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先来说说煲耳机在理论层面是怎么实现的,主流说法就是耳机的振膜以及与振膜相关联的动圈结构,其在出厂状态下是比较紧绷的,需要一段时间的使用使其振膜变得松弛有弹性,内部结构通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使其性能更加稳定,从而产生更好的声音。乍听之下似乎挺像那么回事,但这就跟早年盛传的新的手机电池在前三次充电需要充24小时,用电要用到自动关机;新车发动机需要磨合3个月等说法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技术的进步,这些早年的使用习惯慢慢的被证伪或者说其实是没有必要的,也许早年由于装配工艺问题或者技术问题,可能耳机刚出厂和用一段时间之后的声音真的是不一样的,但9012年了,难道真的还有哪家耳机厂商技术不成熟到需要耳机用户自己通过煲机的行为来让耳机达到所谓最佳状态吗?我觉得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这应该是耳机厂商的悲哀。
那么问题又说回煲耳机,为什么这么多人都说耳机煲了之后更好听了呢?我个人认为更多的还是心理层面的因素作祟。我们耳朵的听感是非常主观的,而且受大脑和心理影响非常大(所谓脑放其实真的未必完全是调侃),同一段旋律,在你心理状态不同的时候对你产生的影响可以是完全相反的。那假设我们购买一款耳机,在没听到之前心理期待度是100,当你听到的时候可能实际的声音效果只能达到你预期的60%,此时你会想,可能需要煲机吧,然后煲几个小时之后,你再听的时候,心理认定此款耳机的声音是60+X(X等于你煲机过程中提升的心理期待以及认真聆听找不同的态度),此时多数人都会觉得:煲机是有效的。然后当你以60+X的基础分继续再听这款耳机,会不断地给这款耳机加分,当某一天你找到这款耳机特别适合的音乐的时候,你会由衷的觉得:煲机成功了。
个人认为煲耳机基本就是这么一个过程,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有的人会认为动铁耳机煲了之后也有效果,甚至播放器乃至线材都可以煲机,其实更多的是煲的我们的耳朵和心理。
那么问题又说回煲耳机,为什么这么多人都说耳机煲了之后更好听了呢?我个人认为更多的还是心理层面的因素作祟。我们耳朵的听感是非常主观的,而且受大脑和心理影响非常大(所谓脑放其实真的未必完全是调侃),同一段旋律,在你心理状态不同的时候对你产生的影响可以是完全相反的。那假设我们购买一款耳机,在没听到之前心理期待度是100,当你听到的时候可能实际的声音效果只能达到你预期的60%,此时你会想,可能需要煲机吧,然后煲几个小时之后,你再听的时候,心理认定此款耳机的声音是60+X(X等于你煲机过程中提升的心理期待以及认真聆听找不同的态度),此时多数人都会觉得:煲机是有效的。然后当你以60+X的基础分继续再听这款耳机,会不断地给这款耳机加分,当某一天你找到这款耳机特别适合的音乐的时候,你会由衷的觉得:煲机成功了。
个人认为煲耳机基本就是这么一个过程,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有的人会认为动铁耳机煲了之后也有效果,甚至播放器乃至线材都可以煲机,其实更多的是煲的我们的耳朵和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