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离开老家已经将近三十年了。闲暇时经常回忆起在老家生活时的点点滴滴,没事的时候,把这些东西写下来,供自己回味,也可以让外乡人了解一下老家,算是自己的对老家的一点心意!
我的老家在咱们山东莱阳县姜疃镇西马家庄,原来叫西马家泊,老人们为了与现在团旺镇的马家泊相互区别,把她叫做东北马家泊,团旺镇的叫做西南马家泊。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为了相互区别,改现名为西马家庄。
记忆中最值得留回味的就是过年了!
老家过年讲究比较多,稍有不慎就可能犯了忌讳,招来大人的一顿呵斥,不过一般情况下过年不会挨打!毕竟是过年,弄得小孩大哭小嚎的也不吉利!
过年应该从腊月二十三的小年开始算起!过了小年,年味就越来越浓了。记得家乡流行这样一句话,“过了冬,松一松,过腊八,老爹也不怕,过了小年再不放假就砍老师两小铁锨儿!”所以学生放寒假(也叫年假)也一般也是从小年开始,过了正月十五结束!
家乡的小年和别的地方大同小异,感觉没什么太特别的,特点也就是晚上吃顿饺子。父亲在祖宗牌位前、院子内南侧墙跟下正中央各摆上两小碗饺子,然后点上根蜡烛、香炉里贡上一柱(三支)香;在吃饺子前,父亲先在祖宗牌位前、正房门、院门(也叫街门)、南侧墙跟燃香的位置点各点一张烧纸,再在祖宗牌位前磕三个头,然后盛碗饺子汤在每处烧纸的地方很虔诚地站好,弯腰躬身倒一点饺子汤,名为浇点浇点(可能是取祭奠的意思)。估计应该是用酒来洒祭,只是因为家庭条件所限,不舍得用酒吧。
小年之后,母亲和其他农妇一样便开始准备年货,主要有蒸馒头(家乡叫蒸饽饽)、熬冻、做豆腐(家乡管“做”一般情况下叫“揍”,所以叫揍豆腐)、炸果子(就是和好的软面做成各种形状用热油炸熟)、做豆饽饽等等。
家乡的饽饽很有特点,过年的饽饽和其他节日以及有喜事的饽饽略有不同。相同之处是个头都比较大,每个饽饽基本都在一斤以上,不同之处是不同节日的形状不同,过年的时候一般在馒里边夹一点红糖。根据形状和作用的不同,饽饽一般有岁饽饽、枣鼻子、长岁、碌碡、神虫、桃等等。枣鼻子就是把面团表面均匀地挑起一个个拱形,中间放上切好的条形枣块!记得有一次在超市里的看到过! 嫁娶喜事有
小时候到蒸饽饽的时节,我就天天跟在母亲的屁股后头,蒸饽饽一下子要蒸好多,左邻右舍的婶婶伯母们往往是合在一起做,今天在他家明天去他家,近水楼台先得月,馒头蒸熟后,总是能先吃上一块!那时候由于物资匮乏,能够美美地吃上一顿馒头就是最好的生活了!所以准备年货的那几天就是我们这些小馋猫们最快乐的时光了。
熬冻的材料比较多,通常都是熬皮冻,条件好一些的也熬猪蹄冻、猪头冻等等,冻熬好后,醮上一点蒜酱,就着馒头,那滋味别提有多美了!
三十上午家家户户开始贴对联,老家的对联有上下联横批,横批下贴有五颜六色的挂签,挂签就像小型的剪纸,应该是用刻刀刻出来的,上有不同镂空的图案和字样。家里的灶口、水瓮、粮囤、猪圈、粮缸(瓮)也都贴上火光入地、川流不息、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等吉祥话语。
正式过年是从年三十下午迎神开始。迎神有一个小仪式,有的是拿一挂鞭或者拿几个炮仗到祖坟点上,之后喊一声回家过年了。有的是在村口路边,也是点一挂鞭或者几个炮仗。
迎神之后就是正里把经的开始过年了。迎神之前大人便开始重复这几天来已经叮嘱了好多次的话语,要说吉祥话,不能随便乱说。如:灯被风刮灭了(老家通常说灯刮死了),不能说死了,要说“紫了”;饺子煮烂了,不能说烂了,要说挣了!等等。
再早之前老家过年与全国各地一样,要守岁。那时候没有电灯,家家都是点煤油灯,门口挂着纸糊的灯笼。整个村落呈现出一片节日欢乐气息。
等到晚上十二点左右,各家各户开始燃放鞭炮,老家称称“发子”,此起彼伏的鞭炮声,空间中弥漫着的硝烟味,越发哄托出过年特有的节日气息。这时候最忙的是半大的小男孩,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让母亲早点煮饺子,发子。因为自家发子之后,可以去爷爷奶奶家或者同宗比较近的叔叔伯伯家帮他们放鞭炮。鞭炮那时候是不可多得的奢侈品,只有过年或者盖房子上梁的时候才有。放完鞭炮后,我们小孩子便在燃放后的纸屑中寻找尚未爆炸的鞭炮,通过用锤子砸、或者再用锥子钻孔插入药捻进行二次燃放。
