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吧 关注:1,744贴子:16,038
  • 3回复贴,共1

南洋古道 客都明珠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南洋古道 客都明珠
发布日期:2015-06-30 来源:《广东史志》2015年第2期
历经千年的水边古镇
素有“自古不认州(嘉州)”而闻名于世的千年古镇松口,地处于今梅州市梅县区的东北部,梅江的下游,是客家先民南迁的始居地。这里有千年历史,古城、古街区、古民居、古码头等众多古建筑至今仍保存完好。古往今来,众多客籍华侨根系于此,枝遍四海。2013年6月松口古街获评“中国历史文化名街”;2014年3月松口镇获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松口镇志》记载:西汉赵佗称南越王时,曾统一岭南,当时梅县属南海郡龙川县,并无独立县名,那时居住于松口的居民还是土著畲族人,所以又称“东畲寨”。东汉、三国、两晋时期,属广州义安郡海阳县,松口改称义安围。唐代陆续有汉人迁入松口。宋末元初,大量来自福建汀州府等地的汉人迁入松口,以福建宁化县居多。
梅江、松源河两岸土地肥沃,雨水充足,利于农耕;水陆交通方便,利于商贸。迁居松口的汉人在这块热土上安居乐业,繁衍发展得很快,松口镇这个聚落得以形成。公元945年,松口镇始称梅口镇,后改称松口,迄今已有一千多年。
千年古镇松口人文资源丰富,盛享“文化之乡”“华侨之乡”“山歌之乡”的美誉,为岭南四大古镇之一。从高处望梅江下游的北岸,只见古镇店宇林立,樯桅毗连,独具特色的客家围龙屋星罗棋布于碧水青山之间,沿江29个斑驳的大小码头石阶延伸在古镇的大街小巷……。镇里的房子都沿着河流修建,再向两边扩展。
松口之所以不认州,皆因地处闽赣粤的交汇地,水陆交通发达,历史上的商贸重镇,无论是货物还是人流的聚集地,松口人对海外通邮、通航、通商均不需经过当时的嘉应州城,海外信件的信封上只要写明“中国汕头松口转某村某人”,便可经汕头港直转松口。


1楼2019-03-01 10:03回复
    松口港曾是广东内河港的第二大港口,地处闽粤要冲。从松口至汕头水路是出南洋的必经之道,所以这里成为明末清初闽粤赣地区客家先民越洋出海的“始发地”,他们或携妻带儿,或单枪匹马,沿梅江而下到大埔三河,经韩江至潮州、汕头,再从香港远赴南洋谋生。
    火船码头见证着客家人海外谋生的历史
    在松口的鼎盛时期,“火船码头”附近拥有1000多家商铺,每天多达300多条船停泊于此,进出口物资大部分是靠民船运输的,6000多名旅客在这里登船。在火船码头停靠的船只,从松口运米、煤炭等各种物质运往汕头等地区,然后从汕头运海鲜回来;河中航行的小船一般以12艘船组成一个小船队。小船的吨位约3至5吨。木排、竹排和漂运的木材顺流而下到达松口镇铜琶村,再由这里把木材、木排捆扎成大木排,顺水漂运到潮汕地区。许多海外华侨就是从这里搭这些货船出外谋生,早年出海谋生的客家人大多是孤身上路,“两手空拳打天下,一条皮带走南洋”。他们省吃俭用积攒下钱财,想方设法寄回老家。因交通不便,华侨中还产生过一个特殊的群体——水客,他们奔走于家乡和海外之间,替其他华侨传送书信、钱物,从中获取报酬。这些水客也是搭这些货船往返穿梭于海外与家乡,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清末民初这里就有电船,还有松口本土的船厂。70多年前,为了逃避战乱和谋生需要,许多客家人不得不再次迁移海外。这里,每天都在上演离别的场面,多数人这一去就是一辈子。现松口镇约8万人,而旅居海外的侨胞达到20多万人。
    据《松口镇志》记载,宋代松口古镇已有集市。明代松口李氏“世德堂”族人合力所建的“世德新街”,全长200米,街宽为2.5米至3米,100多间店铺形成东西走向的狭长街巷。店铺平面布局对称方正,“楼下经营、楼上寝室”,如同现代的商住楼。夯墙灰瓦面的两层建筑,活动木板铺面、仅容一人站立的阳台,别具一格。街道中央设下水道汇集街道两边店铺的排污废水,水沟宽约0.8米,占街道面宽近三分之一,水沟覆盖预制规格统一的活动石板,不但与三合土铺筑的街道路肩浑然一体,使街道显得古朴深邃,而且移动石板便可清除水沟淤塞,简单科学,方便实用。店铺楼宇连片,租赁所得,“世德堂”族人秉承客家人“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全部作公尝用于办学。“世德新街”东面街口连接的“柴圩坪”,这里农贸活跃,每逢农历二、五、八圩日,更是人头攒动,一派繁荣景象。
    上个世纪30年代,许多华侨投资家乡建设,留下了一批有南洋建筑风格的“骑楼式”店铺。
    清至民国,古街区形成了一条由西向东800多间店铺和沿江建筑的古镇主街道,全长1公里。松口古街区文物建筑丰厚,尤其是上坝码头、火船码头、世德新街、松江旅社、公裕源米店、松江书院、关帝庙等明清时期和民国期间的建筑物,各具特色,成为古街区的道路坐标。
    松口古街区于2013年6月被评为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店宇既有古朴的木板铺面,又有南洋风格的灰塑骑楼,纵深宽敞的平面布局与中西立面的有机统一,使古街连片店宇中西合璧而富有变化,临江吊脚楼与店宇亭顶建筑,别开生面。古镇十字街口往南连接繁荣路江边建于清中期的20多间店铺,形成长20米、4.5米的长巷短街连接江边小码头,这里是水上“疍民”集市卖鱼的地方,故称为“鱼巷口”。
    临江400多间店铺形成曲折起伏的古镇轮廓线。店铺经营百货、布匹、米店、京果、糖烟酒、饮食店、酒楼、旅社、还有打金店、汇兑庄等。沿江29个大小码头连接着古镇的大街小巷,解决了水上货运、陆上搬运、旅客航运和居民挑水洗衣等问题,使古街区交通顺畅。1000多家的商铺林立古街区,足见商业的鼎盛。


