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学院吧 关注:7贴子:555
  • 3回复贴,共1

韦勒克《文学理论》笔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第七章 文学与传记
如何认知传记的作用
传记解释和阐明了诗歌的创作过程
二. 传记的编写
首先是编史工作的一部分。
两个关键问题。
传记家以诗人对作品为根据写传记,有多大程度的可靠性?
文学传记的成果对于理解作品本身又有多大关系?
一般人都是肯定回答,但是真的有道理吗?许多历史人物的资料失散了。
例:《李白传》的编写或《莎士比亚传》的编写
因为史料缺失,许多对其生平的研究,都是建立在其作品的写作顺序上,去推测他在这段时期经历,所做的事情。这个角度上说,本来应该为文学研究的传记,却是从文学作品中脱胎出来的,因此以此为研究文献,实际上其价值是受到质疑的。
(1)两个人类时代:早期和近代
对于早期文学来说我们还没有私人文献可以参考,只有出生登记表,结婚证书和诉讼之类的公共材料。但在莎士比亚时代之后,作家的自我意识提高,留下了许多自传性的资料。
《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中对贾谊的简略生平介绍,大部分是由作品评述构成。而到了现代,有很多鲁迅的资料:信,影像资料,成绩单,登记表,车票,收入证明,作品的不同版本。
(2)诗人的自传问题
诗人不仅在死人书信,日记和自传中表现自己,而且也在诗作中表现自己。如华兹华斯的《序诗》就是一篇自传性的宣言。不可避免用情感去掩盖真实的元素,如何用自己写的文学作品来区别传记和作品。
诗人自传的特征:抒情性;对现实材料对文学处理(如古代诗人自序,诗歌)
例:李白《与韩荆州书》魏灏《李翰林集序》对比,都是写李白,后者不是作者自己写的,比较可信。
(3)主观诗人与客观诗人
主观:内心情感的表达(浪漫主义)。客观:注重现实描写(现实主义)。主观诗人的自传往往较少涉及与社会的交集,更为注重内心情感和个人感受对表达。客观诗人则相反,所以这两种诗人的传记有所区别。
即使是主观诗人,其自传性个人叙述与同一母题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也存在不可抹杀的差异。
(4)艺术作品与现实
即使文学作品某些因素和传记资料一致,这些也都是经过重新整理而化入作品中去,失去原本的特殊个人意义,仅仅成为具体的人生素材,成为作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例:杜甫《石壕吏》中的历史事件,仅仅是杜甫进行创作的材料,而不能视作可引用的历史资料。
Q:杜甫的“诗史”该如何理解?
A:1.杜甫的诗确实反映了历史2.是用艺术性方法来反映历史的。诗史可以作为诗和社会的引证,但是不能以此为历史文献,更不能以此写传记。
三。传记研究的问题
即使作家作品缺乏,也不能吧作品当作史料
生活与作家。实际生活经验在作家心目中是什么样子,取决于它们在文学上的可取程度,由于艺术传统和先验观念的左右,它们都发生了局部的变形。他们所反映的生活是他们觉得可以用于文学的部分。
例:“生活体验”和生活
梭罗《瓦尔登湖》农村生活是宁静祥和的,但是不能反映全貌。
2. 传记研究的前提:对传记对审慎甄别
3. 传记研究的作用:有关系,可以帮助研究。
(1)解释作家作品中的典故和词义。
(2)帮助我们研究作家艺术生命的成长成熟和衰退
(3)解决文学史上其他问题累计资料,如阅读的书籍,与人交往,游历等。
四. 传记与作品评价
传记美元特殊文学批评价值。核心:艺术本身的独立性;传记可以作用于人的评价,但不能用于作品的评价。如郭沫若。


IP属地:浙江1楼2019-03-03 18:48回复
    第八章 文学和心理学
    一.文学心理学的四种含义
    “文学心理学”指从心理学的角度,把作家当作一种类型和个体进行研究,也可以指创作过程的研究,或者指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心理学类型和个体来研究,最后还可以是文学对读者的影响的研究(即读者心理学,这一部分放在文学与社会章节中)
    韦勒克认为,四种中只有第三种属于文学研究的范围。
    1.把作家当作一种类型和个体进行研究
    作家是怎样的一类人?文学天赋从何而来?
    (1)精神病说。人类社会早期,天才被认为是“癫狂”的。
    (2)天赋补偿说。天赋和缺陷是结合在一起的。如《史记》中文王拘而演周易。。。
    引申讨论:神经病与作家的创作心理
    基本问题在于:如果作家是个神经病,那么神经病提供了写作素材还是动机?如果作家是个神经病患者,他的作品又是如何被读者理解的呢?
    关于这些问题的观点
    I.弗洛伊德
    a.艺术=精神治疗。把作家视为神经病患者的想法是,作家通过创作活动来避免精神崩溃。弗洛伊德指出:许多作家自幼就为俄狄浦斯情结所困,但通过艺术创作使被压抑的本能得到补偿。
    b.艺术=白日梦。在小说中满足自己的幻想。作家把自己的幻想塑造成一种崭新的现实,具有反映实际生活的价值。
    思考:如何理解弗洛伊德?
    A:弗洛伊德理论核心:性欲,力比多(受欲望激发的本我,创作的欲望),潜意识
    文学创作的动因:(1)潜意识中存在欲望,欲望之中对人产生决定性的欲望是性欲;(2)在社会规范中,欲望是受到压制的,人们需要一定的途径来释放自己的欲望;(3)欲望的释放需要合乎社会规范,要为社会所接受,艺术就成为了一种方式;(4)艺术是力比多的体现,艺术是避免崩溃的工具。
    II.韦勒克的观点
    弗洛伊德认为诗人是白日梦者,艺术是一种幻想,但却否定了其改变外部世界的效果
    a.精神治疗与弗洛伊德的缺陷:作家如果治疗了自己的“病”那就无法创作了
    b. 作家心理(p71-72)
    第 一,艺术,神经病与幻想,信仰。第二,联觉(通感)
    c. 意象与作家的创作心理
    如何能够吧感知进行转换?艾略特;视觉意象与听觉意象。
    艺术形式中只有这二者能艺术创作。文字具有视觉和听觉双重特征,因此创作者必须有视觉与听觉的想象力——因为对于作家而言对于现实的直接描绘并不能视为文学。再现性的意象具有象征性的价值,显现了我们无法窥探的感觉的深层。
    例:李商隐《锦瑟》中视觉意象和听觉意象,产生了一种难以言说的朦胧美。
    III.荣格的观点
    无意识理论与文学创作
    “个人无意识”的底层潜存着“集体无意识”,即已经封闭起来的我们民族以往的记忆。作家要做的就是将其展示出来。
    b.文学本质观
    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在意识中不被认识时,就会通过梦,幻想,想象和象征等方式表现出来,也就是艺术。艺术家是集体无意识和原型的工具,代言人。
    原型理论:每一个原型在各个民族文化中都有存在。每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在其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
    分析:荣格与弗洛伊德的异同
    神经病患者和艺术创作都是以陌生对眼光看待社会现实世界。单纯的“神经病患者”的作品源于一种人格分裂,是顺应个人的冲动;而艺术家的作品则顺应集体无意识。


