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吧 关注:91,375贴子:207,750
  • 5回复贴,共1

“六言六弊”是孔子思想皇冠上的明珠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如果把“忠、恕”二字比喻为孔子思想的皇冠,那么,“六言六弊”就是孔子思想皇冠上的明珠。
   人类的冷战时代已经结束,已进入多元化社会合作时期。我们的中国社会,也已进入了这个时期,多种经济组织并存,多种文化思想并存,文化界的百花空前艳丽。在这个时期,批判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中寻找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依据。此乃是我国民“创新文化思想”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在这个多元化社会中,人们更多的不是怀疑和欺诈,而是忠信与宽恕,是沟通与理解。这就要求理论工作者,赋予“忠、恕”以时代的新内涵。“忠”已不是孔子所崇拜的周公对天子的“忠”,不是忠于那个人,而是要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所在的团队、忠于自己的事业、忠于自己的家庭、忠诚于社会赋予你的权利与义务,对于自己、他人及整个人类社会要有责任感。
   所谓“恕”就是对人类社会错综复杂的种种矛盾,要用理解的心态进行沟通,本着求大同存小异的原则相互信任,互相包容。既然是多元化社会,因为人的本性是“索取”(不是“善”也不是“恶”),竞争就是不可能不发生的事实。有竞争就有争斗。要解决争斗,就要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纲,以“和为贵”为目的,就要以包容的心态、宽恕的胸怀、“己所欲,施于人”的心境、双赢的公平,融入到这个社会当中,使这个社会变成和谐的社会。就要“养富济贫”。面对贫富的差距,要让富人知道,你们的富是从贫者那里获得的,引导他们以“仁德”之心帮助穷人。美国总统里根有句名言“富人们,请你们帮助穷人,他们是你财富的源泉”。这就把富者与穷者通过利益关系链接在一起,不至于使贫富矛盾激化走向杀富济贫的以阶级斗争为刚的老路,使社会和谐。只有社会和谐,每个人才能从中获取最大的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说“忠恕”二字不可不谓孔子思想的皇冠。
   什么是“六言六弊”呢?《论语》中阳货第十七章的第八节,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亦呼?”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这段《论语》,吴树平和赖长杨主编的《白话四书五经》是这样解释的,孔子说:“仲由啊!你听说过六种品德会带来六种蔽病吗?”子路(仲由)回答说:“没有”。孔子说:“坐下我告诉你,爱好仁德,却不喜好学问,它的蔽病是容易被愚弄;爱耍聪明,却不喜好学问,它的蔽病是放荡不羁;喜好诚实,却不喜好学问,它的弊病是(被人利用)害了自己;喜好直率,却不喜好学问,它的蔽病是说话尖刻伤人;喜好勇敢,却不喜好学问,它的蔽病是捣乱闯祸;喜爱刚强,却不喜爱学问,他的蔽病是胆大妄为。”
   从孔子的“六言六蔽”中,我们不难看出,这正是孔子完整道德思想的阐述。这与《论语》中尧曰第二十章的第六节说的“尊重五种美德,排出四种恶政”也是一脉相承的。今天,有人竟然说是他人把“六言六蔽”写入《论语》中的。我真为这种无凭无据的怀疑感到无可奈何!请问?在你思想中,孔子是不是假的?简直是一派糊言,无可救药。
   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已经从计划经济社会转入到完全市场经济社会之中。这已经被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所承认。进入市场经济社会以后,人们的传统的道德观念(仁、义、礼、智、信),受到了西方的“自由、平等、博爱”等道德观念的冲击。特别是“儒家”的“利他主义”价值观(这里要把孔子思想和后来的儒家思想区别开来),受到了西方“利己主义”价值观的严重挑战。在这一冲击和挑战中,我们不能用传统的道德观,去抵御西方的道德观,更不能用利他主义去对抗利己主义。而是要用“忠、恕”的思想,积极的态度,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态度,用与时俱进的思维,勇敢地丢掉自己的短处,吸纳他人的长处,把东西方思想文化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为我所用。这里所说的“忠”,就是要忠于、忠信我国传统道德积极的一面,我们要相信“仁、义、礼、智、信”,在现实社会中的积极作用,再过几万年也是人类需要的道德观。这里所说的“恕”,面对已经进入或溶入我国的西方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要以宽恕和包容之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们现代社会所用。



