谯城吧 关注:6,469贴子:38,111
  • 11回复贴,共1

老子籍贯诞生地文献(顾宗正)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老子籍贯诞生地文献(顾宗正)
一.记载老子籍贯和诞生地最早的文献——景印摛藻堂《四库全书薈要》西汉·司马迁《史記·三家注》卷六十三《老庄申韩列传第三》


1楼2019-02-16 11:36回复
    西汉·司马迁《史記·三家注》卷六十三老庄申韩列转第三记载: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唐)司馬貞《索隱》曰:苦音怙。……(唐)張守節《正義》曰:厲音賴。《晉太康地記》云:苦縣城東有瀨鄉祠,老子所生地也。


    2楼2019-02-16 11:47
    回复
      2025-11-20 12:44:4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二.记载见证老子籍贯诞生地的坐标性河流——古谷水,及老子县籍所在地——苦县故城(唐·真源——宋、金、元、卫·真县)和老子诞生地——汉·老子祠(唐、宋、金、元·太清宫)地理方位的文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二十三阴沟水篇:



      实地考证:
      1.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二十三阴沟水篇记载的古谷水,谯县故城(今亳州古城)西、涡水(今涡河)北,“首受涣水于襄邑县(今河南省睢县西陵镇)东,东迳承匡城(今河南省睢县匡城镇)东……又东南,迳已吾县故城(今河南宁陵县黄岗乡已吾城村)西……又东迳柘县故县(今河南省柘城李原集)东……又东迳苦县故城(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牛集镇安溜古城)中……又东迳赖乡城(今亳州市谯城区牛集镇蒋楼村)南……自此东入涡水(今涡河)。”根据文献描述,结合河流途径的古城遗址实地观察考证可知,古谷水与今天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境内、亳州古城西北32华里、涡河北牛集镇蒋楼村南入于涡河的惠济河之河道途经情况完全一致。
      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鹿邑知县吕士鵕纂修《鹿邑县志》卷1《河防》篇将《水经注》卷23《阴沟水》篇见证老子籍贯和诞生地的坐标性河流——古谷水,改成同声异体的“糓水”。
      清乾隆十八年(1753)鹿邑县知县许炎纂修《鹿邑县志》卷2《河渠》篇记载:惠济河,“国朝乾隆四年(1739)知县秦梅因故道疏浚之,易以今名……下至(鹿邑)县境太清宫东北两河口与涡河会,由亳州北迤逦至荆山,达于淮”。
      通过以上文献记载和河流途径实地观察考证,证实:古谷水即是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牛集镇蒋楼村南入于涡河的惠济河。
      2.老子的县籍所在地——苦县故城(唐·真源——宋、金、元、卫·真县)遗址所在地,在谯县故城(今亳州古城)西、涡河北、古谷水(今惠济河)穿其城而过,遗址在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牛集镇安家溜集。
      3.老子诞生地——汉·老子祠(唐、宋、金、元·太清宫)遗址所在地,在谯县故城(今亳州古城)西、涡河北、古谷水(今惠济河)入涡河口东侧涡河北岸,即今谯城区牛集镇姬揣李村、魏岗镇孟庄、高庄、三王营谭楼老村区域。


      3楼2019-02-16 12:08
      回复
        三.记载老子县籍所在地——苦县故城(唐·真源——宋、金、元、卫·真县)和老子诞生地——汉·老子祠(唐、宋、金、元·太清宫)地理方位的文献:
        (1)唐《元和郡县图志》卷七 河南道三 亳州 真源县:


        (2)《道藏》第十七册《混元聖紀》卷二

        老子县籍所在地——苦县城(唐·真源——宋、金、元·卫真)北近涡水四十里有古谯城(今亳州古城)。
        (3)记载老子县籍所在地——汉·苦县故城——唐·真源——宋金元·卫真县城毁坏时间的文献——南宋·周密《齐东野语》


        南宋·端平元年(1234年)、金·天兴三年(1234年)、元太宗(孛儿只斤窝阔台)六年(1234年),老子县籍所在地——汉·苦县故城(唐·真源——宋、金、元·卫真)毁于黄河南泛。
        (4)元初,因地广人稀,老子县籍所在地——汉·苦县(唐·真源——宋金元·卫真县)境域并入鹿邑的文献——《元史》卷五十九志第十一 地理二 亳州


        (5)明朝,记载老子县籍所在地——汉·苦县故城(唐·真源——宋、金、元·卫真)地理方位的文献——天顺五年(1461)明·李贤等撰《大明一统志》卷二十六开封府上 古迹篇:

