。故中医借用卫气营血来概括温热病四个不同阶段的证候,用以说明温热病发展过程中病位的深浅、病情的轻重、病势的进退,并为治疗提供依据。所以,温热病的卫气营血辨证,与此四者在生理上的含义是不相同的,它指的是温病由表及里、由轻至重的四个分期,也提示了人患疾病时,病理与生理的错综复杂关系,是现代病理生理学的雏型,也更与现代医学的分病期阶段的诊断法相类似。


      3楼2019-12-06 14:2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