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
资讯
视频
图片
知道
文库
贴吧
地图
采购
进入贴吧
全吧搜索
吧内搜索
搜贴
搜人
进吧
搜标签
日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
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
0
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
补签
。
连续签到:
天 累计签到:
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08月29日
漏签
0
天
反相吧
关注:
11,867
贴子:
1,815,052
看贴
图片
吧主推荐
视频
游戏
14
回复贴,共
1
页
<<返回反相吧
>0< 加载中...
深度分析一个公设成立的逻辑条件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涉汇贤散
声名远扬
1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静系动系相互观察都是V”这个公设目前是所有主流物理理论的一个基础公设,尤其对相对运动而言,个人认为只有完全弄清楚这个公设成立的逻辑条件,我们才可以清楚目前主流的物理理论适用的条件,才可以清楚人类几千年来思考物理运动问题的基础出发点是什么,反与维才有根据。
下面,我将主要从物理的角度----测量,来重点分析这个问题。
涉汇贤散
声名远扬
1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静系动系相互观察都是V”这个公设最早起源于牛顿经典的时空观。比如某人从A移动到B,用时t,那么就说某人从A到B的平均速度就是V=AB/t。那么,反之,以人为参考系,则可以说B以-V的平均速度从B移动到了A。这在直觉上是很显然的,也是相对性原理的直觉根基,相对性原理就是从这里出发抽象出在只有两个惯性系时每个惯性系都无法判断是自己动还是被参考系动的,于是逻辑上平权。
要清楚一点的是,这个结论的产生是有条件的:
1、对距离的测量用的是一个尺
2、对时间的测量用的是一个钟
3、尺与钟是各自独立的
4、只采用了A、B中的一个系或者另外的一个独立的参考系的测量结果为标准而不是相互测量
清楚这4点才可以明白“静系动系相互观察都是V”这个公设严格成立的逻辑条件是什么,而在使用时这4点的任何一条没有达到要求都需要进行重新的逻辑检验以及实验观察,如果盲目继续使用“静系动系相互观察都是V”这个公设就是非物理的。
2025-08-29 18:41:0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涉汇贤散
声名远扬
1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现在的问题是:在数学空间中A、B两点各有一个物体A”和B“,初始时AB=A”B“,由于物理原因A”与B“发生了位移,那么A’与B‘之间的空间距离是否能等同于数学空间中的AB?如果不能,相对论不值得再去研究和发展;如果能,数学就去死吧。
涉汇贤散
声名远扬
1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结论:从物理上看,时间与空间的不可分性只是技术的需要;从理论与技术应用的逻辑标准来看,时间与空间的独立性延续着牛顿经典的观点。
涉汇贤散
声名远扬
1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从逻辑上来讲,“静系动系相互观察都是V”这个公设在牛顿经典中也不是必须的,只要把这个公设限定为低速高度近似的框架内,相对论就可以离开了,而光速不变弄到牛顿经典的波速理论中,有没有以太都无所谓,只要在真空中光速不变,无论光速是粒子速度还是波动速度,它不过就是一个标准而已,它在其它地方的改变不过就是阻尼的原因或者空间物质分布(所谓的场)的改变。。。。。。这就是我的统一思路。
涉汇贤散
声名远扬
1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如果尺缩不是真实的物理现象,那么“静系动系相互观察都是V”这个公设就必须在理论上死掉;
如果“静系动系相互观察都是V”这个公设不死,那么相对论就永生。
唯物辩证论者
赫赫有名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将所谓“公设”做为建立理论的前提是当今物理理论荒谬的根源,不懂逻辑是当今物理权威的共同特点,当今物理理论普遍存在基本的逻辑错误
涉汇贤散
声名远扬
1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小学物理题:已知车速v1,人在车上的速度v2。求人的实际速度?答案是v1+v2。
分析:
1、若默认测量时间与空间的钟与尺都在地面静止,那么物理上来说直接测量结果的顺序是v1、v1+v2,v2是数学计算结果,不可能提前已知。
2、假设v1由地面静钟静尺测量,v2由车上动钟动尺测量。此时就牵扯到1的数学合成规则有效性的问题了,必须弄清楚静钟静尺与动钟动尺的物理关系才可确定数学合成的规则。
这就是用最简单的例子说明数学与物理的关系。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