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行且思
————《芬兰教育现场》读后感
“课堂上多一份愉悦,老师少一些讲述,可以让学生们学得更好?”听起来不可思议!但是芬兰人找到了答案,蒂莫西·沃克在这本引人入胜的重要著作中让美国的教育工作者明白了如何可以做到像芬兰老师一样。《芬兰教育现场》是一本值得广泛阅读和讨论的书籍。
——托尼·瓦格纳(Tony Wagner)
几年以前的一个春天,我参观过赫尔辛基及周边城市的一些课堂试图发现芬兰教育的秘密。这次的访问让我大开眼界,然而我发现我所寻找的都可以透过阅读蒂莫西·沃克的这本书而获得。感谢蒂莫西的美国视角,把教育、常规、信念和目标区分开来,能够帮助世界各地的老师有意识在自己的课堂上尝试芬兰式教育。我强烈地向所有愿意成为更好的老师的人推荐这本书。
——保罗·索拉兹(Paul Solarz)
习惯性地阅读一本书前,喜欢先看看媒体对它的评价。一看,就被吸引了,之前也读过一本介绍芬兰教育的书《芬兰,全球教育第一的秘密》,于是,再次走进芬兰,走进这个全球教第一的北欧小国,去探寻他们的教育秘密。
文化秘诀助成功
芬兰教育好,很多人会简单以为是因为政府对教育的高投入,然而这并不是本质原因。政策出台的背后是文化的支撑,必须从文化的高度去解读其教育的成功秘诀。芬兰教育文化秘诀是形成了“人是最宝贵的财富”的社会共识,只要有利于提升国民素质的地方,国家都大力投入。因此,芬兰不仅仅把高达12%的政府财政预算用于教育,还大力推进国民阅读,芬兰是世界上图书馆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平均2000人就拥有一个图书馆。
教育是养育人的生命的事业,教育的地位取决于人在社会中的地位。芬兰认为,教育能把人培养成为一个有幸福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人,从而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和发展。受在过去近800年的特定历史基础和宗教文化,芬兰形成了重视学习和教育的文化传统,认为国家力量主要源于有能力的领导者、高素质的公务员和优质教师。正因为对“人”的重视,芬兰把培育人的事业——教育放在最崇高的地位上,全社会形成了尊重教育,尊重知识,尊重教师的良好文化氛围。
最爱学习的芬兰教师是成功的核心因素
芬兰老师爱学习出了名,被称为“最爱学习的动物”。芬兰教师的培训机构主要包括普通大学的继续教育中心、开放新高等教育机构、民间院校,以及其他的教育机构和组织。既有在线的网络培训课程,还有长期的培训课程,大学暑假班开课,最多的就是中小学教师。除了校外培训,学校非常注重教师之间合作与交流,以促进教师整体发展。每所学校的教师每周都有2小时的时间与同事一起研究,包括学校管理、课程开发、学生问题解决等主题。芬兰教师培训,几乎看不到“专家讲座”的方式,而是基于教学实践场所的问题诊断、模拟体验、交流对话、经验分享等形式,实效性非常强。
芬兰的教师职后培训,更加注重学习者的自我学习,培训者只是一个学习推动者,通过要求学习者制定学习计划、阶段性评估、撰写学习日记、同伴交流、读书分享等多种形式,帮助学习者评估自己学习状态和学习水准。这种培训方式,帮助教师从学习者转变为学习推动者,从而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
三芬兰学生:都是宝贝,一个都不能少
芬兰不太注重精英教育,而是把重心放在帮助后进者,“学得快的人可以自己学,学得慢的人更需要帮忙。”于韦斯屈莱大学的Pekka教授展示了两幅图画,生动地说明了芬兰的公平教育观:不同身高的人在围墙外看足球赛,身高的人看得见,而身矮的人看不见。一种方式是,提供相同高度的凳子,让一部分人看得到了,但还是有部分孩子看不见。另一种方式是,根据孩子的身高提供不同高度的凳子,让每一个人都看得到球赛。他们认为,公平不是给孩子提供相同的教育,相同的教育不能降低差异,而是根据孩子的基础和个性提供个别化的教育,以减小差异。对那些学习拔尖、一点就透的学生却甚少关注,甚至压根儿就不鼓励冒尖激进。教学时,只有当所有的同学都学会和掌握了,老师才会继续进行新的课程。对于那些拥有特殊才能和兴趣的孩子,可以选择那些额外加重了数学、运动、英文或者其他科目的学校去读,或者指导和鼓励他们自主地开展更深地学习和研究。对于那些“吃不饱”的学生,教师会允许他们超进度学习,离开班级,在走廊上或学习吧等处自学。在学校,教师们关注最多的是那些后进生、反应慢的学生,甚至是一些家庭有问题的学生。