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稻,从表面理解,大多数人认为这可能是国家研发的新型海上水稻品种。其实不然,“海水稻”只是水稻名称的一种,并不是说在海水里就能凭空长出水稻,还是要有滩涂作为介质生长。32年前,广东湛江果农陈日胜偶然在海滩上发现几株奇异稻种,经过一年一年试种,稻子可以迎着海水的海潮生长,这就是“海水稻”。
陈日胜今年56岁,1983年,他就“下海”在湛江郊区种果树。母校湛江农业专科学校(现广东海洋大学农学院)的罗文列教授,一直为他做技术指导。1986 年11月,他随罗教授到海边寻找红树林品种,行至虎头坡海滩,看到一丛稻子植株很高,像芦苇,剥开谷粒一看,米粒是红色的,跟普通稻米不一样,也不像小麦。罗教授说:“这是好东西,也许是我们水稻的祖先。”
陈日胜后来遵循导师的建议,把这个特殊水稻物种保留了下来。万物从水而来,海洋蒸汽被雷电击中产生氮气,才有了生物;而海水稻的发现,极有可能是湛江这个地方十几万年前有过火山爆发,加上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所导致。陈日胜把那片海滩长租下来,在滩上挖一块地,第二年春,别人播种时,他也把采集回来的奇异稻种播了下去。随着潮涨潮落,种子发芽了。秧苗很密,陈日胜又进行分株。“到7月份,别人快收割了,我种的‘稻子’还长得像草,没有抽穗的迹象。”陈日胜急了。但罗教授说,它肯定是一种稻子,叶脉跟水稻一样,错不了。
9月底,稻子已长得像芦苇一样,有的开始抽穗了。不是同时抽穗,而是一根根先后进行,彼此间隔两三天。到冬天,有的稻子成熟了,有的还在开花。陈日胜把最先成熟的稻子留作种子,把第二批成熟的采回来做饭,一尝,口感类似糙米,还带点玉米的香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年一年,陈日胜的海水稻种子越来越多,试种面积逐渐扩大。到第7年,就差不多同时开花、抽穗了。它们的神奇也已显现:被潮水淹没的稻子,当潮水退后,依然一片生机;也从来不需要打药、施肥、除草,亩产200公斤左右。
陈日胜的导师罗教授离世后,他布置给学生的作业,陈日胜做了28年,还没有完全摸清楚。我是完成不了这份作业了,要请专业人员来做……”提起坚持至今的动力,已经头发花白的陈日胜说,“当年,如果不是在海南发现的一株雄性不育野生稻,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也难有突破。一株不起眼的野生稻,改写了世界水稻育种史,这对我影响最大。”
由于多年来悉心呵护这个水稻品种,陈日胜早已耗尽家财。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陈日胜把平时收集的奇石拿到北京拍卖而意外和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的周长林教授相识,周长林组织十余名专家,专程从北京赶到湛江虎头坡海滩,来验证“海水稻”的真假。看了现场,专家们非常感动。经过多位北京专家组团到湛江考察,海水稻迎来一次巨大变革,当年就有北京公司投资,筹集来100多万资金,而后陈日胜把多年收集的几千斤海水稻全部种植在广东廉江租下大片荒芜滩涂的海水中,当年即获得10万斤海水稻。
次年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农学家谢华安等10余名专家学者赶到湛江。“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因已84岁高龄,专门派来了其助手、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马国辉博导。一行十几人来到虎头坡海滩。台风刚过,七八米高的海边防护林成片倒伏着,附近的“海水稻”同样倒伏在稻田里,但稻穗部分却倔强地站立着。任意扶起几株,植株高度竟超过人头,在1.8米至2.3米之间。考察过后,专家提出,水稻的抗盐性是一道世界难题,“海水稻”或将破解这一难题。但是,它还有一系列研究工作要做。

陈日胜今年56岁,1983年,他就“下海”在湛江郊区种果树。母校湛江农业专科学校(现广东海洋大学农学院)的罗文列教授,一直为他做技术指导。1986 年11月,他随罗教授到海边寻找红树林品种,行至虎头坡海滩,看到一丛稻子植株很高,像芦苇,剥开谷粒一看,米粒是红色的,跟普通稻米不一样,也不像小麦。罗教授说:“这是好东西,也许是我们水稻的祖先。”
陈日胜后来遵循导师的建议,把这个特殊水稻物种保留了下来。万物从水而来,海洋蒸汽被雷电击中产生氮气,才有了生物;而海水稻的发现,极有可能是湛江这个地方十几万年前有过火山爆发,加上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所导致。陈日胜把那片海滩长租下来,在滩上挖一块地,第二年春,别人播种时,他也把采集回来的奇异稻种播了下去。随着潮涨潮落,种子发芽了。秧苗很密,陈日胜又进行分株。“到7月份,别人快收割了,我种的‘稻子’还长得像草,没有抽穗的迹象。”陈日胜急了。但罗教授说,它肯定是一种稻子,叶脉跟水稻一样,错不了。
9月底,稻子已长得像芦苇一样,有的开始抽穗了。不是同时抽穗,而是一根根先后进行,彼此间隔两三天。到冬天,有的稻子成熟了,有的还在开花。陈日胜把最先成熟的稻子留作种子,把第二批成熟的采回来做饭,一尝,口感类似糙米,还带点玉米的香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年一年,陈日胜的海水稻种子越来越多,试种面积逐渐扩大。到第7年,就差不多同时开花、抽穗了。它们的神奇也已显现:被潮水淹没的稻子,当潮水退后,依然一片生机;也从来不需要打药、施肥、除草,亩产200公斤左右。
陈日胜的导师罗教授离世后,他布置给学生的作业,陈日胜做了28年,还没有完全摸清楚。我是完成不了这份作业了,要请专业人员来做……”提起坚持至今的动力,已经头发花白的陈日胜说,“当年,如果不是在海南发现的一株雄性不育野生稻,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也难有突破。一株不起眼的野生稻,改写了世界水稻育种史,这对我影响最大。”
由于多年来悉心呵护这个水稻品种,陈日胜早已耗尽家财。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陈日胜把平时收集的奇石拿到北京拍卖而意外和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的周长林教授相识,周长林组织十余名专家,专程从北京赶到湛江虎头坡海滩,来验证“海水稻”的真假。看了现场,专家们非常感动。经过多位北京专家组团到湛江考察,海水稻迎来一次巨大变革,当年就有北京公司投资,筹集来100多万资金,而后陈日胜把多年收集的几千斤海水稻全部种植在广东廉江租下大片荒芜滩涂的海水中,当年即获得10万斤海水稻。
次年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农学家谢华安等10余名专家学者赶到湛江。“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因已84岁高龄,专门派来了其助手、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马国辉博导。一行十几人来到虎头坡海滩。台风刚过,七八米高的海边防护林成片倒伏着,附近的“海水稻”同样倒伏在稻田里,但稻穗部分却倔强地站立着。任意扶起几株,植株高度竟超过人头,在1.8米至2.3米之间。考察过后,专家提出,水稻的抗盐性是一道世界难题,“海水稻”或将破解这一难题。但是,它还有一系列研究工作要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