大年初一起床后还要再放一挂鞭炮,这时候我一改懒遢遢的习惯,起得特别早,这时候母亲已经开始包早上吃的饺子,我便积极穿衣下床,争着抢着把鞭炮放完。
早上吃完早饭后,我便急不可耐地穿上一年中难得的新衣,从头到脚衣帽鞋袜崭新的一套,到三十晚上尚未去过的同宗比较近的长辈家里拜年,长辈们也拿出各种花花绿绿的糖果、花生、瓜子给我们往衣兜里装,我们一边口头上假装的说“不要”“不要”,一边乐呵呵地可着长辈们把糖果装进我们的衣兜里。
初一的早上,特别热闹,大人小孩都换上难得的节日新装走上街头,小孩兜里往往会有三毛两毛的压岁钱,(超过一块的早就被父母“保管”了)。头脑精明的小商小贩也趁着这机会有的举着糖球(糖葫芦)杆上边扎满了红红的糖球,满大街的叫卖;有的拿着各种各样的小玩具弄的咯咯响,引诱着好奇的小孩;这时候有的老人经不住小孩子的死缠乱磨,便拿出平日里从嘴里省下的几个钱,满足小孩那微小但又强烈的心愿。虚荣心得到满足的小孩子便兴高采烈地拿着新玩具到处显摆,满满的获得感、自豪感。
初二下午,举行过年的最后一个仪式——送年。
送年也是吃饺子。母亲包饺子时,父亲便开始打扫院子,把过年燃放鞭炮的纸屑收集起来,点着。吃完饺子之后,父亲便带领我们拿着鞭炮带着香,来到村口,和同宗特别近的堂叔堂伯们一起,一挂一挂地燃放起鞭炮。母亲和婶婶们也放下一年的劳累,来观看这送年的盛景。这时候家族比较兴旺的几个宗族,便显出了大家族的气势,燃放的鞭炮特别多。有的家族甚至相互攀比起来,几个愿意斗气的,甚至拿出准备正月十五燃放的鞭炮来充面子。
鞭炮燃放完之后,辈份最高的长辈便带领儿孙侄子侄孙开始对着祖坟的方向磕头送神。
到此为止,年基本上是过完了。
从正月初三开始,开始进行一年一度的另一项重要活动——走亲戚!
我的老家在咱们山东莱阳县姜疃镇西马家庄,原来叫西马家泊,老人们为了与现在团旺镇的马家泊相互区别,把她叫做东北马家泊,团旺镇的叫做西南马家泊。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为了相互区别,改现名为西马家庄。
记忆中最值得留回味的就是过年了!
老家过年讲究比较多,稍有不慎就可能犯了忌讳,招来大人的一顿呵斥,不过一般情况下过年不会挨打!毕竟是过年,弄得小孩大哭小嚎的也不吉利!
过年应该从腊月二十三的小年开始算起!过了小年,年味就越来越浓了。记得家乡流行这样一句话,“过了冬,松一松,过腊八,老爹也不怕,过了小年再不放假就砍老师两小铁锨儿!”所以学生放寒假(也叫年假)也一般也是从小年开始,过了正月十五结束!
家乡的小年和别的地方大同小异,感觉没什么太特别的,特点也就是晚上吃顿饺子。父亲在祖宗牌位前、院子内南侧墙跟下正中央各摆上两小碗饺子,然后点上根蜡烛、香炉里贡上一柱(三支)香;在吃饺子前,父亲先在祖宗牌位前、正房门、院门(也叫街门)、南侧墙跟燃香的位置点各点一张烧纸,再在祖宗牌位前磕三个头,然后盛碗饺子汤在每处烧纸的地方很虔诚地站好,弯腰躬身倒一点饺子汤,名为浇点浇点(可能是取祭奠的意思)。估计应该是用酒来洒祭,只是因为家庭条件所限,不舍得用酒吧。
小年之后,母亲和其他农妇一样便开始准备年货,主要有蒸馒头(家乡叫蒸饽饽)、熬冻、做豆腐(家乡管“做”一般情况下叫“揍”,所以叫揍豆腐)、炸果子(就是和好的软面做成各种形状用热油炸熟)、做豆饽饽等等。
家乡的饽饽很有特点,过年的饽饽和其他节日以及有喜事的饽饽略有不同。相同之处是个头都比较大,每个饽饽基本都在一斤以上,不同之处是不同节日的形状不同,过年的时候一般在馒里边夹一点红糖。根据形状和作用的不同,饽饽一般有岁饽饽、枣鼻子、长岁、碌碡、神虫、桃等等。枣鼻子就是把面团表面均匀地挑起一个个拱形,中间放上切好的条形枣块!记得有一次在超市里的看到过! 嫁娶喜事有
小时候到蒸饽饽的时节,我就天天跟在母亲的屁股后头,蒸饽饽一下子要蒸好多,左邻右舍的婶婶伯母们往往是合在一起做,今天在他家明天去他家,近水楼台先得月,馒头蒸熟后,总是能先吃上一块!那时候由于物资匮乏,能够美美地吃上一顿馒头就是最好的生活了!所以准备年货的那几天就是我们这些小馋猫们最快乐的时光了。
熬冻的材料比较多,通常都是熬皮冻,条件好一些的也熬猪蹄冻、猪头冻等等,冻熬好后,醮上一点蒜酱,就着馒头,那滋味别提有多美了!
