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之剑吧 关注:35,193贴子:1,138,255
  • 7回复贴,共1

看大家都这么关注《流浪地球》分享一篇我觉得非常棒的影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转帖:简评流浪地球:集体主义人性论与隐形在场的母亲
原贴地址: ht(**)tps://bbs.hupu.com/25459135.html


IP属地:湖北1楼2019-02-07 21:31回复
    “人类在地球上如同沧海一粟,微不足道。但这些微不足道的尘埃却拯救了庞大的星球。”
    科幻作品通常以架空的背景行社会寓言与讽谏之功能。通常说来,科幻想象影射了两种类型的未来:一种是科技的进步为人类带来了第二次大航海时代,一种是科技的进步为人类带来了更严密的社会管理组织。
    要想让描写未来的科幻电影能被如今的人类看懂,片子的人文内核必然是存在于当今社会中的:要么是科学定律为冒险留下了可能性,要么是技术爆炸让哲学思考成为必须。从这种分野上,太空科幻和赛博科幻“花开两朵”,构成了电影市场上的热门片型。
    不妨单单把太空科幻拿出来分析一下。受视角限制,太空科幻电影通常是个人主义的;这是因为剧情无法在有限的时间里既营造一个全新的世界,又对主人公以外的其他角色进行“查户口式”的立体塑造。因而,主人公身边的角色有特定的功用,并在这种功用中体现一定的个人情感,就已经代表着电影的人文诉求达到了令人满意的高度。无论是个人至上的电影还是呼唤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电影,科幻电影终究是难以构造一个“合力”行动的。主人公通常只是执行任务的一线人员(唯此电影才能好看,否则难道拍联合国秘书长的一天吗?),信息不完全的大背景下,花费笔墨去塑造人类整体的恐慌或者混乱是没有价值的。
    保存图片
    即使这样仍然不够。太空科幻片里,时间和空间的阻隔让联系变得困难,如果两队探索者近到了能够相互联系的距离,他们基本上就不可能是在独立的执行各自的任务。既要相互联系,又要独立行动,这样的科幻片描写的必然是一个巨大的任务,一方面沟通必须是随时随地才能保证任务不走样,另一方面又有强有力的管制力量保证不会有一线工作人员“独走”,破坏既有的计划。通常而言,这样的任务出现在电影中,会让电影的代入感下降不少,甚至破坏电影叙事的完整性。
    除非这个任务足够打破常规,比如,让地球动起来。


    IP属地:湖北2楼2019-02-07 21:32
    回复
      2025-09-04 13:27:1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流浪地球》的核心设计就是让地球动起来。以往的科幻电影从未认真设想过这个设计,这是因为拖动地球需要消耗的能量可以支撑人类在飞船方面做得更多,甚至把航行能力提升一个档次。与其保留地球并被其拖累,还不如让少数人突破技术的极限,再反过头来拯救世界。容易看得出来,科幻电影通常的个人主义价值,同时也是精英主义的价值观,即柏拉图在“洞穴寓言”中提到的少数人走出洞穴,看到实体后回洞穴带更多人出来。在这种精英主义价值观下,流浪地球的设想是不实用且不切实际的。

      我们可以用前年上映的吕克·贝松电影《星际特工》来管窥这种精英主义价值观下的合格流水线作品应该是怎样的水平。在片中,一支小分队在多种族的宇宙国家内穿行,挖掘混乱背后的阴谋所在,并在其间遭遇一个个奇观。冒险者既是价值观的捍卫者,同时也是游客;观众在关注剧情主线时,也会被电影所营造的视觉奇观所吸引并迷醉其间,从而产生对冒险者角色的代入感。受视角限制,片中的角色是高度脸谱化的,有冒险家、野心家、插科打诨的小丑、暴走的疯子、保证安全的肌肉男,男女主角则是一直靠热情行事并且扰乱了大多数任务的闯入者。直到最后,个人至上的独走行为都是推动情节的主要因素,管理者从头到尾没有出现。
      但在价值观设计和情节设计的冲突中,《流浪地球》选择放弃的是精英主义价值观。从片中的大多数人身上,我们看不到个人算计,看不到故意的耍弄阴谋,也看不到冲动离开集体的行为;在男主和女主两人接连失去逃生的希望、失去行动自由乃至失去亲人后,这样两个普通人在短暂的情绪崩溃之后,立刻选择承担起更高的使命。


      IP属地:湖北3楼2019-02-07 21:32
      回复

        不止男女主角如此。通常承担插科打诨任务的丑角“中国心”,在任务无法完成时选择把自己置于危险中,让男主角顺利脱离险境;“肌肉男”队长尽管从头到尾没有任何情绪上的波动,但也没有保证任何人的安全,他被指派的所有任务都没有真正完成。不管是程序员、跟班、小队里的悲观者还是失控打爆“火石”的女性角色,在需要完成自己的任务时都会毫不犹豫的站出来,以致到最后相当一部分人死去,剩下的几位看起来也没有保证活下来。在电影进行的过程中,所有人展现自己性格的同时,都没有触犯到“想尽一切办法完成任务”这根红线,也因此既失去了某些个人形象的记忆点,又让一种超越个人的集体形象隐隐竖立起来。