芬兰人认为,如果不这样做,而是放弃这些学生,那么失去了尊严的孩子很可能自暴自弃,甚至走向犯罪。那时社会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芬兰中小学非常注重对学生给予个性化的教育支持,以确保“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根据学生具体情况不同,给予一般性支持、强化性支持和特殊性支持等三个层次的支持。芬兰教育特别强调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所有的教师都被要求接受培训,学习如何诊断学生的学习困难,并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学习风格进行差异化教学。在芬兰小学除了美术、音乐等特殊科目外,其余是全科教学,全科教师往往在数学课、语言课及动手实践课申请配备助教,以对学习困难的孩子及时进行个性化帮助与辅导,特别是分组讨论时,助教的加入有利于讨论的充分进行。当学生出现短暂学习困难时,老师会立即提出矫正计划,在课堂上或是放学后进行个别辅导,费用由政府负担。
四芬兰教学:学会学习比掌握知识更重要
芬兰老师教学目标不是“教授知识”,而是“学会学习”,主要体现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在体验中学习和注重跨学科学习等三方面。
于韦斯屈莱大学的Pekka教授给我们提出一个思考的话题:“谁是学习的控制者?教师,还是学生?”我们毫不犹豫的回答是“学生”,尽管答案很容易得出,但进入芬兰教育现场才真正深刻地感受到这句话的含义。芬兰教师反复强调教育的基础是“信任”,要相信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思考的能力,所以教师要降低对学生的控制,教师的目标和任务是给学习者提供自我思考和自我沉思的空间与方法。
不管是教学,还是回应学生问问题,老师不会直接讲出正确答案,而是给他一个方向和问题,引导他自己去想、去找、去学、去钻。在Maaniitun Koulu小学历史课上,老师请孩子们围绕“中世纪历史”这一主题,分小组研讨,研讨后进行小组交流,形式不限。老师说完后,孩子们迅速地展开研究活动,有两组学生在教室外的过厅里查资料、研讨,准备待交流的PPT;有两组学生在教室内研讨,准备写一篇文章作为交流内容;还有一组学生在教室后面用纸板、排笔、颜料等“做”中世纪的城堡。形式多样,创意无限,深深地感到老师和学生对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应用娴熟,习以为常。
教师采用“进阶式问题”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探究学习,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教师经常会说:“你是如何思考的?”“用你自己的语言把我刚才讲的说出来!”“你对他的观点是如何评价的?”“还有没有其他想法?”于韦斯屈莱大学的教师培训专家Ville 和Anita分别给我们展示了基于对话和交流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组织。他们把这个活动称之为“真心话大冒险”,营造一种开放民主的课堂氛围,确保大家能自由地说出“心里话”。学习者在表述自己的看法时,也在分享其他人的思想观点。这样一个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仿佛不是教师在教学生,而是学生在教教师,学生在教学生,结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实现“教学相长”。教学,不能给学生一个答案,而是帮助学生去寻找答案。“头脑风暴”式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共同探险的过程,充满探寻未知的欲望,充满获得新知的乐趣。
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应以扬弃的态度,批判性的吸收其教育文化和教育智慧,回到自己的教育现场来改进自身的教育行为,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
六14 刘素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