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引 九峰真人 文:
【清代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三月初,江宁织造曹寅携同孙凤仪等四个南京文人到杭州拜访文友洪昇,共同游览梅园,当时梅花已尽,桃花盛开,曹寅写下了一首《馒头亭吟》:
五兄驱马观桃花,偶遇梅园水月庵。
仙翁舍寒园凄凉,桑梓残碑斜塘岸。】
文章作者根据曹寅这首诗中的水月庵、馒头亭,就说曹寅引用了红楼梦的典故,从而得出《红楼》在雍正之前的结论。
恐怕这个结论有问题,这只是一个看似有道理的条件,而不是充分必然的理由。而任何一个另外的理由,如果能够合理解释这个现象就能推翻这个结论。
说曹寅为了契合红楼梦把非得把水月亭叫做水月庵,而红楼梦里的水月庵明明是一座庙,一个小亭子怎么能和一座庙相比,是形似还是意同?难道就因为都带有“水月”二字?那水月这个词也太常见了,岂不是凡带有这两个字的都有关系不成?人家本来只是一个小亭子,你曹寅非说是一座庙,如果曹寅这样混用,岂不被人耻笑?那为什么曹寅此诗里称亭为庵?《集韵》解释:圆屋为庵。大概这个亭子形状是圆形的像个小圆屋的样子,故曹寅称之为庵,并且题目《馒头亭吟》,也从侧面说明这个小亭子圆圆的像个馒头。大概本地人都昵称之为馒头亭吧。
本人不知道现在这个亭子还在不在,是不是还是三百多年前的样子。如果还在并且一直是当初建成的样子也不是圆形的,那本人这番讨论承认算是无稽之谈。否则,以上这个解释本人觉得更为合理些。并且也许正像某个吧友说的,这恰恰反证了“寅在红”前,是作为曹寅后人的作者引用了其祖的诗文。
【清代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三月初,江宁织造曹寅携同孙凤仪等四个南京文人到杭州拜访文友洪昇,共同游览梅园,当时梅花已尽,桃花盛开,曹寅写下了一首《馒头亭吟》:
五兄驱马观桃花,偶遇梅园水月庵。
仙翁舍寒园凄凉,桑梓残碑斜塘岸。】
文章作者根据曹寅这首诗中的水月庵、馒头亭,就说曹寅引用了红楼梦的典故,从而得出《红楼》在雍正之前的结论。
恐怕这个结论有问题,这只是一个看似有道理的条件,而不是充分必然的理由。而任何一个另外的理由,如果能够合理解释这个现象就能推翻这个结论。
说曹寅为了契合红楼梦把非得把水月亭叫做水月庵,而红楼梦里的水月庵明明是一座庙,一个小亭子怎么能和一座庙相比,是形似还是意同?难道就因为都带有“水月”二字?那水月这个词也太常见了,岂不是凡带有这两个字的都有关系不成?人家本来只是一个小亭子,你曹寅非说是一座庙,如果曹寅这样混用,岂不被人耻笑?那为什么曹寅此诗里称亭为庵?《集韵》解释:圆屋为庵。大概这个亭子形状是圆形的像个小圆屋的样子,故曹寅称之为庵,并且题目《馒头亭吟》,也从侧面说明这个小亭子圆圆的像个馒头。大概本地人都昵称之为馒头亭吧。
本人不知道现在这个亭子还在不在,是不是还是三百多年前的样子。如果还在并且一直是当初建成的样子也不是圆形的,那本人这番讨论承认算是无稽之谈。否则,以上这个解释本人觉得更为合理些。并且也许正像某个吧友说的,这恰恰反证了“寅在红”前,是作为曹寅后人的作者引用了其祖的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