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的泡馍馆实在是多极了,在西安几乎没有一条街可以不开上一家泡馍馆。家家都在店里悬上一幅“奉志仁至慈真主之命”,柜台里摆几样家常的凉菜,备几种常喝的啤酒,再有一大桶清凉的酸梅汤,这生意就绝不会差了。
对一个老陕来说,进到这样一家店里,要一盘凉菜,倒上一杯汉斯干啤,等到店伙计端一碗泡馍出来大声地叫到你的号的时候,剩下的就是享受片刻快意而又滋味满足的人生了。这泡馍的做法讲究但不复杂,要诀是须得炖出香烂的牛羊肉,熬出清丽的肉汤。馍也是关键,这馍叫做“托托馍”,烙的七分熟,不能软不能散,掰出的馍粒要粒粒含筋,这就算是很地道了。掰好的馍粒上铺一层粉丝,盖几片炖好的牛肉或羊肉,然后下锅慢煮,这火候可正是考验厨子的功夫,时间短了不入滋味,时间久了可又煮成了一锅肉粥。起锅也是手艺活,盛在碗里的泡馍须得和下锅前一般模样,要是把肉片垫在了碗底,或者把粉丝搅扰的乱七八糟,那可就扫了吃家的食欲,厨子就得闭门好好练练了。
不光厨子要有手艺,吃家也得懂点门道才行。吃泡馍绝不能用勺子舀,也不可用筷子搅,须得沿着碗边一圈一圈,一点一点的往嘴里“扒拉”,这还有个专门的名字叫做“蚕食法”,非如此不能吃出泡馍的滋味儿来。要是抄起筷子就在碗里一通搅和,真气随着热气一齐外泄,肉片连同粉丝满碗狼藉,那就是型散神也散了。一边蚕食着,一边剥两颗甜脆的糖蒜,再喝一口飘着香菜的清汤,嘿嘿,说这是片刻快意而又滋味满足的人生,那真是绝无虚言也,要不然苏东坡怎么会说“陇馔有熊蜡,秦烹唯羊羹”呢,一千年前的这个馋嘴诗人倒真是很会吃,一口就相中了这个后来的“天下第一碗”。
其实西安的泡馍中,还有一种足可与牛羊肉泡馍分庭抗礼,双峰并峙,此之所谓葫芦头泡馍也。只不过老陕图省事就简称葫芦头,把“泡馍”的名号专供给牛羊肉泡馍了。这葫芦头的馆子在西安的大街小巷也是随处可见,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凡有老陕处,皆有葫芦头也。据说一千多年前的葫芦头叫做“煎白肠”,药王孙思邈在长安跑街,尝了这煎白肠,觉得滋味普通,便把药葫芦里的配方传给店家。店家根据配方改良了煎白肠,立刻就变的好吃的不得了,声名远播,生意兴隆。于是店家感激药王,便在店门挑起一只葫芦,煎白肠也改名做葫芦头了。所以在西安,每一家葫芦头,那可都是一座药王庙啊。只不过现在没人再在门口挑葫芦,若是挑一副酒帘再挂一只葫芦,那就不是葫芦头,而是快活林了。
这葫芦头的滋味与泡馍可是大不一样,泡馍是香,葫芦头则是鲜。汤是用排骨和肥鸡炖出来的高汤,馍可以就是普通的烧饼,掰成大块放在碗里,切几片精肠,扯一把粉丝,放两只鹌鹑蛋,撒些木耳黄花菜。厨子把高汤浇在馍上,再倒出,反复几次,将馍润透,最后把高汤盛在碗里,滴几滴红红的辣子油,再撒一把葱末就可以端出来了。配一碟泡菜,你就大口大口的吃吧,啥也别想,先过足眼下这一碗的瘾再说。如果说泡馍是要小口的品滋味,那葫芦头就必须得大快朵颐,非大口不能吃出境界,非大口不能吃出精神。风卷残云摧枯拉朽的过完这一碗瘾,这一整天你都身心畅快,一整天都有劲头。
有鉴于泡馍和葫芦头在西安小吃界不可撼动的地位,两峰对峙,又彼此惺惺相惜,所以我曾将其比作诗家李杜。泡馍滋味醇厚,回味悠长,好比老杜,葫芦头吃起来酣畅淋漓,快意洒脱,而且极品葫芦头汤色鲜白,则好比李白。时不时的能与这李杜会上一会,又哪还有什么山珍海味值得放在眼里?
