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回复贴,共1

我的3位豆瓣follower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大龄cs女博士
之前一直零关注自娱自乐,前段时间被一个美国读phd的cs女斗士关注了,后面又多了一位北京阅片量超2000常驻电影资料馆的电影粉,不太清楚豆瓣的生态不明白怎么会被看到,好奇之下都给了回关,每天看女博士吐槽室友方法不对,学校圈子不同阶层不能理解她云云,作为旁观者突然明白抑郁的人真的好讨厌,那种极端的思考方式,后来我把豆瓣用起来后天天放飞自我,出去刷个片影评日常狂po,估计这位博士深深觉得我太聒噪而圈子不同因此取关了。从这位博士身上,我看到了我那虽不同但同样令人厌恶的自我和自傲,另一方面我也发现这个人其实活得很局限,以为自己一路读到博士能力提高会获得尊重不会被讨厌,然而读书与为人从来是两回事,看她日常po文总是陷入和别人的纷争且自己总是对的,这种交流谁会喜欢呢,在豆瓣里她也会在别人的文章下和其他人吵起来乃至互相攻击,作为旁观者,我还是要说下冷言冷语,这个人对一些议题是有关注和讨论的热情,但读书不够,因此在智识上不足以写出好的文章,却容易在纷争中为维护自尊而攻击别人最后歪题,对于公共讨论,我的态度是宁愿水也不愿跟别人“交流”,最上策是读书,写作,输入输出循环进行。人毕竟是情绪化的,想讨论,首先找到共同的圈子就很不容易,其次圈子里的人水平有高有低,有时一个圈子也容易鸡同鸭讲,假若都是水平无差就能理性交流了么?也不尽然,人无完人,从古至今学术大拿,政客之间彼此因意见不同而生罅隙的人不在少数,因为无聊的争端而勾心斗角浪费了多少天才的头脑和时间。
总之她取关了我,在继续旁观几天后,我也以取关同此人的旁观作了告别。


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9-02-27 17:00回复
    谈论别人永远是最轻松而不应该的,因为我自己也未必有多好,以读书为例,买了两本心理学专业入门书籍,然而一旦做起标记认真的读起来就像是到了学习的模式会有厌倦感,当然我自辩一下这事也有冲动购物的原因,心理学与生活这本书,太全面而基础,并不符合我这种想对症下药仔细研读某一课题的动机,另一本社交心理学其实早前已经买过一本,只是放在家中没有带来才又买了一本新版。除心理学外又想读政治学科目,买了三本国共内战书目还没读完,此外也想补充文学经典书目,偶尔读一读海明威后面想把法国俄国与莫言的书都补一补,再此外还有电影专业书籍买了看了部分,阅片量的补充也要靠时间堆,这些,只是读书,也不涉及其他乐趣和工作。
    我想这也是抑郁的一种诅咒了,就是喜欢多想而易放弃,当然你也可以称之为人皆有之的弊病。
    说到抑郁,走出抑郁这本书作为实践指导和理论补充都是极佳的读物,无论这本书还是医生的告诫,都能看到一个警惕:药物只能起辅导作用,自己的努力很重要。这也符合我的人生信条了,所以每次准备行动起来都会读一读这本书,在这一点上,我要鄙弃那些在网上自怨自艾的患者与“伪患者”,当然,特殊的病理原因(季节性,重度患者)除外。


    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9-02-27 17:3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