    2楼2019-03-01 10:04
    回复
      2025-11-27 19:58:0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项目——中国(梅州)移民纪念广场于2013年10月落成
      松口古镇因水上交通和海外华侨带来的繁荣和发展。随着当代公路运输的不断发展,形成了以公路为主的交通运输网,使水上交通日渐式微。如今的松口镇虽然依旧保持了原貌,但水路已经不再重要,年轻人大多离开故土,在经济大潮中找寻更好的机遇。老一辈仍固守着这个历经了千年的水边小镇。
      再如今,传统文化的回归,使这个充溢着经典客家文化的古镇又喧闹起来,再度名扬四海,国内外旅客纷至沓来。近年来,松口古镇的开发被列为广东梅州特色文化旅游区的重点项目,当地政府在开发的同时加大了对松口镇文物历史的保护和修缮力度,深度挖掘历史文化、华侨文化和生态文化等旅游资源,打造具有客家特色的古镇游。
      元魁塔筑于明末。塔高九层,高约50多米,耸立于岌顶,以悬崖作基座,以潭水作基脚。当崖下江水满潭,汹涌澎湃,万马奔腾,景色极为壮观。
      世德堂建于明末,距今四百多年,规模巨大,至今保存完好。是客家三堂四点金式,三围城的半围龙屋。此屋有72个天井,24个门楼,二百余间房子,里面分为各个独立住宅区,有门相通,正堂上中下3个大厅连成一体,可摆150张桌,供千人就餐。外围二层,设有岗楼。这里又是抵御外侵,可以节节退守的军事堡垒。
      崇庆第,又称古秀阶。位于松口镇大塘村,建于20世纪40年代初。由马来西亚华侨出资建造。崇庆第坐北向南,形制为“三堂四横一围绕龙”,占地面积约8千平方米。


      4楼2019-03-01 10:05
      回复
        侨批档案:松口——南洋首站
        作者:广东档案
        发布日期:2016-07-15
        梅县松口镇位于粤东、粤闽赣交汇地,是岭南四大古镇之一,曾是粤东商贸重镇和广东第二大内河港,也是客家先民挥泪下南洋的第一站。当时松口对海外通邮、通航、通商均不用经过嘉应州(梅州),侨批封上只要注明“中国汕头松口转某村某人”,便可直达目的地。所以民间有“汕头不认省,松口不认州”的说法。因此“松口”,成为客属侨批知名度最大的一个特殊地名。


        5楼2019-03-01 10:0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