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前多季写乐评,总是会跳过总决赛。因为总决赛由于现场录音的缘故,往往充满着车祸和意外,而争夺歌王的比赛,往往又掺杂了太多私心杂念和功利企图,导致总决赛的演唱往往乏善可陈,沦为全季最无趣的一场比赛。
但是这一季一切都反过来了。常规赛不但选曲多数沉闷、缺少惊喜,而且观众的投票结果也渐渐让人感到他们已经被如此的摸透。越到后程,即便偶有几首佳作,比起隔壁充满蓬勃生命力和冒险精神的《这就是原创》来,依然让我提不起兴致。
然而我想说,这一次的总决赛,是七届以来最震撼我、最让我感动的一届。人性的光辉和音乐的魅力终于在这最后一场绽放得如此夺目。不仅仅是青峰对听众和音乐的深情告白,不仅仅是连刘欢都唱得眼镜蒙上雾气、上气不接下气的缅怀爱徒,还有一句话,如此温暖又如此有力的打在我心里,让我瞬间对这一季歌手的种种乖谬都释然了。那是刘欢在VCR里的那句:
这个歌我喜欢,全世界就只有我一个人听,那我也喜欢它。
前阶段啃完了三岛由纪夫的《丰饶之海》,我的做日文老师的朋友问我,是否感受到了作者的恶意:他精心设计了一个黑洞,把所有都吞没都消灭,一丝一毫都不留下,让读者经过大梦般的四次转世后,听到聪子的答案时如本多一样万念俱灰,仿佛听到作者充满恶意的笑声。
但是我的感觉却完全不同。我觉得人生种种如梦幻泡影并不悲哀,幻想和现实的界限在时光和记忆的玩弄下变得不再清晰也不悲哀,甚至——自己珍视的一切美好都原来未必存在都不是悲哀:美好本身,既是一种抽象的存在,它并不需要的物理实在东西来依托。就算从未真正有过,也是实实在在的美好和纯粹,是如此的盛大而生动。就像李白幻梦天姥,恍然惊醒时感叹说,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但他的结论却并不是虚无,而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人生这么短,美好的事情就算如东流水,也要尽力去抓住,这才是活着的意义。
悲哀的是,本多恰恰是在垂暮之年,才听到这个答案,当此时,他的幻梦,已经无人可以分享,没有人有着和他相同的感触,他再讲述、再解释,都不会有人真正理解。这才是真正的天人五衰。这些强烈的美的记忆,已经如同庙宇倾圮的神灵,香火断绝、神位朽坏,行将再无栖身之所。
艺术岂不也是如此?在很久以前,没有录音和回放的时代,所有伟大的现场表演都是绝响,岂不都是每个观众听众共同经历的一场抓不住的美梦。但也正因为如此,每个人反而都理直气壮的拥有着自己的一个私人的梦,不管那是一场让百万人一起感动和疯狂的狂欢,还是一个不知名的小酒馆里偶然听到的低吟浅唱,最后都变成只有自己才懂,自己才珍惜的宝藏。
自从进入了影音的时代,我们似乎已经僭夺了定格时间的大权,似乎我们不再害怕失去,害怕梦逝,害怕我们珍爱的音容弹指间灰飞烟灭。可是我们还未曾志得意满的躺在这样的成就上多久,就已经走进了信息爆炸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影音实在太多了,多到可以大规模生产,大规模贬值,变成可以随意浪费和抛弃的餐巾纸。曾经我感叹这个时代,已经是碎片化的时代“主流”审美已经越来越身影模糊,似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受众,都有自己的小圈子,彼此不悖不扰。但是反过来,“主流”的力量也变得无以伦比的强大。在互联网信息的一潮又一潮中,所有的公众号都使用着最新的流行词汇,追逐着最新的热点,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满屏的Skr后面是满屏的锦鲤,满屏的“亲人两行泪”后面是满屏的黑洞。在审美和价值的领域,更是如此,宏大的主流文化,有着将每个碎片夷平磨灭的力量。
但是真正好的音乐,如果只有小圈子里的少数人感动和欣赏,而在圈子之外的芸芸大众,都充耳不闻,都麻木不仁,那这音乐也岂不是一种脆弱的幻梦,也是做着这个梦的人们的悲哀?就如同我们或许会因为自己深爱的那个歌者不进入主流视角而窃喜自己个性的独特和眼光的高明,但我们是否也会隐隐的有本多的那种惶恐?
