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秉五行之气,而生六藏六府。六藏者,肝、心、心包、脾、肺、肾也,六府者,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六脏六腑,是生十二经。经气内根于脏腑,游溢于经络,外络于肢节。
就人身而言,五行之气,即藏府之气,藏府之气游溢于经脉,是为经气。故藏府之气升,则所应之经,其经气升;藏府之气降,则所应之经,其经气降。藏府之气与经气,原为一气故也。
《四圣心源》的辨证,乃是经气升降的辨证,从其经气之升降,推度藏府、气血、营卫等阴阳之变化。
如:足太阳经行于头,而统营卫。着凉头痛,营束卫气,卫气郁阻,是以足太阳经不得顺降,而逆行于头部,故头痛。
如:手太阴肺经,统卫气,降则顺。着凉了,卫气郁阻,则手太阴之经气不得顺降,是以反逆为上。手太阴经气郁于肺,则胀、咳;手太阴经气郁于鼻,则鼻塞。
如:足太阴脾气湿,传于手太阴,则肺气湿气盛,如若孔窍不阖,内有降路,则不至于生鼻涕。倘若着凉,孔窍不开,而手太阴之经又反逆而上,则足太阴之湿气郁于手太阴不得顺降,必淫蒸于上,是为鼻涕。
如:饮食寒冷,胃阳受损,是以胃阳不济脾之湿,脾湿故足太阴脾不升。脾阳不足,无以化水饮为气,直走于大肠,是以下泄。
上述举例,从头痛之证,知足太阳经不降;从鼻塞之证,知手太阴经不降;从鼻涕之证,知外有孔窍不开,知内有手太阴经不降。从寒泄之证,知足太阴经不升。
足太阳经、手太阴经当降不降,是为逆;足太阴当升不升,是为陷(陷,也是逆的一种表现),故:观其经脉之证(如头痛、鼻塞、鼻涕、寒泄等),而知所犯何经之逆行(如足太阳、手太阴不降,足太阴不升),随证治之,经气冲和,则病解也。亦以上述举例为例:
营束卫气,着凉头痛,故开孔窍,以散寒气,则苏叶、生姜(或葱白、或麻黄)之用也。
手太阴经气郁于肺,则胀、咳,故降肺气之郁升,则陈皮、苦杏仁、细辛、五味子之用也。
手太阴经气郁于鼻,则鼻塞,故降肺气之郁升,则陈皮、苦杏仁、生姜、五味子之用也。
孔窍不开,而手太阴之经又反逆而上,是为鼻涕,故开孔窍、降敛肺气、温中燥湿降里阴。开孔窍,则苏叶、生姜(或葱白、或麻黄)之用也;降敛肺气,陈皮、苦杏仁、五味子之用也。温中、燥湿、降里阴,则炙甘草、干姜、姜半夏、茯苓、泽泻之用也。
上述示法,黄师散见于各病解中。黄师每一个病解中,所阐述的证,以及其原理,是一一对应的。而后之学者应用于实际中,每个个体之证,必与病解中示法之证,两者的范围是不一样的,证之范围不同,则所犯经气之逆不同,何可原方照搬应用?是无效,乃不会用其法之故也。抑或还有很多医者,自认为黄师之立法方药无效,学其原理,而立法方药则基本脱离黄师之规,也是不可取的。
故用《四圣心源》之法之方,当据每个个体之证之不同,立法组合,必为神效。如真无效,黄师何敢出“自负天下无双”之言。彭子益高度评价黄元御:中医的真理,到了唐朝以后,杂乱沦亡,至于今日,就如黄帝岐伯越人仲景四位圣人修造的一座精致楼阁,唐朝以后,完全倒了。历代医学名家著书立说,总想将这已倒的精致楼阁建立起来,恢复原状。哪知道这些名家都不知道这楼阁的基础在哪里、中柱在哪里、正梁在哪里、与那门窗户壁在哪里,益翻益乱,总建立恢复不起来。这是想建立恢复的人,不知道头绪的缘故。惟有前清黄坤载先生所著医书八种,将黄帝岐伯越人仲景四圣的医理,明明白白的揭出来。能将晦涩难懂的古中医原理,重新理出头绪来,编辑成书,这是需要何等的功力才行啊,所以,看了《四圣心源》,浅尝辄止、不去深究的态度,无疑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