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是“大明铁算盘”夏大人。
和历史相像程度:基本相像。
《郑和下西洋》中的夏原吉基本上是一个完美的形象。忠诚、廉洁的夏大人无疑是臣子的典范,尤其是户部臣子的典范。一个伟大的朝代需要一位伟大的财政部长在后方支撑,对于永乐朝的每一件大事,夏大人都是背后的最大功臣。史书中说他“凡中外户口、府库、田赋赢缩之数,各以小简书置怀中,时检阅之”,成祖要抄家,发现“自赐钞外,惟布衣瓦器”,和剧中情况十分相似。
唯一的瑕疵是他致力于反对下西洋,处处和下西洋唱反调,忠于职守,但缺乏经济头脑,没有长远目光。这个本来就无可厚非,因为为国家管“钱袋子”的人自然是越精细越好,而且他指出的下西洋之弊病正是让后人无限遗憾的。编导为了让这个形象变得更完美,居然让他在朱高炽即位后来了个180°大拐弯,成为下西洋的热烈支持者,而且在宣宗即位时主动促成第七次下西洋,无疑是大快人心。这一改变完美地说明了下西洋的正确性。可在历史事实中,他不仅是仁宗一朝的重臣中的重臣,而且首先提出“罢西洋取宝船”的“基本国策”。他从头到尾都是反对派,一直都是。
虽然历史让人失望,但我们还是应该感谢夏大人,虽然反对下西洋,可他却在客观上为下西洋提供了经济支撑,成为下西洋的功臣之一。这才是真正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