    IP属地:浙江2楼2019-03-03 21:21
    回复
      2025-05-21 00:30:23
      广告
      第十章 文学和思想
      一 ,文学与思想的关系
      1.文学中的思想研究
      通常人们把文学看作是一种哲学形式,是一种包裹在形式中的“思想”;通过对文学的研究分析,目的是要获得“中心思想”。
      与此相反的是完全否定文学和哲学的关系。读诗歌往往是为了单纯的美学价值,就如一些环境描写和日常生活描写,并不表现什么特别的思想。有些文学作品中的思想也不过是老生常谈。是非成败转头空等
      2.思想分析的弊端
      把艺术作品贬低成教条的陈述,甚至断章取义,这就分解了艺术的结构,硬塞给他一些陌生的价值标准。 一部反映了高级思想的三流作品和一部反映了没落思想的一流作品,哪个价值更高呢?其实还是后者艺术价值高。
      二 文学史,思想史与哲学史
      文学史与理智史是平行的,并反映了理智史,并表现了一定的哲学。
      文学史与思想史,哲学史的关系,首先早期文史哲不分;其次哲学可以借用文学的方式来表达;(如庄子的寓言)第三,哲学和思想对文学有影响。
      1.思想史研究
      思想史与哲学史区别:哲学史研究大的思想体系,而思想史研究单元的思想。
      思想史研究的不足:它只是研究一般思想史的一种特定方法,把文学仅仅作为一种研究思想的记录和图解。(也就是把文学作为研究文献来研究思想)
      思想史研究的价值:十分明确地打破了文学与历史研究中民族与语言的界限。思想史研究的出发点是思想的流变,例如东亚儒家文化圈的不同国家的文学有相似性,可以进行综合研究。
      2.作为美学思想的文学思想研究
      如果文学批评史只讲其本身的问题而不论及同时代的创作,那就是美学思想史的一部分。
      韦勒克队文学思想研究分为两部分:一是对文学内容思想的研究,也就是与社会,思想等外部内容的研究,这些阐释了文学的思想价值;二是对文学形式的研究,也就是阐述文学的审美价值,因而这一部分研究也就更接近哲学中的美学部分。
      3. 文学中的“真理”与理想
      文学所反映的真理与社会其他真理,从内容上而言是别无二致的。如苏轼的《琴诗》说明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
      4. 文学与哲学的边界
      我们不能认为作品中的哲理越多就越高级。拿哲学标准作为文学批评的准则是不对的,这样混淆了哲学与艺术的功能,误解了思想进入文学的真正方式。???
      Q:如何理解文学与哲学的关系?如何理解文学的思想性与哲学的思想性之间的差异?
      A:1)文学与哲学均是在同一社会背景下的精神生产,因而二者具有一些相通之处,是以二者能够相互影响。2)文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为哲学思想提供一个表达渠道,许多哲学作品也以文学的形式出现(《庄子》,《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3)文学与哲学的旨归不同,文学思想最终以感性大形式呈现,而哲学思想则以理性对形式呈现。
      温格尔:文学不是把哲学转换一下形式,而是要表达一种对生活的一般态度(世界观)。
      态度体现在文学作品中就是思想。
      “通俗哲学家”:西德尼认为诗人只是解释哲学问题的“通俗哲学家”。另一些问题则算不上哲学与思想的问题,而是感情的范畴,有时候思想与感情问题则是纠缠在一起的。人对自然对态度既受宇宙观与宗教思想的影响,又受美学和文学惯例的影响,甚至可能受观察方式到变化的影响。例,对月亮对态度。
      5.感情史与文学研究:文学的感情史研究感情的传达方式,感情是如何表现在文学作品中的。难以捉摸,归根结底还是注重非理性因素在文学研究中的作用。
      思想史和哲学史是理性的,而文学史研究同时包含了理性和感性,
      Q:如何理解文学研究的思想史研究,哲学史研究以及感情史研究?
      A: 1)思想史研究——背景;哲学史研究——理性;感情史研究——非理性。2)不同研究指向的是文学的不同侧重,思想史研究注重文学与社会的关系,哲学史研究注重文学的理性价值,感情史研究注重感情展现的形式问题。


      IP属地:浙江3楼2019-03-10 20:27
      回复
        有第十一章的吗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9-11-21 10:2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