        明·李贤等撰《大明一统志》卷二十六开封府上 古迹篇记载老子县籍所在地——汉·苦县故城(唐·真源——宋、金、元·卫真)在隋至元时期的鹿邑县(今鹿邑县西60华里式量镇鹿邑城村)东七十里(明里程换算为今80.64华里),遗址在谯县故城(今亳州古城)西、涡河北、古谷水(今惠济河)畔的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牛集镇安家溜集西。
        (6)清朝记载载老子县籍所在地——汉·苦县故城(唐·真源——宋、金、元·卫真)的文献——清·華度纂修(乾隆三年版)《亳州志》卷二疆域志下古跡篇

        清·華度纂修(乾隆三年版)《亳州志》卷二疆域志下古跡篇记载:老子县籍所在地——苦縣舊治(唐·真源——宋、金、元·卫真)在(亳)州西四十里(清里程,换算为46.1华里),遗址在谯县故城(今亳州古城)西、涡河北、古谷水(今惠济河)畔的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牛集镇安家溜集西。


        4楼2019-02-16 13:23
        收起回复
          元初,老子县籍所在地——苦縣故城(唐·真源——宋、金、元·卫真)及其境域并入鹿邑;县名仍曰鹿邑县,但鹿邑县城从隋至元时期的鹿邑县城(今鹿邑县西60华里式量镇鹿邑城村)东移六十里至《水经注》卷二十三阴沟水篇记载的涡河南岸的广乡城东侧建新县城,即今鹿邑县城,史曰:元·鹿邑县城;卫真县故城行政建制降格为安家溜,后因地势低洼屡遭水患东移一城在古谷水(今惠济河)南岸建新城,即今亳州市谯城区牛集镇安家溜古城(古城毁于文革期间,今仅存遗址)。
          明朝洪武六年亳州降县,转属于江南布政使司凤阳府颍州(治今安徽省阜阳古城);鹿邑县隶属于河南布政使司开封府归德州(治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古城),行政疆域调整,原卫真县境域以安家溜古城南北大街为界,西属河南鹿邑县,东属江南亳县,至今,安家溜集仍有“一棵槐树照两省”的传说。
          清康熙《鹿邑县志》卷1《村镇》篇记载:“东北二集,枣子集,五十里;安家溜,二十里”;清乾隆《鹿邑县志》卷1《方舆·集市》篇记载:“县东北二曰:枣子集,五十里;安家溜,二十里”;清光绪《鹿邑县志》卷3《建置·村镇》记载:“安溜集去城二十五里,旧志云二十里。”这几条资料表明:从元鹿邑县城(新鹿邑县城)到安家溜集的距离为二十里。
          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李先芳纂修《亳州志》卷1《建置考上》记载:“城西四十里曰安家”。清顺治《亳州志》卷1《版舆图·建置·村集》记载:安家集,在“城西四十里”。嘉靖、顺治版两种州志所谓“安家”就是现在的“安家溜集”。而“城西”就是涡河北、亳州古城西,“四十里”系明、清时里程,合于今23.04千米。
          清乾隆《亳州志》卷2《疆域志下·古迹》篇记载“苦县旧治在州西四十里,春秋时陈国地,楚灭陈遂属楚,汉为陈国苦县,晋改谷阳,隋改仙源,属亳州谯郡,宋省入鹿邑,今雒河太清宫即苦县之濑乡也,老子所生,汉桓帝延嘉(疑‘熹’之笔误)八年遣中常侍左悺往苦县祀老子,唐高宗乾封元年二月如亳祀老子,虽属鹿邑,实亳接壤。”说的也就是隋至元时期的鹿邑县(今鹿邑县城西60华里式量镇鹿邑城村)东七十里(明里程换算为今80.64华里)涡河北、谯县故城(今亳州古城)西实测距离46华里今谯城区牛集镇安家溜古城西古谷水(今惠济河)畔的老子县籍所在地——苦縣故城(唐·真源——宋、金、元·卫真)故城遗址。
          新中国建立后,行政区划重新调整。1992年8月第一版《鹿邑县志》建制规划篇第二章《建国前后鹿邑县境域变化图》显示:1949年,当时的亳县境内涡河南岸界牌集(旧亳地——原鹿邑、亳州界牌,今属鹿邑)以东10华里区域划入当时的鹿邑县境内,而鹿邑县东北境内涡河以北及惠济河(古谷水)畔的安溜集及所辖全部区域(含老子县籍所在地——苦县故城——唐·真源——宋、金、元·卫真)遗址,划入当时的亳县(今亳州市谯城区)境内(图见下附),直至今日境域隶属未再有变。


          5楼2019-02-16 14:14
          回复
            到底在哪儿?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9-02-21 07:1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