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凤凰于飞,两心相仪。有诗相和,有歌相应

说到成都古琴文化的故事,永远也离不开司马相如和卓文君。

期初一曲《凤求凰》惊艳四座,也让文君夜奔私会。二人抚琴以歌,当泸沽酒。而后相如《子虚》得赏,传书无“亿”。卓文君《白头》决绝,芳时曾歇。相如被文君的才华所感动,也为自己的行为所愧悔。最终偕老林下,传为一段佳话。

而今天,成都古琴文化学会的老师们就以次为背景,带来了一首琴歌合奏《凤求凰》
舞袖歌鬟簇画堂,就中偏是展家娘。待道无情还有思。恰似,昆山日暖凤求凰。
如果说《凤求凰》是闺中男女的情话轶事,那么《出塞》便是戍边汉子的豪情壮歌。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玄甲血色,旧戟沉霜。雁门月照,寒鸦归藏。战鼓擂擂,白骨新壤......今日回首,却早已不见飞将军的身影,何人挡策马胡奴,何人护山河无恙?在成都古琴文化学会的两位小会员和梓又雅乐团配乐老师的演绎下,将意态雄健,情思悱恻戍边生活展现在人们眼前,循环往复,百听不厌也。

接下来,四川音乐学院民乐系教授、成都古琴文化学会会长戴茹老师为奥林小学的小朋友们带来了古琴小课堂:
“士无故不撤琴瑟”对于古人来说,古琴是承载精神品德,抒发情趣志气的物品。
它真正的名字叫做瑶琴和七弦琴。人们之所以称她为古琴,那是她穿越了三千多年历史的风云,那是她见证了斗转星移的沧桑。

海棠风信,陌上吹尘,倚窗听琴又几人
古琴之古,那是因为春秋的烽烟、战国的铁蹄也不能将她粉碎,那是因为大汉的哀歌、唐宋的血泪也无法将她淹没。
而古琴流传至今,进入了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在如此环境中,希望小朋友的心中能种下对传统文化爱的种子,去倾听,去记载,去传播。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若是开场的《凤求凰》小朋友还不是太懂其中包含的炽烈爱意,那么这首古琴吟诵《石灰吟》便以浅显易懂的方式将不避千难万险,勇于自我牺牲,保持忠诚清白品格的精神告诉给小朋友。

这首于谦十二岁所作《石灰吟》,通过以物比人,把物的性格和人的性格熔铸成一体。言在物,而意在人,不言人而人在其中,似呼之即出。风格豪迈,气势坦荡、铿锵有力。
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此情此景中,戴茹老师的古琴独奏《桃李园序》也特别应景。小朋友们欢聚一堂,聆琴而歌,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喜不自胜,况琴曲悠扬,如饮甘醴,时值佳辰,行乐之具也。
古琴,它的故事斑驳,它的韵味沉静,它用一个小小的木匣子,就收纳了那些消失在远古的背影,召回了那些飘散在云天的游魂。
我们今天讲述着古琴的故事,也希望这些孩子们长大能传述后人,代代皆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