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老家 “出门”并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走出家门的意思,这也许是莱阳特有的专用名词之一,其实际是走亲戚,是看望姥姥姥爷、姑、舅、姨乃至姑奶、姨奶等长辈一年一度必有的活动,也是老祖宗留下来的重要的规矩(习俗)之一。“出门”正常是从正月初三开始。
小的时候,从正月初三之后,经常看到六七十岁的老头子,背着竹篓子或者手工编织的提蓝,悠悠地步行在乡村土路上,路上碰上个熟人,“二大爷,这是要去哪里?” “玉泉庄还有个八十五的老姑夫,今天去看看!” “哪个玉?”(哪个玉泉庄?) “西玉”(玉泉庄分东西两个,二大爷要去的是西玉泉庄)
在习俗过年里已经说过,老家的规矩比较多,这项习俗也是有很多讲究的。
首先,正月去“出门”必须在上午12点之前到,绝对不允许吃过午饭之后下午去。在最早的时候,如果下午到,主人会很生气,轻则不接待,重则,如果老家脾气大的话,可能把你给打出去!
第二,“出门”是有先后顺序的,规矩是“先看姑,后看舅,丈人丈母拉腚后(拉腚后的意思是放在最末尾)”。所以莱阳的老丈人地位最起码在以前不是重要位置,不像其他有些地方,大年初二就去看老丈人!
第三,“出门”最好一定要在这些长辈家里吃顿饭,否则的话,就有瞧不起长辈的意思!是一件失礼的事!有一次我过年回老家,还是年前,因为比较匆忙,加上出租车司机比较着急,我只是把看望姨夫的东西顺道送到姨夫家里(他家正好在路边)而没有让媳妇和孩子一块进去,导致我姨夫非常的不高兴!
第四,如果连续几年不去“出门”,就意味着这门亲戚不来往了!也叫“断亲”了。
其实, “出门”这项习俗非常有存在的必要性,这应该是山东礼仪之邦多年来的文化沉淀之一,是一项必要的加强亲情联系形式。如今生活在东北,这边好像就没有这样的风俗。只是过年放假的时候去几个平时关系比较近的亲戚家走一走,其他的亲戚很少联系,以致于我根本不认识舅丈人长得什么样,他的表兄表弟是干啥的,一概不清楚。
小时候,我最喜欢“出门”,那时候我姑和姨还都没有出嫁,我要“出”的“门”只有我姥爷一家。从初二的晚上我就开始异常兴奋,直到半宿也睡不着。初早上,母亲轻轻一招呼我便似换了一个人似地,一咕噜地爬起来,三口两口地吃完早饭,背上母亲给我准备的用饽饽、桃酥或都饼干填满的竹篓子,高高兴兴地踏上去姥爷的征程。到了姥爷家,先向姥爷问声过年好,然后乐哈哈地接过姥爷给我的一块或者五毛的压岁钱,感觉那时候挺傻地,连声谢谢也不说。其实那时候日子过得都挺不容易,压岁钱也是姥爷好不容易从嘴里省出来的。这时候高兴的一天便正式开始了。在姥爷家我是比较受欢迎的,那时三姨也只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小姑娘,她待我这个小外甥也是格外地好,像模像样地照顾我这个小淘气,从来不因为我的任性或者无礼而生气。我可以在姥爷家呆好几天,舅和姨也是天天好吃好喝地侍候着我。这也是我一年来少有的快乐时光之一。
一般情况下,出嫁年头稍多点的女性只有在家侍候客人的份,她们在侍侯完客人之后,有一件比较高兴的事,便是看“醉汉”。老家有句话叫“哈(喝)酒望(喜的意思)人醉”,主人待客之道也是劝你多喝点,所以每到正月“出站”期间总能看到一身土一身雪的醉汉,更有甚者个别酒后骑自行车的脸上被摔得鲜血淋漓!
“出门”一直可以持续到正月十四,对一我们这样亲戚少的,出门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但是对于亲戚多的倒是一种负担,因为所有的亲戚必须走到,否则便是失礼。于是有哥俩地,便商量好,今年你往东往北走,去大姨三姑家,我往西往南走,去大舅二姑家。
正月十六,一年一度的快乐时光也便结束了,我不得不踏进那对于我这样不爱学习的孩子来说是万分不愿意而又不得不面对的学校了!