歌手终究是一个大众的舞台。它或许不会彻底的肤浅和庸俗,但让一群拥有投票权的听众在只听一遍的情况下就给出全场孰优孰劣的个人选择,必然是快餐和武断的,没有太多思考和咀嚼,生理的第一反应、现场的集体情绪,最主流的审美偏好决定了一切。因此,当这个节目的套路被逐渐摸透,那种“容易有好名次”的歌曲,便越来越容易地生产了出来。随着这个“市场”的成熟,冒险和探索已经渐渐显得不合时宜。这也是我自己,渐渐对《歌手》失去热情的原因之一。但总会有歌手站出来,去任性,去自我,去把私人的梦怯怯的晾晒出来,去在大家面前唱一首并不求大家立即喜欢的歌曲。把这个梦的种子,悄悄种下。
但这真的需要勇气。并不仅仅是一时名次的下降,更可怕的是,观众集体的不理解和抵触,会把,就像上一季我写到的,这其实是一个大审查的时代。无孔不入的媒体,无微不至的主流,无处不在的来自所有人的审查。
《这就是原创》有一个设定其实非常的自我矛盾。它使用榜单的形式,让前十名的热门歌曲和后面更丰富更有音乐性的作品pk,起到打捞遗珠、展现原创的目的。然而,我立刻发现的荒谬就是:最受欢迎的热门作品,本来就不是(音乐性上)最好的作品啊,它们之所以受欢迎,就是因为他们符合了主流,也就是大多数的人的审美的交集。再评选一次,我想前十还会是那样的歌曲,更好的歌曲注定要藏在水下深处,被忽视被遗忘。
这也是为什么龚琳娜在垫底之后如此无助的哭泣。当然观众没有资格裁决她的音乐,但是观众可以代表着这无意识的“大多数“,践踏她的音乐,轻慢她的音乐,就如同三岛所做的,把她这个“梦”打回到只有她夫妇两人的狭窄世界里。
强大的主流,蛮横的主流,残忍的主流。
这也是为什么,当我听到刘欢说出这一句的时候,眼眶里几乎立即噙满了泪水。
就算只有我一人,依然热爱。
可是,一个人越坚持自己的热爱,总是会越孤独。刘欢所说的趋同性,社交媒体的洗脑是一方面,更多的,还是现代人越来越缺乏的认同感和接纳感吧。我想,这样的孤独,那些坚守着自我的音乐人们,一定深刻着许多倍,这也是许多人宁愿守着自己小圈子的温暖不肯出来的原因。
可是你看,从来都不能算多主流的青峰,得到了多少的应和。你看,一轮游、突围失败、恬然离场的逃跑计划,让多少人重新认识了他们,记住了他们,感动于他们。
有些梦太美好,让人不忍心不去做。
于是,总决赛,我只想结合前面的突围赛和冲刺帮唱赛,聊聊三个人。
但是这一季一切都反过来了。常规赛不但选曲多数沉闷、缺少惊喜,而且观众的投票结果也渐渐让人感到他们已经被如此的摸透。越到后程,即便偶有几首佳作,比起隔壁充满蓬勃生命力和冒险精神的《这就是原创》来,依然让我提不起兴致。
然而我想说,这一次的总决赛,是七届以来最震撼我、最让我感动的一届。人性的光辉和音乐的魅力终于在这最后一场绽放得如此夺目。不仅仅是青峰对听众和音乐的深情告白,不仅仅是连刘欢都唱得眼镜蒙上雾气、上气不接下气的缅怀爱徒,还有一句话,如此温暖又如此有力的打在我心里,让我瞬间对这一季歌手的种种乖谬都释然了。那是刘欢在VCR里的那句:
这个歌我喜欢,全世界就只有我一个人听,那我也喜欢它。
前阶段啃完了三岛由纪夫的《丰饶之海》,我的做日文老师的朋友问我,是否感受到了作者的恶意:他精心设计了一个黑洞,把所有都吞没都消灭,一丝一毫都不留下,让读者经过大梦般的四次转世后,听到聪子的答案时如本多一样万念俱灰,仿佛听到作者充满恶意的笑声。
但是我的感觉却完全不同。我觉得人生种种如梦幻泡影并不悲哀,幻想和现实的界限在时光和记忆的玩弄下变得不再清晰也不悲哀,甚至——自己珍视的一切美好都原来未必存在都不是悲哀:美好本身,既是一种抽象的存在,它并不需要的物理实在东西来依托。就算从未真正有过,也是实实在在的美好和纯粹,是如此的盛大而生动。就像李白幻梦天姥,恍然惊醒时感叹说,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但他的结论却并不是虚无,而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人生这么短,美好的事情就算如东流水,也要尽力去抓住,这才是活着的意义。
悲哀的是,本多恰恰是在垂暮之年,才听到这个答案,当此时,他的幻梦,已经无人可以分享,没有人有着和他相同的感触,他再讲述、再解释,都不会有人真正理解。这才是真正的天人五衰。这些强烈的美的记忆,已经如同庙宇倾圮的神灵,香火断绝、神位朽坏,行将再无栖身之所。
