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集)
马宁远的表现也可看出马宁远是干吏,能干事,敢干事(也为后来毁堤淹田埋下了伏笔);灾民跟着马宁远到了总督衙门,何明显支持改稻为桑的,要求先抓人。胡宗宪看到这些人在大门口跪着(没有反意),就说我们走后门,马宁远马上一愣,意识到事情不对。杨金水坐的轿子,不愿意跟着他们,同时也表现出了不满。胡宗宪这时明显有了自己的态度,他为什么不给灾民们讲话呢?虽然释放了灾民,并且打开了闸口放水,如果胡宗宪或官员出面与灾民对话势必牵扯到要回答改稻为桑执行不执行的问题,这个表态不好表,所以这事是只做不说比较好。
进去之后,马宁远首先发难,而胡宗宪却不表态,应该是想看一看每个人的态度,有一句话叫阖而捭之以求其利就是这意思。这时候郑就只能开口说话了,他说话首先就给这个事定了调子,改稻为桑是国策,谁阻碍执行就追究谁的责任。而后何茂才就跟着这个调子继续逼迫谭伦站出来说话。胡宗宪这时候开口了,说兵是我让调的(如果他不这么说,马上就要查办谭纶,和裕王集团就彻底决裂,也算是留个退路)。然后来了个釜底抽薪说粮食的筹备的问题,然后把粮食储备没有到位的后果说的非常严重,会出反民,到时候不是我一个人头能说得过去的。(改稻为桑做不好是撤职,反民是掉脑袋),然后说了决策,马上放人,开闸放水(从根本上解决了此次危机),大家就不好反对什么了。这时候杨金水站出来了,逼迫胡宗宪把完成不了30万匹丝绸的责任承担过去,上书给皇帝和内阁解释。
写了奏折怎么递给内阁,胡宗宪明显考虑过的,直接递给了内阁值房这样就不怕通政使驳回。
严世蕃看了以后勃然大怒,因为这触动了他们的利益(必须当地大户低价收购稻田),在严嵩面前说胡宗宪的坏话,应该是想着让严嵩对胡宗宪产生看法撤掉胡宗宪的官,安排上自己的人来接手,方便行事。严嵩一句话点破胡宗宪这么做也是为了他严嵩,不能让严世蕃搞乱了浙江,搞乱了浙江对于严嵩集团是非常危险的;还说皇上去裕王府看孙子,也就说裕王地位今非昔比。
高拱怕严嵩他们把奏章淹了,徐阶水平更高知道奏章没法淹,但是严嵩水平更高,让吕芳在裕王府把奏折递给皇帝(也说明严嵩集团和吕芳的关系非同寻常),让皇帝现场发话,皇上明显看出了他们的小九九根本不说话,把皮球又踢给了内阁(罗龙文也看出了其中的门道)。
世子带冠这个事情也看出,冯保被吕芳说服是心服口服,确实塌下身子,压制住自己的欲望,低调做人了。
2B铅笔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马宁远的表现也可看出马宁远是干吏,能干事,敢干事(也为后来毁堤淹田埋下了伏笔);灾民跟着马宁远到了总督衙门,何明显支持改稻为桑的,要求先抓人。胡宗宪看到这些人在大门口跪着(没有反意),就说我们走后门,马宁远马上一愣,意识到事情不对。杨金水坐的轿子,不愿意跟着他们,同时也表现出了不满。胡宗宪这时明显有了自己的态度,他为什么不给灾民们讲话呢?虽然释放了灾民,并且打开了闸口放水,如果胡宗宪或官员出面与灾民对话势必牵扯到要回答改稻为桑执行不执行的问题,这个表态不好表,所以这事是只做不说比较好。
进去之后,马宁远首先发难,而胡宗宪却不表态,应该是想看一看每个人的态度,有一句话叫阖而捭之以求其利就是这意思。这时候郑就只能开口说话了,他说话首先就给这个事定了调子,改稻为桑是国策,谁阻碍执行就追究谁的责任。而后何茂才就跟着这个调子继续逼迫谭伦站出来说话。胡宗宪这时候开口了,说兵是我让调的(如果他不这么说,马上就要查办谭纶,和裕王集团就彻底决裂,也算是留个退路)。然后来了个釜底抽薪说粮食的筹备的问题,然后把粮食储备没有到位的后果说的非常严重,会出反民,到时候不是我一个人头能说得过去的。(改稻为桑做不好是撤职,反民是掉脑袋),然后说了决策,马上放人,开闸放水(从根本上解决了此次危机),大家就不好反对什么了。这时候杨金水站出来了,逼迫胡宗宪把完成不了30万匹丝绸的责任承担过去,上书给皇帝和内阁解释。
写了奏折怎么递给内阁,胡宗宪明显考虑过的,直接递给了内阁值房这样就不怕通政使驳回。
严世蕃看了以后勃然大怒,因为这触动了他们的利益(必须当地大户低价收购稻田),在严嵩面前说胡宗宪的坏话,应该是想着让严嵩对胡宗宪产生看法撤掉胡宗宪的官,安排上自己的人来接手,方便行事。严嵩一句话点破胡宗宪这么做也是为了他严嵩,不能让严世蕃搞乱了浙江,搞乱了浙江对于严嵩集团是非常危险的;还说皇上去裕王府看孙子,也就说裕王地位今非昔比。
高拱怕严嵩他们把奏章淹了,徐阶水平更高知道奏章没法淹,但是严嵩水平更高,让吕芳在裕王府把奏折递给皇帝(也说明严嵩集团和吕芳的关系非同寻常),让皇帝现场发话,皇上明显看出了他们的小九九根本不说话,把皮球又踢给了内阁(罗龙文也看出了其中的门道)。
世子带冠这个事情也看出,冯保被吕芳说服是心服口服,确实塌下身子,压制住自己的欲望,低调做人了。
2B铅笔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