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将要讲的是日本08年拿了小金人的文艺片《入殓师》。
首先要说明的是对于文艺片的具体定义我并不清楚,所以如果我下面列举的片子有问题,请温柔围观。因为对文艺片一向不太热衷,我接触得非常少,记忆中喜欢的只有法国那几部,比如《两小无猜》、《放牛班的春天》、《蝴蝶》。日本的文艺片前几年好像流行了一阵,首当其冲的当然是岩井俊二的《燕尾蝶》、《关于莉莉周的一切》、《花与爱丽丝》这一大类。我很土鳖,很不小资,所以没看这些“关于青春和爱情的”在我感觉中必定缠绵悱恻,充满迷茫和躁动的电影——这显然是个人偏见,万万不要受我影响。另一大类则是《失乐园》这种比较晦暗、压抑的,充斥其中的则是不断的问:“这究竟是为什么,这究竟是谁的责任?”很容易令人产生反社会性= =而这部片子,和那一年的《导盲犬小Q》一样,令我收获了意外的惊喜。
之前对这片子一点也不了解,(二十分钟前才刚知道小金人的事,果然我已经离潮流很远了……)最开始是好朋友向我推荐,然后它在电脑里沉睡了半个月左右,直到前天随手问了问百度大婶。看到这片子是因为演员本木雅弘自己提出要求想要演一个入殓师而逐渐诞生,我猜这应该与他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有关。我们每个人都会思考死亡,在很小的时候,在很老的时候,在忽然失去谁的时候。不分年龄、性别、种族,我们每个人都将走到死亡的面前,那么,当它意外或不意外地降临的时刻该如何面对呢?
以下,正片开始。
最初是一片迷雾,随着一个轻轻的钢琴音符,一辆车从雾中驶来,就好像是从黄泉比良坂来的灵车,主人公小林大悟(本木雅弘)和气场很强的佐佐木大叔(山崎努)在其中。这是大悟第一次独立完成这项“将逝者送上另一段安详的旅程”的工作。
然后进入倒叙。大悟过去的职业是一个破落交响乐团的大提琴手,这就是为什么这片子从头到尾贯穿着久石让的大提琴曲,这设定源于编剧在创作时听的马友友演奏莫里康。(关于本木和编剧不得不说的那些事,请询问百度大婶……)
大悟从幼儿园开始拉大提琴,但是在音乐方面的能力却只是平凡,好不容易进了一个交响乐团,却在花1800万日元买了一架职业级的大提琴后被告知乐团解散,不得不卖掉琴,和妻子美香(广末凉子)一同返回自己山形乡下的老家另谋出路。回家没多久后,看到报纸上误导人的广告,来到了佐佐木大叔的公司。
那无比惨烈的第一次任务啊,(我看到的时候不幸正在吃饭……对大悟的感觉感同身受!)经此一役,大悟对自己能否胜任这个工作产生了深深的疑惑,不,应该说是压根不想干了吧,自己难过得要死不说,在妻子、朋友面前还要费尽心思遮遮掩掩。可是,不干这个又该干什么呢?从前面和妻子的对话里可以知道大悟的工作一直都不太顺利,这一点,和他与父亲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大悟无疑是恨着抛妻弃子同女招待私奔的父亲的,于是在他的记忆中,父亲甚至连脸都是一片模糊,只剩下大提琴,和对他而言就等于父亲的石头。在原生家庭中,与父亲的关系对一个人的事业有着莫大的影响,所以大悟在职业方面屡屡碰壁也就不足为奇了。可是,佐佐木大叔对大悟可是“一见钟情”的,从最开始起就非常看好他,也许是因为对人生已经有了特别的体悟的大叔,知道大悟那种文艺的、严谨的、敏感的、质朴的气质就知道,他是真正适合这份工作的人。(恋手癖有话说:本木先生的手指可真漂亮啊!)
在我眼里,桥上看鲑鱼的这段剧情其实就是在问:“既然注定是要死的,我们为什么还要这么努力地活着呢?”这问题我也曾不断问自己。现如今的我可以用各种精致的语句或者学说来回答自己,但仍旧会困惑,也许不到最后一刻,这困惑就不会消失吧,但过日子就是问题叠着问题,谁不是带着问题向前走呢,嘿嘿。
留下丈夫和年幼的女儿离去的母亲这段剧情里,佐佐木大叔满含追思与尊重的动作静谧优雅得像一段诗歌,原本苍白、僵硬、死气沉沉的母亲的遗体,在这双手中复苏,变得恍然如生,并且焕发出从未有过的光彩。这一段没有配乐,只有衣料摩擦的沙沙声,在这样的声响中,死亡不再面目狰狞,而是无比温柔、从容、永恒的美丽,是“冷静的,准确的,至高无上的爱”。它只是人生的另一个阶段,而已,他只是不再停留在我们的身边,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