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学科吧 关注:18贴子:977
  • 6回复贴,共1
人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思维习性,不至于在惯性附带下,让意识做出歇斯底里的渲染出来,我们需要不断的去调整习性的搭建,以至于能够让意识有一个适合与唯美的温床!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9-03-05 11:37回复
    一个女人,什么都不需要做,每天打打麻将就可以了,甚至孩子、做饭都由婆婆来打理,但是就只因为花钱的设想达不到她心理的预期,她依然会觉得很累,虽然很多人会觉得这很可笑,但人家就是这么想的,这就是事实!也不是她自己能够控制的,所以面对这种普遍的,思维流向所操纵意识产生的心理,我们还是需要去改变一下的,毕竟生活是共建,而不是都围着你一个人提供演绎的载体!正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而唯一的办法就是试着调整习性的搭建,我们从社会与构建领域中知道,现实排布可以通过介入达到改流的目的,它本身的流向可以作为动力衍向你想要的任何方向调整,就跟水从高处往低处流一样,你想让它怎么流都随意,它只执行它自己的规则向下流就好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9-03-05 11:46
    回复
      2025-11-11 13:51:4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而今天我们要讲的意识领域,对意识的干涉心理演变,我认为,核心会体现在维稳二字上面,这是主导意识演变的中控轴心所在!一切都是围绕着维稳的特性进行建造周边,扩展酝酿力场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9-03-05 11:49
      回复
        意识的领域,我们需要从无数个人类的聚集说起,我们有没有发现,四大构体也只是建立在人的堆积上,如果没有人,就什么也没有了,什么也不存在了,我们再来看,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很多人的思维聚集,同等的思维倾向,能够建造一种承载思想的载体,这是带动人的意识进行靠拢吸附的牵引,四大构体就是如此这般建立,也是如此这般拉扯着每一个人的思想倾向的,让人们能够依靠它的载体进行意识活动与演绎!就如什么是生命?没有人知道,人们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描述它的存在与真实,什么是好?什么又是坏?什么是对?什么又是错?我们都不知道,依然需要去根据描述与理解去做,去搭建排布
        出对错好坏的概念,这么做是对,这么做是坏,每个人随着自己的理解来做所谓的对错好坏,自然会有理解上的差异,这是人与人认知上的争执所在,我觉得对,你觉得不对,那怎么办?那就要看社会之中关于对的轨迹梳理了,是怎么去定义和定位的,它是无数的人进行涂抹标识的,自然就如同真理一般了,是最终的参照手段,不过求证个压制或者打击也可以,谁的拳头大,听谁的就可以了(梳理)!
        再来说说规则的应用流程,比如说道德是一种规则概念,那么什么是道德?怎么去体现?怎么去具体描绘?这都是虚幻的,它的概念就需要人来去用渲染来涂抹出它的具体认知,不知道我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所有的渲染释放都可以被归纳道理?连好坏对错都需要进行衡量认知,就是因为通过你的渲染呈现出来,让别人感知到对错好坏,感知到具体的信息表达,来跟道德这种概念进行填充认知,记住,一切都是为了认知,而你周边的人是怎么涂抹道德的,那么你所能够认知的道德就是什么样的,比如说道德就是漠视,那么大家就都漠视,是善良,是良心……,如果是礼让,那么大家都礼让,有不礼让的,也会让你迟疑,但多数礼让,就又让你对礼让的倾向多一些,进而让你的意识偏向于礼让,这就是具体心理演变历程!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9-03-05 21:59
        回复
          不单单是道德这种规则认知,人生中那么多从法则拉扯中梳理出来的规则,它们所有的都是虚幻不真实的,还不是靠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影响来彰显规则的真实性,这是每一个人时时刻刻都在做的,比如说品德,什么是品德?两个人进行意识交互碰撞,来演绎出品德这种概念,做生意,我讲诚信,做公车,我让座,排队,我礼让……!这就是在演绎品德这种规则的概念,人生中那么多的规则概念,其实就是我们每一个人无时无刻都在根据某一个的存在进行带动自身意识的运转与变动的,涂抹真实或者倾向偏靠!在这个过程中,就把人与人之间的交际与事情做好了,当然了,邪恶、阴险、狡诈……,这些也是可以进行求证靠拢的,都是规则概念,至于做到什么程度,就要看你怎么认知,又或者怎么理解了,打一巴掌欺负个人跟杀人放火,它不是一个量级不是?所以社会之中,存在那么多的规则概念,基本上文字都已经将其标识出来了,我们只需要每天针对遇到的每一件事,进行选择需要求证哪一个规则概念,进行涂抹填充,演绎的是否完美就可以了!在这些演绎里,有些觉得做的漂亮,有些觉得自己做的糟糕,有些觉得做的还行,这就是意识的感知自检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9-03-05 21:59
          回复
            秩序、规则、法则、轨迹,这是四种意识求证的吸附单位,秩序好说,天地万物,自然运行,这种认知的采集都来自于秩序的载体!规则,上述我们都已讲过,法则,分析是我们都熟悉的思维方式,各种干涉、倾向、梳理……,之间的交互与演变,就是我们经常玩的家庭琐事、鸡毛蒜皮、家长里短、人情往来等等涉及的情感交织现象!而轨迹,纯粹就是意识的认知的需求,将一切除酝酿求证之外的思维,都流向轨迹梳理,便于一个人的意识进行认知采集!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9-03-05 23:29
            回复
              秩序序列:存在、衍伸、秩序,这是意识拥有感知的前提条件,也是一切思维起始的承载标准,我们可以这样说,没有它,意识是成立的,一切需要从存在开始,然后有衍生,从衍伸上得到秩序体现!这也是所有意识生命能够认知一切的条件必须!规则对意识的干涉,多在于意识比对与求证规则进行靠拢或者涂抹,上述也解释的很清楚了,而法则对意识的干涉,我们从规则与法则的模式上就可以知道,它覆盖了我们日常的意识演绎,不过人们基本上倾向都放在酝酿情感的拉扯上面,其它的都只能作为日常的填充来丰富每时每刻,所以才有生活这样的定位,用社会来定位规则的领域,用生活来定位法则的领域,很直白的体现出了各自的特点!轨迹对意识来说就如同一个边界,它能够承载意识认知任何它能够触及到的地方,这一点境的承托能力,也很突出,它俩直接接管了意识的一衍一感知的运行能力,如果说意识没有边界,这是不对的,这就是意识的边界,也是一种维护,更是一种承载,它的载体就是能够让意识拥有酝酿的触导能力,否则意识何来的活跃?没有思维的任意性支撑,又谈何文明的演化!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9-03-06 11:2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