        用一句话总结。在地球面临重大灾难的时候,绝大多数人都是尽职的,但他们的尽职是无用的;绝大多数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但这种独特之处在全人类的灾变面前毫无意义。面对世界性大灾难,一线的执行人员没有进行价值辩论的自由,他们只能去执行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为了活下去挖掘更多技术上的可能性。饶是如此,他们还险些前功尽弃,葬身木星。
        所谓“天地之不仁”,就体现在这个意义上。


        IP属地:湖北4楼2019-02-07 21:33
        回复

          有了与地球之间的母子关爱,一种集体主义的人性论才成为了可能。所有用飞船来展开太空幻想的科幻片都无法摆脱一种恐惧,就是进入了宇宙的人类不再拥有统一的价值观。不管是《星球大战》这样的太空歌剧还是《星际迷航》这类探险片,乃至《火星救援》这种切口很小的科幻片,都必然涉及“人不再成为人”的设想。出现这种设想,就是因为人们失去了共同生活的环境,被飞船里的环境所影响,再也无法想象一个广阔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流浪地球》不接受这种可能性;它在叙事中明确的说出,“没有了人类的文明又有什么意义”。这里的没有人类当然不是指没有人类的DNA,而是指不再以人类法则运行的社会,这个社会有其物理前提,那就是我们全体人类踩在同一片大地上。
          因为人类踩在同一片大地上,跨文化的交流和集体行动成为了可能。日本驾驶员在无望时自杀,韩国、澳大利亚驾驶员救援中国人的计划,联合政府用法语与中国宇航员无障碍沟通,都是同一个母亲的孩子在互相帮助。而牺牲大量有血有肉的角色,完成最后的关键一步,也是因为孩子们在齐心协力的拯救母亲不被木星毁灭——这也是“回家”这个词被反复强调的意义所在,家不只是自己的核心家庭,更是地球母亲。


          IP属地:湖北8楼2019-02-07 21:35
          回复

            看出这一层来,我们就会发觉《流浪地球》在两个方向上实现了平等主义:一是角色之间的平等主义,它拒斥的是精英主义的视角;二是角色与环境之间的平等主义,它反对的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这种平等的力量,在一场略有物理学硬伤的爆炸中得以图像化——氢气和氧气充分点燃,一场没有人能正面顶住的大冲击波中,地球缓缓远离木星而去。个体在爆炸中消失了,广角镜头则彰显出地球得救究竟是多么了不起的成就。
            人类在地球上如同沧海一粟,微不足道。但这些微不足道的尘埃却拯救了庞大的星球,这就是夹杂了乐观主义和对母亲的爱的,属于全人类的奇观。

            《流浪地球》的缺憾还是很多的。由于视角太多,剧情显得过于匆忙,一些可以舒缓节奏的笑点也没有起到效果;主角两人的转变还是显得突兀,导演更愿意用独白而不是细节来展现男孩和女孩内心的变化,稍有说教之嫌;对其他国家的救援行动原本可以更加个性化,塑造除俄罗斯宇航员外第三个外国人,但最终这个任务被Mike隋部分承担了。
            但仅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它已经为我们提出了一种看待未来的可能性——或许人类并不会在冒险中变成鲁滨逊,也不会在技术爆炸时代变成动物庄园,而是真正形成一个命运共同体。这种层次的人文思考,已经让《流浪地球》具备了合格科幻片的“魂”;再加上出色特效做成的“形”,说一句该片是中国科幻的世界级作品,并不是什么太过夸张的溢美之词。


            IP属地:湖北9楼2019-02-07 21:35
            回复
              非常棒的影评2:
              这种“魂”在黄金时代的科幻作品里是非常常见的。阿西莫夫、海因莱因等一干国外科幻大师,他们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宇宙的敬畏,对科技的赞美,对人类无畏的探索精神的深情讴歌。大刘作为深受黄金时代科幻作品影响的一批国内作家,加上自身工程师的身份,作品中自然而然的会流露出这些感情。
              只可惜现在黄金时代已经过去,在越来越绚烂的娱乐技术冲击下,比起探索人们更喜欢享乐,更在乎眼前的利益。好莱坞很难再拍出这种黄金精神的作品了。上一部让我感受到这种精神的还是火星救援。
              非常棒的影评3:
              这是导演设置的很深刻的一个梗。缺席的母亲其实也是女儿,真正的母亲是隐形在场的地球,这个立意我坦白讲比诺兰大大高。。。


              IP属地:湖北10楼2019-02-07 21:37
              回复
                影评很精彩
                不过容我插一句...我认为一个地方可以拎出来聊聊
                就是谈个人主义 精英主义的价值观那段...科幻片有一定套路的原因不是个人主义比较适合拍成电影...而是 外国人不会去讴歌集体主义...说白了
                不是行不行的问题 是话语权在谁手上的问题


                IP属地:中国香港11楼2019-02-08 02:02
                回复