小的时候,从正月初三之后,经常看到六七十岁的老头子,背着竹篓子或者手工编织的提蓝,悠悠地步行在乡村土路上,路上碰上个熟人,“二大爷,这是要去哪里?” “玉泉庄还有个八十五的老姑夫,今天去看看!” “哪个玉?”(哪个玉泉庄?) “西玉”(玉泉庄分东西两个,二大爷要去的是西玉泉庄)
在习俗过年里已经说过,老家的规矩比较多,这项习俗也是有很多讲究的。
首先,正月去“出门”必须在上午12点之前到,绝对不允许吃过午饭之后下午去。在最早的时候,如果下午到,主人会很生气,轻则不接待,重则,如果老家脾气大的话,可能把你给打出去!
第二,“出门”是有先后顺序的,规矩是“先看姑,后看舅,丈人丈母拉腚后(拉腚后的意思是放在最末尾)”。所以莱阳的老丈人地位最起码在以前不是重要位置,不像其他有些地方,大年初二就去看老丈人!
第三,“出门”最好一定要在这些长辈家里吃顿饭,否则的话,就有瞧不起长辈的意思!是一件失礼的事!有一次我过年回老家,还是年前,因为比较匆忙,加上出租车司机比较着急,我只是把看望姨夫的东西顺道送到姨夫家里(他家正好在路边)而没有让媳妇和孩子一块进去,导致我姨夫非常的不高兴!
第四,如果连续几年不去“出门”,就意味着这门亲戚不来往了!也叫“断亲”了。
其实, “出门”这项习俗非常有存在的必要性,这应该是山东礼仪之邦多年来的文化沉淀之一,是一项必要的加强亲情联系形式。如今生活在东北,这边好像就没有这样的风俗。只是过年放假的时候去几个平时关系比较近的亲戚家走一走,其他的亲戚很少联系,以致于我根本不认识舅丈人长得什么样,他的表兄表弟是干啥的,一概不清楚。
小时候,我最喜欢“出门”,那时候我姑和姨还都没有出嫁,我要“出”的“门”只有我姥爷一家。从初二的晚上我就开始异常兴奋,直到半宿也睡不着。初早上,母亲轻轻一招呼我便似换了一个人似地,一咕噜地爬起来,三口两口地吃完早饭,背上母亲给我准备的用饽饽、桃酥或都饼干填满的竹篓子,高高兴兴地踏上去姥爷的征程。到了姥爷家,先向姥爷问声过年好,然后乐哈哈地接过姥爷给我的一块或者五毛的压岁钱,感觉那时候挺傻地,连声谢谢也不说。其实那时候日子过得都挺不容易,压岁钱也是姥爷好不容易从嘴里省出来的。这时候高兴的一天便正式开始了。在姥爷家我是比较受欢迎的,那时三姨也只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小姑娘,她待我这个小外甥也是格外地好,像模像样地照顾我这个小淘气,从来不因为我的任性或者无礼而生气。我可以在姥爷家呆好几天,舅和姨也是天天好吃好喝地侍候着我。这也是我一年来少有的快乐时光之一。
一般情况下,出嫁年头稍多点的女性只有在家侍候客人的份,她们在侍侯完客人之后,有一件比较高兴的事,便是看“醉汉”。老家有句话叫“哈(喝)酒望(喜的意思)人醉”,主人待客之道也是劝你多喝点,所以每到正月“出站”期间总能看到一身土一身雪的醉汉,更有甚者个别酒后骑自行车的脸上被摔得鲜血淋漓!
“出门”一直可以持续到正月十四,对一我们这样亲戚少的,出门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但是对于亲戚多的倒是一种负担,因为所有的亲戚必须走到,否则便是失礼。于是有哥俩地,便商量好,今年你往东往北走,去大姨三姑家,我往西往南走,去大舅二姑家。
正月十六,一年一度的快乐时光也便结束了,我不得不踏进那对于我这样不爱学习的孩子来说是万分不愿意而又不得不面对的学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