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流水吧 关注:60贴子:17,405
  • 10回复贴,共1

关于侯孝贤的《红气球》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看完之后我说我没看明白,我gg也说没看明白,结果我们却从主题到细节讨论加争论了一整天再加一夜。争论到最后我真想把侯孝贤拉过来当面问问。然后我gg说,你去让大家都来看,看看其他人是什么看法,我说,我只寄希望于61。
嗯,所以,如果你看过的话不妨来说说,或者你在别处看到侯导的访谈的话,也顺手转过来吧。


1楼2009-08-05 01:08回复
    • 114.250.156.*
    有什么不明白的?看过咖啡时光么?看过老版的红气球么?


    2楼2009-08-05 11:36
    回复
      2025-09-02 06:17:4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114.250.156.*
      对了想起一件事,我当时买的那张红气球盘,字幕全是错译,不是“翻译得不好”,而是做字幕的人根本不懂法语,完完全全在自己跟着画面猜对话,很郁闷,虽然这种情况也不是第一次遇到了。我不知道你看的什么版本,不排除烂字幕的影响。
      另外可以补一下老版的红气球以及侯孝贤的咖啡时光,应该会有助于理解。我觉得这电影你应该不是没看懂,而是你认为自己没看懂,这可能是一个观念的问题,就像我舅舅永远认为自己看不懂大色块拼接的抽象画,因为他的观念中,没有具象物体和场景的画就是无法理解的,其实有时观念的呈现和情绪的倾泻并不需要具象表达。
      电影在情节上分为大情节,小情节等,古典电影的形式大多比较易懂,但像这部红气球,没有运用那种启承转合,有铺垫有高潮的传统戏剧形式,可能会让人觉得不知所云,这片子有点接近于纪录片的形式,平淡细碎,你可以将它看作几段日常集锦,而这些生活片段节选的中心就是——红气球,(“梦想”之类的隐喻),对于这部电影,个人有个人的感触和解读很正常啊,又没有啥大是大非的论题,不用统一观感吧。如果你们是对其中特定的细节有疑问,可以单独提出。
      还有就是你少补了《低俗小说》那一课,活该,一想到就恨。


      3楼2009-08-05 12:07
      回复
        • 114.250.156.*
        有句说错了,不是“古典电影的形式”而是“古典形式的电影”。


        4楼2009-08-05 12:11
        回复
          • 121.237.208.*
          所谓的“不明白”,其实是个挺不准确的表达,但是好像也找不到什么词比这个更准确了。这么说吧,我觉得拍电影是一种表达(意识的和无意识的),看电影是一种获得(经验和感觉),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东西是以心传心的。
          所谓的明白,也就是看得会心,一种超越了言语的获得。比如《太阳照常升起》,我和我gg看完了都觉得是好片,觉得心灵某处被击中了,觉得从姜文那里接收到了某种情绪,且都有想哭的冲动。尽管我们也对影片的细节作了许多讨论,但是对于接收到的情绪,我们并没法用语言进行结构化的概括,当然我们都明白对方明白。
          而侯导的这部片子,我在观影的过程中以及结束之后,并没有会心的体验,我感觉我没能接收到他发出的东西,所以我会执着于去挖掘,从细节挖,从我能看到的地方挖,我想知道他到底发出了什么。我gg说他接收到一种感觉,在观影的时候他想起童年的时候,有大把大把的时光用于对着门外的枫杨树发呆,那种孤独与专注的状态。我没收到,并且我觉得即使有这种感觉也是侯导影片固有的质地,这部片子想表达的不止这么多。
          《咖啡时光》我没看过,我只知道是侯导向小津致敬的片子,56年的《红气球》我也没看过,但是我知道二者的渊源。我觉得我的不明白来自于对两个文本的无知,一是56年的《红气球》,二是片中出现多次的《张生煮海》。我试着从《张生煮海》里找出些因由来,却被我gg斥之为阐释过度。


          5楼2009-08-05 21:45
          回复
            • 121.237.208.*
            红气球是个隐喻,这点应该没什么疑问,关键是隐喻了什么呢?如果说是梦想,那从何处得以体现呢?
            我是觉得红气球跟小男孩其实是一体的,红气球是抽象化的小男孩,小男孩是人格化的红气球,他们的状态和运动轨迹惊人地一致。
            这一点我和我gg倒没什么分歧,他感觉片子最初的那段红气球特别生动,像个人一样,一个抽离出人群的游离态人。而我觉得,如果这片子有视角的话,那就是红气球的视角。


            6楼2009-08-05 22:50
            回复
              • 121.237.208.*
              最大的分歧在于对元剧的解读,我觉得导演花这么多篇幅来呈现这部戏,应该不是随手抓来填充影片的,因为在这部片子里,小男孩的父亲一直没有出现,仿佛隐形了一般,而《张生煮海》其实就是个显影液,它向我们传达出关于小男孩父亲的一些信息,小男孩的母亲对这部戏投入了很多的心血,在表演的时候那么入戏,一方面她是在做一项自己喜欢的工作,另一方面我觉得演戏是她实现情感满足的一种方式,这部戏折射了她的情感状态。我gg不同意我的看法,他说我的解读太实了,这部元剧并没有承担那么多意义。于是我忍不住反问他,为什么会从最后的那幅画里看出意义(因为我们的讨论是从最后那幅画入手的),结果他说,经过一天的讨论越来越觉得那幅画是个败笔了,侯孝贤到最后自己也忍不住了,弄幅画儿来点个题,说完我们都笑了。


              7楼2009-08-05 23:05
              回复
                • 114.250.155.*
                随手找到两篇文章给你看。其实我对这部电影的解读一点兴趣都没有,我不太喜欢这部片子,很多地方侯导自己都不自己在干吗,导致形散神也散。
                http://doddsalex.spaces.live.com/Blog/cns!9940D7A184BCD55B!668.entry?sa=379938927


                8楼2009-08-08 10:50
                回复
                  2025-09-02 06:11:4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114.250.155.*
                  10楼2009-08-08 10:54
                  回复
                    • 121.230.18.*
                    这两篇文章读着都挺受益的。
                    这部片子不同于以往我看过的侯导的片子,以往的片子里有浓烈的生命流淌,不经意就会沉浸其中,被打动,被震撼。这部感觉很散很淡,我也一直没能沉进去,跟红气球差不多,一直是飘忽的状态。不过刚才看导演访谈,发现他的目的达到了,他不想给观众安排情绪,而是想让他们思考。嗯,确实一直在思考,因为心感受不到,所以只能调动大脑来思考。


                    11楼2009-08-08 14:55
                    回复
                      • 114.250.159.*
                      同样风格的作品,个人认为咖啡时光要强。


                      12楼2009-08-09 11:1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