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又古琴馆吧 关注:10贴子:226
  • 2回复贴,共1

天府文化进校园|“古琴吟诵”走进邛崃北街小学(第十一场活动)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6月13日下午,由成都市文明办主办,成都古琴文化学会承办,成都梓又古琴馆、梓又雅乐团、邛崃北街小学协办的“天府文化• 古琴吟诵”2019成都市传统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第十一场在邛崃北街小学举行。
提到古琴,刻板的映像总认为它应该是束之高阁的,也鲜少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但是近年来,随着口号“文化自信”的提出,古琴不断的走进人们的视野。
而在目前时髦的古装剧、古风小说、古风游戏中,古琴就是承载着其血脉灵魂的关键道具,这些形式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展现了古琴艺术的奇妙感染力及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古琴,无可替代,少了他就少了几分文化沉淀与华夏古意。
此次进校园活动,也是以经典的影视媒体中的古琴片段开头,可以说,大多数喜爱和了解古琴的学生最初都是通过接触一些类似的影视、文学作品中所出现的古琴形象,进而了解并喜爱上古琴的。
成都古琴文化学会赵虹老师通过与北街小学的孩子互动,辨别电视剧中有问题的指法与坐姿,并通过现场演示古琴曲《神人畅》告诉孩子们,弹琴的正确姿势。
《神人畅》是上古神品琴曲,是上古时期仅有的两首以"畅"为题材的古琴曲之一,经过丁承运老师打谱,梓又老师编配,层次分明、句读清晰,老调奏出新韵。
因整曲仅用到一至五弦,便独具淳朴自然艺术风格。由此可佐证此曲为周朝前昔日部落领袖"尧"帝所作。用于祭祀时弹奏,用奇妙琴声感动上天,使天神降临,与人们欢乐歌舞,共庆盛典。琴上十三个徽位的泛音全部都用到了,将古琴音色、音域展现无余。
初到校园,便有同学将古琴称呼为古筝。确实,由于琴自古都是文人自我陶冶的一种雅好,很少在公众场合演奏,所以现代人对它的了解已经十分有限。
而相传筝的前身是瑟,秦时有婉无义者,将瑟传与两个女子,二女要争,引破为二,便取名为“筝”,后弦数越来越多,普遍已改为21根弦,中间有弦码,一弦一音。古琴重内,古筝重技,奏筝悦耳,弄琴静心。为了让小朋友们充分了解琴筝的区别,我们也特别邀请了北街小学的同学带来了古筝名曲《渔舟唱晚》
古琴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而存于历史中的曲子一开始是师徒之间的口传心授,再到后来使用文字的详细记载
到了唐时期,逐步演化成特定符号搭合的减字谱,减字谱沿用千年而未被取代,成为我们先今演奏古琴的基础,此次进校园,赵老师通过《红楼梦》的“天书”将减字谱的看法教给同学们,并现场邀请孩子上台,在老师的帮助下,弹奏了耳熟能详的童曲《卖报歌》
可喜的是,邛崃北小也有习琴的小朋友,她也登台为同龄的小伙伴们带来了一首琴曲吟诵,这首曲子来自语文课本,歌词是自王安石的古诗《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它立在僻静甚至冷清的墙角,冲破严寒静静开放,远远地向世人送去浓郁的幽香,这是绝世之梅,也是高洁之人。
邛崃是四川最早的四大古城之一,也是西汉才女卓文君的故里,司马相如的《凤求凰》最早便是在这里吟唱出,也正因如此,才博得了卓文君的欢心。
此次我们走进邛崃,演奏琴曲《凤求凰》,只为重现古时司马相如的风采,当然,也希望邛崃的孩子们也如同卓文君一样,爱上古琴,更爱上其背后隽永深厚的中国文化。


1楼2019-07-14 13:44回复











    2楼2019-07-14 13:45
    回复
      2025-08-30 13:16:3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3楼2019-07-14 13:4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