对一个老陕来说,进到这样一家店里,要一盘凉菜,倒上一杯汉斯干啤,等到店伙计端一碗泡馍出来大声地叫到你的号的时候,剩下的就是享受片刻快意而又滋味满足的人生了。这泡馍的做法讲究但不复杂,要诀是须得炖出香烂的牛羊肉,熬出清丽的肉汤。馍也是关键,这馍叫做“托托馍”,烙的七分熟,不能软不能散,掰出的馍粒要粒粒含筋,这就算是很地道了。掰好的馍粒上铺一层粉丝,盖几片炖好的牛肉或羊肉,然后下锅慢煮,这火候可正是考验厨子的功夫,时间短了不入滋味,时间久了可又煮成了一锅肉粥。起锅也是手艺活,盛在碗里的泡馍须得和下锅前一般模样,要是把肉片垫在了碗底,或者把粉丝搅扰的乱七八糟,那可就扫了吃家的食欲,厨子就得闭门好好练练了。
不光厨子要有手艺,吃家也得懂点门道才行。吃泡馍绝不能用勺子舀,也不可用筷子搅,须得沿着碗边一圈一圈,一点一点的往嘴里“扒拉”,这还有个专门的名字叫做“蚕食法”,非如此不能吃出泡馍的滋味儿来。要是抄起筷子就在碗里一通搅和,真气随着热气一齐外泄,肉片连同粉丝满碗狼藉,那就是型散神也散了。一边蚕食着,一边剥两颗甜脆的糖蒜,再喝一口飘着香菜的清汤,嘿嘿,说这是片刻快意而又滋味满足的人生,那真是绝无虚言也,要不然苏东坡怎么会说“陇馔有熊蜡,秦烹唯羊羹”呢,一千年前的这个馋嘴诗人倒真是很会吃,一口就相中了这个后来的“天下第一碗”。
其实西安的泡馍中,还有一种足可与牛羊肉泡馍分庭抗礼,双峰并峙,此之所谓葫芦头泡馍也。只不过老陕图省事就简称葫芦头,把“泡馍”的名号专供给牛羊肉泡馍了。这葫芦头的馆子在西安的大街小巷也是随处可见,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凡有老陕处,皆有葫芦头也。据说一千多年前的葫芦头叫做“煎白肠”,药王孙思邈在长安跑街,尝了这煎白肠,觉得滋味普通,便把药葫芦里的配方传给店家。店家根据配方改良了煎白肠,立刻就变的好吃的不得了,声名远播,生意兴隆。于是店家感激药王,便在店门挑起一只葫芦,煎白肠也改名做葫芦头了。所以在西安,每一家葫芦头,那可都是一座药王庙啊。只不过现在没人再在门口挑葫芦,若是挑一副酒帘再挂一只葫芦,那就不是葫芦头,而是快活林了。
这葫芦头的滋味与泡馍可是大不一样,泡馍是香,葫芦头则是鲜。汤是用排骨和肥鸡炖出来的高汤,馍可以就是普通的烧饼,掰成大块放在碗里,切几片精肠,扯一把粉丝,放两只鹌鹑蛋,撒些木耳黄花菜。厨子把高汤浇在馍上,再倒出,反复几次,将馍润透,最后把高汤盛在碗里,滴几滴红红的辣子油,再撒一把葱末就可以端出来了。配一碟泡菜,你就大口大口的吃吧,啥也别想,先过足眼下这一碗的瘾再说。如果说泡馍是要小口的品滋味,那葫芦头就必须得大快朵颐,非大口不能吃出境界,非大口不能吃出精神。风卷残云摧枯拉朽的过完这一碗瘾,这一整天你都身心畅快,一整天都有劲头。
有鉴于泡馍和葫芦头在西安小吃界不可撼动的地位,两峰对峙,又彼此惺惺相惜,所以我曾将其比作诗家李杜。泡馍滋味醇厚,回味悠长,好比老杜,葫芦头吃起来酣畅淋漓,快意洒脱,而且极品葫芦头汤色鲜白,则好比李白。时不时的能与这李杜会上一会,又哪还有什么山珍海味值得放在眼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