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业上,我走的路子还是很野的,有些收获,但不成功
入学初期,除了主修专业的选择,家人一直要我自学金融方向,希望走精算金融之类的。当然,他们当时这般决策的信息源也都是道听途说后的安排,等我真的在经济金融方向算入门之后回去看才发现,老一辈人尤其是我的长辈对于这些事物的认知有多么肤浅,也大致是那时候开始逐渐萌生了些离开他们思想的想法吧,这是题外话。
开学时我在还没有形成自己思维的时段,自然的听从了家里的安排。不过所谓:人不中二枉少年

素来不喜欢照搬复制品的我逐渐走上了条累成🐶的路,学生会那边的工作没有放下,同时还报了一门经管院的双学位,学生会的工作对我那时的性格还是极具压迫力的,一周七天课,起初还计划中间撑不住的会主动放弃,后来emmmm一言难尽。。
总之最后磕磕绊绊到大三上总算全撑过去了,只不过完成度就差强人意。。。
我个人是觉得这种模式理论上是完全可行的,我完成的不算出色还是要怪自己当时的能力差了点吧
说到这部分学习经历,我想有一段想法还是必须评价一下
过程中因为时间经常不够用,我在这种必须要牺牲一些所得的时候突然有了一个嗯。。不知道怎么评价的想法:在经历了几个学期的考试之后,我突然觉得那些所谓的期末分数毫无意义,除了过不过60以外,分数高低只和奖学金有关,我对奖学金这种东西没什么兴趣,同时在看到有大把的人通过背试卷这种方式拿到了高分,了解到以后如果从数学跨考考研金融的话(那个时候我确实已经有考研的打算了)gpa并不怎么被看重如果你有更出彩的地方的话。于是乎最后选择了一条,读书只为自己读,我不擅长背诵,所以考前突击课本从不去刻意背答案。最忙的那个学期甚至大半学期的课程我都没跟上后,考前硬刷课本两三天就上考场了。数院很多课程挂科率高了点,所以当然也是有的过了有的补考,过的也大部分都是低空飞过。
当然,尽管当时一直对自己选的道路没有前人所以哪怕极其狼狈也从不care,整个过程除了经济法(那门课我真的hold不住

)也没出过一次千,我也自信可以摸着心口说很有收获。可能有点唯心想法吧。是非暂不能评,但是目前来看,当时的我对于理工科的本质的认识还是太简单了。
经管类的文科我还可以说我看中的是实践和理解,文科的题目我答的不好不代表我不懂,我看中实操。理工类,至少数学这边,只看书懒得作题以为自己理解了就过了,妄图速成,真的是难以比喻的天真。
另外,GPA这种东西(希望也是我人生最后一次提到它,对考试本身非常厌恶),尽管我至今仍然对它的作用保留观点,但是作为一个过来人,还是劝各位,只要不是打定决心本科毕业直接工作,有任何一丝丝的升学考虑的话,不论你是否跨考,是否看重保研名额,这个东西尽可能千万别丢下(估计也没人会有我这么天真的玩法吧hh),哪怕过去大一大二确实因为某些原因没跟上,我记得出国党还可以考虑刷绩点的方式,只要没毕业,就还有机会,能刷上去就刷上去。这是一份无言的证据,你很难用语言去修饰它代表的事实的。
另外一个就是英语了,如果有任何想出去探索下这个世界的想法,千万不能放下,我本科时期周围同学大多对英语没什么深刻的认知,总觉得完成四六级便是万事大吉。。。我也不例外,所以现在开始体会出来混迟早要还的这句话。。。

对于这方面以前没什么概念的萌新,我的建议是去了解下如果作为英语母语的话什么是硬性标准,英语考试还有多少难度的区分
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我愿意把寒暑假打游戏的一半时间都抽出来学英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