1楼2009-07-17 18:13回复
       “自由、平等、博爱”,它是资产阶级在工业革命时期,为了把农民从地主农庄中解放出来,充实到工业生产中而提出的口号,用以为资产阶级的工业革命服务的道德观念。这种观念,也只是“相对”存在而已,也为资产阶级工业革命立下了汗马功劳。如果相信它“绝对”存在,就将走入无政府主义的误区。我们的道德观“仁、义”就有“博爱”的内涵。“仁”,大家都知道,就是爱。“忠、义”是爱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礼”(原意为西周的礼仪,用在现代应理解为‘法律、道德——自然形成的行为规范’)就有“平等”的内涵。如果,没有法律,没有自然形成的、靠自律遵守的行为规范——“道德”,在人类文明社会中,就没有人与人的平等可言;“智”就有“自由”的内涵。也就是说,你有你言行的“自由”,我有我辨别你言行真伪的“自由”。“信”就是“诚信”,也有“平等”的内涵。什么是“诚信”?诚信就是对“合同”允诺的兑现。(西方人把“合同”叫做“契约”)。如果这样理解西方的“自由、平等、博爱”的道德观,东西方的道德观是否可以融为一体呢?我认为是可以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求大同,存小异”。
       俗话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和西方的利己主义又有什么区别。“腐儒”们对利己主义,不惜血本横加批判。看看我们的现实社会,有多少权贵不再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奋斗,几多百姓不再为自己的生活而劳苦奔波。“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只不过孔子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人是“利己”的,有什么值得批判的呢。同时孔子也是在告诫人们,在从事社会活动时,在实行“忠、义”之事时,要善于注意自己的安全。“人不为己”就是说,人处于忘我状态,处于“忘我状态”进行作为的人,就难免有生命危险。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有什么可以指责的呢?不要忘记孔子还说过:“根据个人利益来办事,会招来许多怨恨”。这是对人生做事多么好的告诫啊!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西方人信仰圣经,《新约》中说:“己所欲,施于人”。这不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境界更高吗!正因为如此,西方做慈善事业的人远多于我们。其自觉性也远远超过我们。做慈善事业,也是化解贫富矛盾的办法之一,也是净化富人心灵,使富人富裕稳定的重要而积极的措施。
    因此,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在多种经济结构、多种思想并存与撞击中,实行“忠、恕”之道,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非常必要的。为人与人的宽恕、包容、理解与沟通奠定了基础,也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如此说来,把“忠、恕”二字喻为孔子思想的皇冠不为过吧!
    告子说:“食,色,人之性也”。食,就是人对物质利益的索取,色,就是人对精神利益的索取。所以,“索取”才是人的自然本性。在这一本性的趋使下,在生存斗争中认识了客观世界,也改造了主观世界提高了认知能力,又产生了社会属性——“善”与“恶”。
       古往今来,“真、善、美”,“假、恶、丑”。就象“阴、阳”二气存在于人的体内一样,由始至终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这是由人的社会属性“善与恶”双重性所决定的。它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事实。对于“真善美”人类赞美它,发扬它。对于“假恶丑”人类只能限制它,却无法消灭它。人们只能通过个人的学习与修养或法律的强制,去恶从善。但是,一旦有适宜的土壤和温度,“假、恶、丑”就会像杂草一样从新生长出来。孔子所告诉仲由的“六言六蔽”,不仅告诫人们人世间存在着“真、善、美”与“假、恶、丑”,同时也在告诉人们,如何预防“假、恶、丑”,那就是“要喜好学问”。这也正是孔子道德思想的完整体现,也是孔子对实行“中庸之道”的具体把握。孔子说,我并不比别人聪明,我只是喜好古代文献,喜好观察社会而已。这就是说,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还要在社会实践中学习“人际交往”等知识,这样才能使人聪明起来,才能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才能在发扬“六种品德”的时候,不会产生或少产生“六种蔽病”。同时也少被他人的表面的“真、善、美”所迷惑。也就是少被他人所欺骗,也保护了自己的权利。
       尺度把握人际,角度体现人智,高度决定视野。就是说,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把握三个“度”。如何把握这三个度呢?这就是孔子在“六言六蔽”中间所加的“却不喜好学问”——也就是“要喜好学问”。只有喜好学问,才能恰当的把握人与人的距离;对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看法不同,才体现人的智慧;对眼前的利益,站在不同的高度,才能决定是“取”还是“舍”。只有喜好学问,面对发扬“六言(六种品德)” 时,才会问一个如何发扬?才会想到如果发扬“品德”有没有什么蔽病?人的心里有了“六言六蔽”,在人生的社会活动中,才不至于受迷惑,或者少受迷惑。
       如果把人类社会比作人的有机体,这个有机体,在人的自然本性“索取”的趋使下,在双重社会属性“善”与“恶”的相互转化中,不能不的病。而治病的最好良药,就是“忠、恕”二字。而预防得病的最好疫苗,就是“六言六蔽”。因此,如果说“忠、恕”二字是孔子思想的皇冠,“六言六蔽”就是皇冠上的明珠。这顶带明珠的皇冠,象征着权力与义务,象征着利益与责任,象征着索取与奉献。这“六言六弊”使人类时刻充满仁德与智慧(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知人,知己。永远不被太阳所迷惑!
    


    2楼2009-07-17 18:13
    回复
      2025-09-04 00:15:5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学习了!


      IP属地:北京3楼2011-08-04 16:34
      回复
        学习了


        IP属地:北京5楼2012-12-29 16:1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