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乌拉尔航空U6178航班成功迫降的故事已经过去几天,由于这起事件与2009年哈德逊河奇迹极为相似,都具有起飞不久就遭遇鸟击、双发失效、无人死亡的特征,使得媒体将其称为“哈德逊河奇迹第二”。然而世人皆知“哈德逊河奇迹”,却不知“涅瓦河奇迹”。真要论辈分,2009年的“哈德逊河奇迹”应该称为“涅瓦河奇迹第二”。
1963年8月21日,一架崭新的图124从塔林起飞飞往莫斯科,机长是年仅27岁的维克多莫斯托赫。然而起飞后没多久,年轻的机长就遇到了35年后中国同行一样的情况(1998年东航586航班紧急迫降事件):飞机起落架收不起又放不下。
按照程序自然是要立即解决这个问题,并进行降落的,然而起飞后不久塔林机场天气就开始恶化,只能选择到附近的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机场进行处置。列宁格勒机场在跑道上铺沙子和泡沫来防止飞机迫降时起火,而机组也在尝试将起落架强行放下。前苏联机组强行放下起落架的手段非常的“战斗民族”:随机工程师在飞机地板上用切割机切出一个口子,再用拖把捅起落架试图使其放下(划重点)。
由于油量计故障,机组一直以为飞机还有燃油,一直在空中盘旋试图抢救下飞机放下起落架,以至于直到发动机停车时,才意识到没油了,然而这时候距离机场还有20公里,无论如何都飞不到机场。于是27岁的莫斯托赫做出了和58岁的萨伦伯格(哈德逊河奇迹的机长,也称萨利机长)一样的选择:河面迫降。纽约有哈德逊河,而列宁格勒也有涅瓦河,于是机长莫斯托赫在列宁格勒的市民围观之下迫降在市中心的涅瓦河上,还差点撞到了一艘拖船。迫降成功后旅客并没有跳上船,而是让船拉着飞机靠上岸后再下飞机,旅客无人伤亡。
这起事故具备了如此多的要素,以至于如果搬上银幕怕是要被人骂编的太假了——当然现实往往比艺术更离奇,因为现实不需要考虑合理性。所以如果涅瓦河奇迹拍成电影的话,光是其中真实情节就是《紧急迫降》+《萨利机长》+《战斗民族养成记》,莫斯托赫机长又是个27岁的帅小伙,找个帅哥来演,那还不成爆款?真要拍出来了那就是彰显苏维埃民航机长技艺娴熟,武德充沛,年方27就是个能在水面上平安迫降的“老司机”。2009年的“哈德逊河奇迹”怕是要变成“涅瓦河奇迹第二”,而萨伦伯格也要成“美国版莫斯托赫机长”了。
然而涅瓦河的奇迹并没有搬上银幕,《莫斯托赫机长》也并没有开拍,苏联甚至想尽办法想将涅瓦河的奇迹压下去:没收现场目击者胶卷,在报纸上称这是在用真飞机拍电影(那你倒是拍一个啊?)。苏联这么做是为了避免这起事故影响图124的对外销售,也因此使苏联错失了塑造一个英雄苏联机长的机会——世人皆知哈德逊河奇迹,却不知涅瓦河奇迹。

1963年8月21日,一架崭新的图124从塔林起飞飞往莫斯科,机长是年仅27岁的维克多莫斯托赫。然而起飞后没多久,年轻的机长就遇到了35年后中国同行一样的情况(1998年东航586航班紧急迫降事件):飞机起落架收不起又放不下。
按照程序自然是要立即解决这个问题,并进行降落的,然而起飞后不久塔林机场天气就开始恶化,只能选择到附近的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机场进行处置。列宁格勒机场在跑道上铺沙子和泡沫来防止飞机迫降时起火,而机组也在尝试将起落架强行放下。前苏联机组强行放下起落架的手段非常的“战斗民族”:随机工程师在飞机地板上用切割机切出一个口子,再用拖把捅起落架试图使其放下(划重点)。
由于油量计故障,机组一直以为飞机还有燃油,一直在空中盘旋试图抢救下飞机放下起落架,以至于直到发动机停车时,才意识到没油了,然而这时候距离机场还有20公里,无论如何都飞不到机场。于是27岁的莫斯托赫做出了和58岁的萨伦伯格(哈德逊河奇迹的机长,也称萨利机长)一样的选择:河面迫降。纽约有哈德逊河,而列宁格勒也有涅瓦河,于是机长莫斯托赫在列宁格勒的市民围观之下迫降在市中心的涅瓦河上,还差点撞到了一艘拖船。迫降成功后旅客并没有跳上船,而是让船拉着飞机靠上岸后再下飞机,旅客无人伤亡。
这起事故具备了如此多的要素,以至于如果搬上银幕怕是要被人骂编的太假了——当然现实往往比艺术更离奇,因为现实不需要考虑合理性。所以如果涅瓦河奇迹拍成电影的话,光是其中真实情节就是《紧急迫降》+《萨利机长》+《战斗民族养成记》,莫斯托赫机长又是个27岁的帅小伙,找个帅哥来演,那还不成爆款?真要拍出来了那就是彰显苏维埃民航机长技艺娴熟,武德充沛,年方27就是个能在水面上平安迫降的“老司机”。2009年的“哈德逊河奇迹”怕是要变成“涅瓦河奇迹第二”,而萨伦伯格也要成“美国版莫斯托赫机长”了。
然而涅瓦河的奇迹并没有搬上银幕,《莫斯托赫机长》也并没有开拍,苏联甚至想尽办法想将涅瓦河的奇迹压下去:没收现场目击者胶卷,在报纸上称这是在用真飞机拍电影(那你倒是拍一个啊?)。苏联这么做是为了避免这起事故影响图124的对外销售,也因此使苏联错失了塑造一个英雄苏联机长的机会——世人皆知哈德逊河奇迹,却不知涅瓦河奇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