三十上午家家户户开始贴对联,老家的对联有上下联横批,横批下贴有五颜六色的挂签,挂签就像小型的剪纸,应该是用刻刀刻出来的,上有不同镂空的图案和字样。家里的灶口、水瓮、粮囤、猪圈、粮缸(瓮)也都贴上火光入地、川流不息、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等吉祥话语。
正式过年是从年三十下午迎神开始。迎神有一个小仪式,有的是拿一挂鞭或者拿几个炮仗到祖坟点上,之后喊一声回家过年了。有的是在村口路边,也是点一挂鞭或者几个炮仗。
迎神之后就是正里把经的开始过年了。迎神之前大人便开始重复这几天来已经叮嘱了好多次的话语,要说吉祥话,不能随便乱说。如:灯被风刮灭了(老家通常说灯刮死了),不能说死了,要说“紫了”;饺子煮烂了,不能说烂了,要说挣了!等等。
再早之前老家过年与全国各地一样,要守岁。那时候没有电灯,家家都是点煤油灯,门口挂着纸糊的灯笼。整个村落呈现出一片节日欢乐气息。
等到晚上十二点左右,各家各户开始燃放鞭炮,老家称称“发子”,此起彼伏的鞭炮声,空间中弥漫着的硝烟味,越发哄托出过年特有的节日气息。这时候最忙的是半大的小男孩,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让母亲早点煮饺子,发子。因为自家发子之后,可以去爷爷奶奶家或者同宗比较近的叔叔伯伯家帮他们放鞭炮。鞭炮那时候是不可多得的奢侈品,只有过年或者盖房子上梁的时候才有。放完鞭炮后,我们小孩子便在燃放后的纸屑中寻找尚未爆炸的鞭炮,通过用锤子砸、或者再用锥子钻孔插入药捻进行二次燃放。
大年初一起床后还要再放一挂鞭炮,这时候我一改懒遢遢的习惯,起得特别早,这时候母亲已经开始包早上吃的饺子,我便积极穿衣下床,争着抢着把鞭炮放完。
早上吃完早饭后,我便急不可耐地穿上一年中难得的新衣,从头到脚衣帽鞋袜崭新的一套,到三十晚上尚未去过的同宗比较近的长辈家里拜年,长辈们也拿出各种花花绿绿的糖果、花生、瓜子给我们往衣兜里装,我们一边口头上假装的说“不要”“不要”,一边乐呵呵地可着长辈们把糖果装进我们的衣兜里。
初一的早上,特别热闹,大人小孩都换上难得的节日新装走上街头,小孩兜里往往会有三毛两毛的压岁钱,(超过一块的早就被父母“保管”了)。头脑精明的小商小贩也趁着这机会有的举着糖球(糖葫芦)杆上边扎满了红红的糖球,满大街的叫卖;有的拿着各种各样的小玩具弄的咯咯响,引诱着好奇的小孩;这时候有的老人经不住小孩子的死缠乱磨,便拿出平日里从嘴里省下的几个钱,满足小孩那微小但又强烈的心愿。虚荣心得到满足的小孩子便兴高采烈地拿着新玩具到处显摆,满满的获得感、自豪感。
初二下午,举行过年的最后一个仪式——送年。
送年也是吃饺子。母亲包饺子时,父亲便开始打扫院子,把过年燃放鞭炮的纸屑收集起来,点着。吃完饺子之后,父亲便带领我们拿着鞭炮带着香,来到村口,和同宗特别近的堂叔堂伯们一起,一挂一挂地燃放起鞭炮。母亲和婶婶们也放下一年的劳累,来观看这送年的盛景。这时候家族比较兴旺的几个宗族,便显出了大家族的气势,燃放的鞭炮特别多。有的家族甚至相互攀比起来,几个愿意斗气的,甚至拿出准备正月十五燃放的鞭炮来充面子。
鞭炮燃放完之后,辈份最高的长辈便带领儿孙侄子侄孙开始对着祖坟的方向磕头送神。
到此为止,年基本上是过完了。
从正月初三开始,开始进行一年一度的另一项重要活动——走亲戚!









一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