艺术岂不也是如此?在很久以前,没有录音和回放的时代,所有伟大的现场表演都是绝响,岂不都是每个观众听众共同经历的一场抓不住的美梦。但也正因为如此,每个人反而都理直气壮的拥有着自己的一个私人的梦,不管那是一场让百万人一起感动和疯狂的狂欢,还是一个不知名的小酒馆里偶然听到的低吟浅唱,最后都变成只有自己才懂,自己才珍惜的宝藏。
自从进入了影音的时代,我们似乎已经僭夺了定格时间的大权,似乎我们不再害怕失去,害怕梦逝,害怕我们珍爱的音容弹指间灰飞烟灭。可是我们还未曾志得意满的躺在这样的成就上多久,就已经走进了信息爆炸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影音实在太多了,多到可以大规模生产,大规模贬值,变成可以随意浪费和抛弃的餐巾纸。曾经我感叹这个时代,已经是碎片化的时代“主流”审美已经越来越身影模糊,似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受众,都有自己的小圈子,彼此不悖不扰。但是反过来,“主流”的力量也变得无以伦比的强大。在互联网信息的一潮又一潮中,所有的公众号都使用着最新的流行词汇,追逐着最新的热点,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满屏的Skr后面是满屏的锦鲤,满屏的“亲人两行泪”后面是满屏的黑洞。在审美和价值的领域,更是如此,宏大的主流文化,有着将每个碎片夷平磨灭的力量。
但是真正好的音乐,如果只有小圈子里的少数人感动和欣赏,而在圈子之外的芸芸大众,都充耳不闻,都麻木不仁,那这音乐也岂不是一种脆弱的幻梦,也是做着这个梦的人们的悲哀?就如同我们或许会因为自己深爱的那个歌者不进入主流视角而窃喜自己个性的独特和眼光的高明,但我们是否也会隐隐的有本多的那种惶恐?
歌手终究是一个大众的舞台。它或许不会彻底的肤浅和庸俗,但让一群拥有投票权的听众在只听一遍的情况下就给出全场孰优孰劣的个人选择,必然是快餐和武断的,没有太多思考和咀嚼,生理的第一反应、现场的集体情绪,最主流的审美偏好决定了一切。因此,当这个节目的套路被逐渐摸透,那种“容易有好名次”的歌曲,便越来越容易地生产了出来。随着这个“市场”的成熟,冒险和探索已经渐渐显得不合时宜。这也是我自己,渐渐对《歌手》失去热情的原因之一。但总会有歌手站出来,去任性,去自我,去把私人的梦怯怯的晾晒出来,去在大家面前唱一首并不求大家立即喜欢的歌曲。把这个梦的种子,悄悄种下。
但这真的需要勇气。并不仅仅是一时名次的下降,更可怕的是,观众集体的不理解和抵触,会把,就像上一季我写到的,这其实是一个大审查的时代。无孔不入的媒体,无微不至的主流,无处不在的来自所有人的审查。
《这就是原创》有一个设定其实非常的自我矛盾。它使用榜单的形式,让前十名的热门歌曲和后面更丰富更有音乐性的作品pk,起到打捞遗珠、展现原创的目的。然而,我立刻发现的荒谬就是:最受欢迎的热门作品,本来就不是(音乐性上)最好的作品啊,它们之所以受欢迎,就是因为他们符合了主流,也就是大多数的人的审美的交集。再评选一次,我想前十还会是那样的歌曲,更好的歌曲注定要藏在水下深处,被忽视被遗忘。
这也是为什么龚琳娜在垫底之后如此无助的哭泣。当然观众没有资格裁决她的音乐,但是观众可以代表着这无意识的“大多数“,践踏她的音乐,轻慢她的音乐,就如同三岛所做的,把她这个“梦”打回到只有她夫妇两人的狭窄世界里。
强大的主流,蛮横的主流,残忍的主流。
这也是为什么,当我听到刘欢说出这一句的时候,眼眶里几乎立即噙满了泪水。
就算只有我一人,依然热爱。
可是,一个人越坚持自己的热爱,总是会越孤独。刘欢所说的趋同性,社交媒体的洗脑是一方面,更多的,还是现代人越来越缺乏的认同感和接纳感吧。我想,这样的孤独,那些坚守着自我的音乐人们,一定深刻着许多倍,这也是许多人宁愿守着自己小圈子的温暖不肯出来的原因。
可是你看,从来都不能算多主流的青峰,得到了多少的应和。你看,一轮游、突围失败、恬然离场的逃跑计划,让多少人重新认识了他们,记住了他们,感动于他们。
有些梦太美好,让人不忍心不去做。
于是,总决赛,我只想结合前面的突围赛和冲刺帮唱赛,聊聊三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